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我国南宋大臣,舍身成仁的忠臣文天祥的一生是怎样的?

我国南宋大臣,舍身成仁的忠臣文天祥的一生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298 更新时间:2024/1/23 10:15:34

谢谢邀请!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当提起了文天祥,我首先会想起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感慨他饱经忧患的一生。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庐陵人。1236年出生于一个富广庶的书香家庭。幼年的文天祥便聪明好学,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他在自己书塾的墙上贴满了格言警句,并和弟弟相互激励,共同探讨切磋,谈古论今。

1254年,18岁的文天祥获庐陵考试第一,两年后中吉州贡士,并随父赴京城(今杭州)应殿试。

在朝堂上,文天祥提出改革方案,切中时弊,被理宗等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磐石”,随即,在六百多名进士中折冠,被钦定为当年的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状元。

由于理宗昏聩,奸臣贾似道当权,又加上中状元不久文父去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天祥都没有被朝庭委以重任,只是派些闲差。后来虽偶有提拨,却又因指责贾似道而被免职。

1274年,度宗死,年仅4岁的赵隰即位。同年,新即位的忽必烈派蒙军二十万水陆并进,直逼临安。南宋朝野一片混乱,谈蒙色变,充满了畏战的气氛。有道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臣。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详,为抒国难,散尽家资招兵买马,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的信心和勇气,招幕了三万多士兵,开始了他的救国安民的戎马生涯。

由于南宋诸军各自为政,或隔岸观火,或临陈脱逃,让升任兵部侍郎的文天祥尽管弹精竭虑,却仍无法形成对元军的遏制。当他历经艰辛率师抵达临安时,满朝文武早已弃官而逃,文官止剩六人。

1276年初,临朝执政的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必须由丞相出城谈判,闻知消息的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逃走。危难之际,文天祥被授右丞相兼枢密使,负责出城议和。谈判过程中,文天祥以正义之气怒斥伯颜,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元军扣留,从此也开了他艰辛悲壮的苦难岁月。

在镇江侥幸逃脱后,接下来的日子里,从文天祥自己所著的《指南录-后序》中我们了解了这位南宋丞相所历经的种种磨难:奸臣出卖,元人构陷,同僚猜忌,致文天祥几无藏身之地。文天祥文中一连用了十七个“死”字,描述了他无以复加的艰辛。

次年,朝庭奉表降元,陆秀夫,张士杰,文天祥等拥立7岁的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遂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图光复宋室。期间,江南抗元斗争复起,在文天祥的号召下,南至岭南,北至江淮,文天祥召令畅通。可是毕竟寡不敌众,海丰一战,南宋军队被元军各个击破,文天祥及家人皆被俘。

被俘后的文天祥经零汀洋等一路被押解至大都,“风雨羊肠道,飘零万死身”。一心求死尽忠的文天祥拒绝了一次又一次劝降的说客,其中包括之前被俘的皇帝赵隰和元世祖忽必烈。赵隰劝降文天祥的口甫一张开,文天祥只回了一句“圣驾请回”便再无任何言语。忽必烈在属下软硬兼施皆无功而返后亲自规劝,文天祥正襟危坐,昂首只应了八个字: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1283年,对文天祥彻底绝望的忽必烈下令处死了他。临刑时,文天祥面南拜了三拜,慷慨陈词: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遂即被元人杀害,享年四十九岁。正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非空原创,欢迎斧正!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文天祥是一个英雄,他在衰弱的南宋王朝,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一件事:大宋王朝可以亡,但中国不会亡!

英雄是怎样练成的?

科举状元文天祥江西,自古就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地。公元1236年6月6日,文天祥在江西吉州庐陵县的富川镇一个中等地主家诞生。文天祥从小就以庐陵县的先贤欧阳修、杨邦义、胡铨为榜样。

1256年,20岁的文天祥参加科举考试,和他的弟弟文壁同时被录取为奏名进士,随后又参加了宋理宗亲自主持的殿试,文天祥被皇帝钦点为状元。

据史书记载,宋理宗赵昀当时出的考题很有深度:人们说只要国君克制己欲、勤于国政,就会实现天道、天理,并得到上天的保佑,我都做到了,但为什么还是国家内有盗贼、外有边患?人们又说,讲道德、行仁治的国君能致天下清明太平,而那些逞强、注重功利进取的国君能导致天下污浊混乱,可是,我看了一下那些汉朝和唐朝的历史,为什么那些讲究用德来感化别人、施仁义的人都不能使天下大治,而不积仁德的人却可以凭纲纪制度建立伟大的功业呢?

文天祥的答卷洋洋洒洒,对皇帝的疑问做了回答:天道是存在的,如果你觉得还没有受到天道的庇佑,那是因为你做的还不够!

