单纯讲“乐不思蜀”的话,刘禅做得并没有什么问题。诸葛亮称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虽然不能说刘禅有多聪明,但是至少说明刘禅并不傻。
蜀汉亡国那一年,刘禅已经五十六岁了,并不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该玩的该乐的该享受的,刘禅自然也都享受过了,总不至于魏国的经济比蜀国强,魏国给的福利待遇比当初的一国之君也强吧?
司马昭给刘禅的封号是“安乐公”,当然是希望他能安安心心地享乐,刘禅不安心享乐,第一个保不住的就是他的命,进而受威胁的也就是他的那些汉臣、妃子等等。刘禅的安乐公做了差不多八年的时间,魏国都已经变成晋国了,皇帝也从曹奂变成了司马炎,但是安乐公刘禅依旧,是不是恰恰说明安乐公的做法没有什么问题呢?
根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刘禅的子孙在晋朝做官、封侯的达五十余人之多,其余降魏的大臣也都有所封赏。
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公泰始七年薨于洛阳。虽然作为蜀国的君主,刘禅没有能守住刘备打下的基业,这其中他自然要承担最重的职责,但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成为“安乐公”,让子孙能够开枝散叶,大臣能够重新找到工作,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应该算是正确的选择了。
想当年,曹操大军压境之际,鲁肃劝孙权之时,也是认为东吴投降曹操,自己可以当个小官,孙权则很难保住自己。所以当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思念蜀国否?”刘禅答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正是恰到好处么?
馆主来了,我是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月我觉得刘禅并不是一个像大家说的那样的员外家的傻儿子。
月我觉得刘禅应该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胖子,他应该是个胖子吧。
在刘禅的在位期间,蜀汉并没有内乱,照理说,刘禅这么个既懦弱又贪玩还没有什么头脑的人,在刘备死后,应该马上被取而代之才对。
但是刘禅并没有。
其实认真去看三国历史,你就会发现,后三国时代,是一个快速打破平衡且三国各自内部开始纷争消耗的时代。
照道理,蜀汉是最容易被野心家颠覆的。
但事实证明,最先颠覆的反而是能人辈出的曹氏。
有人会说,因为有诸葛亮,所以不会乱。
话不能这么所,其实诸葛亮在那时候也是陷入了政治斗争之中,最终凭借自己的强硬手腕,在蜀汉的朝堂上站稳了脚跟,并按自己的想法推进北伐。
刘禅在这时候的表现就很微妙,一方面他很尊敬这个亚父,总是毕恭毕敬,另一方面,他表现的很贪玩,不问政事,他身边的佞臣开始跋扈,与诸葛亮产生摩擦。
自始至终,刘禅都没有将自己卷进去,他对谁都和和气气,像极了一个老实人。
他不管朝政,还玩耍,却照样坐在那个位子上。
蜀汉灭亡后,他落入多疑的司马氏手中,居然还安享晚年。
这难道不是刘禅深谙生存之道吗?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做一个英明的主君,这对一个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刘禅自认为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是他的命运也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所以,他采用了一种非常妙的办法,刘禅知道什么叫顺势而为。
刘禅自己没能力,就采用无为而治的方法,让肱骨大臣分成几派,既互相牵制,又能尽力办事。
朝堂覆灭沦为阶下囚之后,刘禅又认清形势,不存复国幻想,只求一身平安。
刘禅,是一个智者,他绝不愚蠢。
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