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道光勤俭治国,大清为何越治越贪?

道光勤俭治国,大清为何越治越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853 更新时间:2024/2/27 21:57:25

防贪腐机制失效,道光自己节俭有何用。

大臣们,在衙门里,见钱眼开,大捞特捞。

金银满盈屋。

一旦上朝面见圣上道光,官员们穿着破烂,尽其所能,忽悠道光。

官员们朝堂上装穷,下朝后穷奢极欲。

传说,一次道光问内务府官员,吃一只鸡蛋花钱多少?

答曰:十两银子。

以此道光连鸡蛋都舍不得吃。

这样的糊途虫,居于届堂之首。

被官员愚弄于股掌之中。

自己再节省,再清濂有何用。

满朝大员,瞒着道光,大贪特贪。

而道光迷恋于自己的清濂世界中。

说明清朝气数已经不长了。

走下坡路了。

早晚要灭亡了。

故,应用良好的制度治官,不能只依靠感觉来领导。

#凌远长著#

欠宏谋大略。循规守旧。他之勤俭持家能殷。若说治世理国道光帝之法则显大不足。

“春秋五霸"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就"霸业"?

如题“春秋五霸是指哪些人”至今还有一些争议的。以下两种说法比较多普遍,却依然存在争议。

一,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当然在我看来第一种说法比较准确,但又不全对;因为宋襄公在争霸的时候都被楚国绑架了怎么能算一霸呢,所以我认为应该将宋襄公换成越王勾践(之后说明原因)。

一霸齐桓公。这是毫无争议的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坐上王位后,听从鲍叔牙的建议。大度的用了管仲这个原来的敌人。从此天下无敌,成为诸侯中最强者。他之所以成为第一个霸主而毫无争议。除了他实力强之外还因为他第一个得到了周天子分封的“伯”。

二霸晋文公。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成为国君之前在外流浪了19年。可以说在流浪的时候吃穿都成问题,却有很多人愿意陪他吃苦;甚至有人愿意割肉给他充饥。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格魅力。坐上国君后第一封赏也是教他如何处世的大臣。在位9年成就霸业,不可谓不成功。

三霸秦穆公。五张黑羊皮换来了70岁的百里奚。用百里奚,用蹇叔;后又三用孟明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肯给手下犯错误的机会。这是一个好领导,所以孟明视最后打败了晋国。同时秦穆公统一了西戎20多个少数民族,先称霸西部再俯视中原。

四霸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年不理朝政,以后突然出手用贤才杀小人。稳定内部之后,出击争霸天下大破晋军后果断退兵。又在周天子的城下阅兵。“问鼎中原”典故就是出自楚庄王。

五霸宋襄公?这是《左传》中说的。但是在我看来;一个自不量力,没有实力的国家在争霸过程中讲究仁义不肯出战。非要等到敌人渡过河,排好战阵才和敌人一战的君子不能算是一代霸主。

所以我认为第五霸应该是越王勾践。因为越王勾践能屈能伸,奴隶两年受尽凌辱;回国后又卧薪尝胆。用二十年时间发展壮大自己,最后灭吴并问鼎中原。

看看他们的故事就大概知道他们为什么能成就霸业了。

这些霸主要不然自己才能突出,受尽挫折。如晋文公,勾践。或者知人善任,如齐恒公用管仲,秦穆公用百里奚。

这些成就霸业的人都具有宏伟的气概。格局高,情商高,不意气用事,会用人,能识人再加上自己能吃苦;最终成就了霸业。

小蚂蚁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共同探讨。

春秋五霸是历史上对春秋时期诸国中能力最强,实力最壮,对历史的发展贡献最大的五位国君的称呼。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王室衰微,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于是各个诸侯国间就掀起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兼并战争,在这一期间,能够在各个诸侯国中实力、号召力执牛耳者,就会被尊奉为霸主。

但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个国家的哪五位国君,确是一个十分有争议性的问题。

在历史上,关于春秋五霸是谁的不同说法,至少有七种,而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有自己的不能服众之处。

这七种说法分别是: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在这些说法中,有两位君主基本上得到了全票的认可,一定是春秋五霸的成员: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和晋文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对霸主这个称号的定义,正是从齐桓公的一生功业中得来的,史学界通常认为,能称的上霸主的君主,应该有以下几种作为:一、尊王,也就是尊奉周天子,或者帮助周天子解燃眉之急;二、攘夷、帮助中原诸侯国抵御来自四夷的入侵。三、举行会盟,被周天子册封或者被诸侯拥戴为霸主。

晋文公的称霸路线与齐桓公基本一致,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在击败了被称为南蛮的南方强国楚国之后,晋文公邀请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举行了践土会盟,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之长。

春秋时期的另外两个颇有作为的君主,秦穆公和楚庄王,在五霸评选中的得票率也非常高。

这两位君主都是以其赫赫武功而名列霸主之位的,秦穆公时期,秦国向西拓展领土,消灭了十几个戎族建立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而楚庄王则是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不但打败了当时的霸主晋国,为先祖雪耻,而且问鼎中原,窥中国之政,楚国的触手已经伸到了周天子的脚下,中原诸国大多臣服楚国。

但秦、楚两国在传统的历史观念中,属于四夷国家,秦有极为浓重的西戎血统,而楚则一直被称为南蛮,都是被春秋时期主流的代表所谓华夏文明的中原诸侯国看不起的国家,所以,在一些史料中,对秦穆公和楚庄王的霸主地位是存在一定质疑的。