这个回答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皇帝的疑问,但是这个20岁年轻人的激情却感染了51岁的皇帝,宋理宗钦点文天祥为状元。

状元官僚”的颓唐生活从考中状元1556年到1274年的十八年间,文天祥过的是宦海沉浮的仕途生活。这期间,他有几次被罢官,然后又被启用,官职越来越高。

文天祥当时在湖南、江西一带做官,这些地方当时叫“后方”,虽然前方战事不断,但和那时候大多数后方官员一样,文天祥过的是斗鸡玩狗的悠闲享乐的生活。

《宋史文天祥传》记载“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襄阳战役之后),痛自贬损,尽以家赀为军费”。

据《宋史》记载,1274年3月他做赣州知州时,他借着给自己母亲做寿,召集赣州城内外71岁到96岁间的老人1390人举行盛大宴会,犒恤有差,用他自己的说法是借此举提倡孝敬老人的风气。可这时,襄阳已为元军所破,国事飘摇,他居然还在以倡孝之名为自己母亲大操大办寿礼,按现在的标准,早该撤职查办了。

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英雄1274年,襄阳失守后,元军南下,逼近南宋首都临安,正在江西做官的文天祥招募人马,到临安勤王。

危难见人品。这时看到南宋大势已去的许多人纷纷投降,但也有人突然变得更有担当了,文天祥属于后者。

但是对于行军打仗,这个文官出身的状元,也是外行。但是他有一腔为国牺牲的慷慨激情。

他曾经被元军扣为人质,几经生死逃脱,找到抗元流亡小朝廷,继续抗元。直到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于广东海丰县五坡岭被俘。

坚贞不屈的民族英雄被俘后,元军多次对他劝降,但是都是无功而返。作为一个文人,他留下了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十月初一,文天祥开始了长达四年的监狱生活。他身上长满了虱子,衣衫褴褛。只有四十六岁的他,多次生病,瘦得皮包骨头,已显老态龙钟,左眼已经看不清东西,接近失明。但是面对各种的威逼利诱的投降,文天祥毫不为所动。他在狱中,还写下有名的《正气歌》。

在狱中,他坚持读书写诗,记录这一切。

终于,元朝统治者失去了耐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斩首于北京柴市口,那年他四十六岁。临刑前,他向故国的南方下拜。他死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这样几句话: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后人称此为文天祥的“衣带赞”。

小结人无完人,文天祥也有一些缺点,但这些都不影响他的爱国光辉。

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竭尽全力捍卫国家的尊严,这就是我们民族英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道光勤俭治国,大清为何越治越贪?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防贪腐机制失效,道光自己节俭有何用。大臣们,在衙门里,见钱眼开,大捞特捞。金银满盈屋。一旦上朝面见圣上道光,官员们穿着破烂,尽其所能,忽悠道光。官员们朝堂上装穷,下朝后穷奢极欲。传说,一次道光问内务府官员,吃一只鸡蛋花钱多少?答曰:十两银子。以此道光连鸡蛋都舍不得吃。这样的糊途虫,居于届堂之首。被官

  • 史书对宋仁宗的评价很高,他在位期间有什么丰功伟绩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这是元史对宋仁宗的精辟评价,后世对他的高度评价,主要是基于他宽厚仁爱的性格,他不仅时时约束自己,而且对待臣僚、佣人也平易近人,毫无架子,对于一些谏臣犯颜的言语,他从不加以苛责,在位期间轻徭役,减赋税,爱民如子,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真心拥戴他,所以“仁”作为他的谥号

  •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都是起起伏伏,为什么仅有秦国可以几代人持续励精图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隐含着深刻的社会发展真谛。其他诸侯国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君主一个做法,既使是一个好的国策,也延续不了一两代,君主的随意性极大,几乎经常处于动荡状态。而秦国一个“商鞅变法”国策,能延续一百多年、几代君主而不变。其中的奥妙值得探讨。南宫外史认为,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秦

  • 商鞅、李斯、吕不韦都是现在的河南人,为什么要为秦出力呢?他们为秦朝的发展发挥了什么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战国时法家人物,因前属卫国,又称卫鞅。后立功,封邑于商地,故号商君、商鞅。法家当然是推行法治,因是法家人物第一次领导执政,所以商鞅变法在历史上极其有名,秦国通过法治,变得空前强大。商鞅大刀阔斧的对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分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等改革并立法定刑。由于商鞅在战国时代,只

  • 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朱熹(11301200),也称“朱子”,他集学者和思想家于一身,他学识渊博,为《四书》作注,是为了不起的大学者。他思想精深,是一流的哲学家,理学系统在朱熹这里达到顶峰,此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之所以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因为他吸收总结了前人理学的思想,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1“

  • 历史上有哪些励精图治却惨遭失败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改革家,当属秦朝商鞅变法“,农业改革推动了农业发展,粮仓满了国就强了;地方实行郡县制,一改世袭和土豪割据;军队实行军功制“,取消世袭,按军功行赏封将赐爵,大大提升军队战斗力和将士进取心。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国一跃而为强国。但同时也触犯了保守集团和既得利益世家集团的

  • 关于古代深厚友谊故事150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春秋时,齐国有两个人,一个叫管仲,字夷吾;一个叫鲍叔,字宣子。两人自幼时以贫贱结交。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就举荐管仲为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

  • 有关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

  • 为什么汉武帝穷兵黩武就是“千古一帝”,隋炀帝就落得国灭身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与隋炀帝都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所不同的是汉武帝登位时己经历过文景之治,国力雄厚,有他折腾的资本。由于长期以来北方边境遭受匈奴人搔扰,连秦始皇只能修长城抵御,自汉朝建立以来也只能以和亲的方式来缓解,国家颜面受损。年轻气盛的汉武帝为了驱去匈奴,练兵买马,成功地驱去了匈奴,安定了边境。也算他有运气,

  • 司马迁内心中对于”理想国家“和”理想君臣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迁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是纪传体史书《史记》的作者,这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必然有其他史书独特的特质,书写人物,在司马迁看来,是尤其潜在含义,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显现得尤为明显。文章以对《史记》隐含读者作为分析视角,希望从中窥伺司马迁内心中对于”理想国家“和”理想君臣关系“的模板。一、隐含读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