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贪腐机制失效,道光自己节俭有何用。
大臣们,在衙门里,见钱眼开,大捞特捞。
金银满盈屋。
一旦上朝面见圣上道光,官员们穿着破烂,尽其所能,忽悠道光。
官员们朝堂上装穷,下朝后穷奢极欲。
传说,一次道光问内务府官员,吃一只鸡蛋花钱多少?
答曰:十两银子。
以此道光连鸡蛋都舍不得吃。
这样的糊途虫,居于届堂之首。
被官员愚弄于股掌之中。
自己再节省,再清濂有何用。
满朝大员,瞒着道光,大贪特贪。
而道光迷恋于自己的清濂世界中。
说明清朝气数已经不长了。
走下坡路了。
早晚要灭亡了。
故,应用良好的制度治官,不能只依靠感觉来领导。
#凌远长著#
欠宏谋大略。循规守旧。他之勤俭持家能殷。若说治世理国道光帝之法则显大不足。
“春秋五霸"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就"霸业"?
如题“春秋五霸是指哪些人”至今还有一些争议的。以下两种说法比较多普遍,却依然存在争议。
一,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当然在我看来第一种说法比较准确,但又不全对;因为宋襄公在争霸的时候都被楚国绑架了怎么能算一霸呢,所以我认为应该将宋襄公换成越王勾践(之后说明原因)。
一霸齐桓公。这是毫无争议的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坐上王位后,听从鲍叔牙的建议。大度的启用了管仲这个原来的敌人。从此天下无敌,成为诸侯中最强者。他之所以成为第一个霸主而毫无争议。除了他实力强之外还因为他第一个得到了周天子分封的“伯”。
二霸晋文公。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成为国君之前在外流浪了19年。可以说在流浪的时候吃穿都成问题,却有很多人愿意陪他吃苦;甚至有人愿意割肉给他充饥。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格魅力。坐上国君后第一封赏也是教他如何处世的大臣。在位9年成就霸业,不可谓不成功。
三霸秦穆公。五张黑羊皮换来了70岁的百里奚。用百里奚,用蹇叔;后又三用孟明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肯给手下犯错误的机会。这是一个好领导,所以孟明视最后打败了晋国。同时秦穆公统一了西戎20多个少数民族,先称霸西部再俯视中原。
四霸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年不理朝政,以后突然出手用贤才杀小人。稳定内部之后,出击争霸天下大破晋军后果断退兵。又在周天子的城下阅兵。“问鼎中原”典故就是出自楚庄王。
五霸宋襄公?这是《左传》中说的。但是在我看来;一个自不量力,没有实力的国家在争霸过程中讲究仁义不肯出战。非要等到敌人渡过河,排好战阵才和敌人一战的君子不能算是一代霸主。
所以我认为第五霸应该是越王勾践。因为越王勾践能屈能伸,奴隶两年受尽凌辱;回国后又卧薪尝胆。用二十年时间发展壮大自己,最后灭吴并问鼎中原。
看看他们的故事就大概知道他们为什么能成就霸业了。
这些霸主要不然自己才能突出,受尽挫折。如晋文公,勾践。或者知人善任,如齐恒公用管仲,秦穆公用百里奚。
这些成就霸业的人都具有宏伟的气概。格局高,情商高,不意气用事,会用人,能识人再加上自己能吃苦;最终成就了霸业。
小蚂蚁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共同探讨。
春秋五霸是历史上对春秋时期诸国中能力最强,实力最壮,对历史的发展贡献最大的五位国君的称呼。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王室衰微,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于是各个诸侯国间就掀起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兼并战争,在这一期间,能够在各个诸侯国中实力、号召力执牛耳者,就会被尊奉为霸主。
但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个国家的哪五位国君,确是一个十分有争议性的问题。
在历史上,关于春秋五霸是谁的不同说法,至少有七种,而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有自己的不能服众之处。
这七种说法分别是: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在这些说法中,有两位君主基本上得到了全票的认可,一定是春秋五霸的成员: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和晋文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对霸主这个称号的定义,正是从齐桓公的一生功业中得来的,史学界通常认为,能称的上霸主的君主,应该有以下几种作为:一、尊王,也就是尊奉周天子,或者帮助周天子解燃眉之急;二、攘夷、帮助中原诸侯国抵御来自四夷的入侵。三、举行会盟,被周天子册封或者被诸侯拥戴为霸主。
晋文公的称霸路线与齐桓公基本一致,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在击败了被称为南蛮的南方强国楚国之后,晋文公邀请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举行了践土会盟,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之长。
春秋时期的另外两个颇有作为的君主,秦穆公和楚庄王,在五霸评选中的得票率也非常高。
这两位君主都是以其赫赫武功而名列霸主之位的,秦穆公时期,秦国向西拓展领土,消灭了十几个戎族建立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而楚庄王则是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不但打败了当时的霸主晋国,为先祖雪耻,而且问鼎中原,窥中国之政,楚国的触手已经伸到了周天子的脚下,中原诸国大多臣服楚国。
但秦、楚两国在传统的历史观念中,属于四夷国家,秦有极为浓重的西戎血统,而楚则一直被称为南蛮,都是被春秋时期主流的代表所谓华夏文明的中原诸侯国看不起的国家,所以,在一些史料中,对秦穆公和楚庄王的霸主地位是存在一定质疑的。
而剩下的那一霸,每一种说法,就真可以称得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辞通》所认可的郑庄公,是郑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他曾经箭射周天子,两次击败周天子组织的诸国联军,是春秋时期第一个有霸主风采的君主,但郑国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他所打败的也基本都是虢、卫、蔡、陈、鲁这样的小国,根本没有与春秋的四大强国齐晋楚秦交过手。
《四子讲德论》、《白虎通号篇》和《汉书注诸侯王表》所认可的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确在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对中原传统的政治格局造成了短时间的冲击,吴国曾经几乎灭掉楚国,打败齐国,但一般学者认为吴国的霸权只是区域性的,根本不能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所创造的霸业相比。至于越国,它除了偷袭灭掉吴国之外,在与中原大国的战争中,胜迹寥寥无几。《淮南子》则认为,越国的霸权和吴国一样,也只是小范围内的霸权。然而胜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越国顶多只能算称霸江淮罢了,是不能称为天下霸主的。
《鲒崎亭集外编》的观点则比较与众不同,作者全祖望认为,春秋时期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称霸或者说堪称霸主的国家,真正的建立长期稳定的霸权的诸侯国只有晋国,因此,在晋国称霸的百年时间里的稍有作为的君主都是霸主。于是才有了一齐四晋的五霸组合。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还是《史记索隐》中的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列为五霸的说法,虽然宋襄公打仗不给力,但是他的确尊重周天子,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也举行了会盟,是有一些国家愿意尊奉宋襄公为霸主的。
这也是本人所比较倾向的一种关于春秋五霸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