而剩下的那一霸,每一种说法,就真可以称得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辞通》所认可的郑庄公,是郑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他曾经箭射周天子,两次击败周天子组织的诸国联军,是春秋时期第一个有霸主风采的君主,但郑国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他所打败的也基本都是虢、卫、蔡、陈、鲁这样的小国,根本没有与春秋的四大强国齐晋楚秦交过手。

《四子讲德论》、《白虎通号篇》和《汉书注诸侯王表》所认可的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确在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对中原传统的政治格局造成了短时间的冲击,吴国曾经几乎灭掉楚国,打败齐国,但一般学者认为吴国的霸权只是区域性的,根本不能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所创造的霸业相比。至于越国,它除了偷袭灭掉吴国之外,在与中原大国的战争中,胜迹寥寥无几。《淮南子》则认为,越国的霸权和吴国一样,也只是小范围内的霸权。然而胜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越国顶多只能算称霸江淮罢了,是不能称为天下霸主的。

《鲒崎亭集外编》的观点则比较与众不同,作者全祖望认为,春秋时期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称霸或者说堪称霸主的国家,真正的建立长期稳定的霸权的诸侯国只有晋国,因此,在晋国称霸的百年时间里的稍有作为的君主都是霸主。于是才有了一齐四晋的五霸组合。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还是《史记索隐》中的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列为五霸的说法,虽然宋襄公打仗不给力,但是他的确尊重周天子,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也举行了会盟,是有一些国家愿意尊奉宋襄公为霸主的。

这也是本人所比较倾向的一种关于春秋五霸的观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史书对宋仁宗的评价很高,他在位期间有什么丰功伟绩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这是元史对宋仁宗的精辟评价,后世对他的高度评价,主要是基于他宽厚仁爱的性格,他不仅时时约束自己,而且对待臣僚、佣人也平易近人,毫无架子,对于一些谏臣犯颜的言语,他从不加以苛责,在位期间轻徭役,减赋税,爱民如子,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真心拥戴他,所以“仁”作为他的谥号

  •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都是起起伏伏,为什么仅有秦国可以几代人持续励精图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隐含着深刻的社会发展真谛。其他诸侯国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君主一个做法,既使是一个好的国策,也延续不了一两代,君主的随意性极大,几乎经常处于动荡状态。而秦国一个“商鞅变法”国策,能延续一百多年、几代君主而不变。其中的奥妙值得探讨。南宫外史认为,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秦

  • 商鞅、李斯、吕不韦都是现在的河南人,为什么要为秦出力呢?他们为秦朝的发展发挥了什么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战国时法家人物,因前属卫国,又称卫鞅。后立功,封邑于商地,故号商君、商鞅。法家当然是推行法治,因是法家人物第一次领导执政,所以商鞅变法在历史上极其有名,秦国通过法治,变得空前强大。商鞅大刀阔斧的对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分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等改革并立法定刑。由于商鞅在战国时代,只

  • 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朱熹(11301200),也称“朱子”,他集学者和思想家于一身,他学识渊博,为《四书》作注,是为了不起的大学者。他思想精深,是一流的哲学家,理学系统在朱熹这里达到顶峰,此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之所以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因为他吸收总结了前人理学的思想,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1“

  • 历史上有哪些励精图治却惨遭失败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改革家,当属秦朝商鞅变法“,农业改革推动了农业发展,粮仓满了国就强了;地方实行郡县制,一改世袭和土豪割据;军队实行军功制“,取消世袭,按军功行赏封将赐爵,大大提升军队战斗力和将士进取心。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国一跃而为强国。但同时也触犯了保守集团和既得利益世家集团的

  • 关于古代深厚友谊故事150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春秋时,齐国有两个人,一个叫管仲,字夷吾;一个叫鲍叔,字宣子。两人自幼时以贫贱结交。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就举荐管仲为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

  • 有关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

  • 为什么汉武帝穷兵黩武就是“千古一帝”,隋炀帝就落得国灭身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与隋炀帝都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所不同的是汉武帝登位时己经历过文景之治,国力雄厚,有他折腾的资本。由于长期以来北方边境遭受匈奴人搔扰,连秦始皇只能修长城抵御,自汉朝建立以来也只能以和亲的方式来缓解,国家颜面受损。年轻气盛的汉武帝为了驱去匈奴,练兵买马,成功地驱去了匈奴,安定了边境。也算他有运气,

  • 司马迁内心中对于”理想国家“和”理想君臣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迁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是纪传体史书《史记》的作者,这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必然有其他史书独特的特质,书写人物,在司马迁看来,是尤其潜在含义,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显现得尤为明显。文章以对《史记》隐含读者作为分析视角,希望从中窥伺司马迁内心中对于”理想国家“和”理想君臣关系“的模板。一、隐含读者与

  • 信阳楚王的历史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信阳有楚王城,也称作楚城,在《资治通鉴》里就有记载。根据书中记录,楚王城的具体位置在汝南和信阳之间,具体位置更近于信阳。楚王城早先叫做“城阳”,是楚武王打败申国时修建,一座军事重镇。到了魏晋朝,改名为楚王城。著名的“亡羊补牢”典故,就发生在楚王城。关于楚武王,全名王熊通,湖北宜昌,他在位时间很长,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