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念忠臣,一念权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850 更新时间:2024/1/25 3:45:37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什么是权臣?能废皇帝,能杀皇后,这才是权臣!干了这两件事还能名垂青史,与周公同名,这就更不得了了。历史上有这样的人吗?有!

侍奉武帝,托孤重臣霍

霍光,西汉中叶的重要政治人物。早年随其同父异母兄霍去病入朝,侍奉汉武帝。

霍去病去世后,霍光被任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入宫禁20多年,没有犯过任何错误,深受汉武帝信任。

巫蛊之祸后太子刘据被迫自杀,汉武帝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

汉武帝去世前,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于金日,上官桑弘羊共同辅政。四天后汉武帝去世,时年太子方8岁,登基为汉昭帝。四朝元老,中兴汉室霍光奉汉武帝遗诏,辅佐年幼的汉昭帝,忠心耿耿,殚精竭虑。并挫败大臣与皇子的反叛阴谋,稳定朝廷大局。

霍光历任汉武帝,汉昭帝,昌邑王(先立后废),汉宣帝四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缓和汉匈关系。让大汉朝从汉武帝常年军事斗争所导致的国库亏空中逐渐恢复过来,为昭宣中心的盛世,打下了基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外戚世家,权倾朝野(卫子夫剧照)汉武帝时期,由于皇后卫子夫,大将军卫青,大司马霍去病的功勋,卫霍两家的势力在朝廷内外十分庞大,霍光也因此受益。

霍去病是皇后卫子夫和大将军卫青的外甥,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是霍光的外孙女,汉宣帝的皇后霍成君是霍光的女儿。霍光的女儿还分别嫁给了辅政大臣金日,上官桀的儿子为妻。通过各种政治婚姻,霍光的势力无人能能比,如日中天。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皇帝及皇太后亲自祭奠,陪葬于汉武帝的茂陵。

霍光一生叱咤风云,把持朝政,尽力国事。但其死后两年,汉宣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逐渐削弱霍家的势力。再加之霍光之妻毒杀皇后事情泄露,霍家子孙反叛阴谋败露,最终被族诛。

历史上的忠臣对君主忠心无二,权臣在君主面前说一不二。即是忠臣又是权臣,西汉的霍光算是一位,他历经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发迹要从武帝开始。

霍光(?一公元前68年),字子孟,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中期的权臣,政治家,和大司马霍去病是同父异母兄弟,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公元前121羊,霍去病任骠骑将军出击匈奴,凯旋归来把10多岁的异母弟霍光带到长安照顾,在霍去病的帮助下,在宫中任郎官,后又任侍中。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武帝任霍光为奉车都尉,后又升任光禄大夫,待奉武帝左右,先后出入宫禁20余年,从未犯过一次错误,得到武帝的信任。

公元前91年,卫太子刘剧受奸臣江充等人巫蛊之祸而逼死,武帝决定立8岁的刘弗陵为储君,并计划让霍光辅佐。公元前87年,武帝临终前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与金日,上官桀,桑弘羊共同辅佐少主昭帝刘弗陵,以霍光为主。在辅佐期间,金日去世,霍光由于秉公执法得罪了,上官桀,桑弘羊两位辅佐大臣,二人联合燕王刘旦鄂邑长公主,计划杀霍光废帝立燕王为帝,让霍光和昭帝发现后,及时平叛,燕王和长公主自杀而亡,上官桀和桑弘羊灭族,稳定了局面。从而霍光得到昭帝信任,一人独揽朝政大权,培育自己的亲信,发展霍氏人员。霍光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措施,大赦天下,鼓励发展农业,对外匈奴上也缓和了局面,又恢复了和亲政策,武帝穷兵黩武政策,在耗尽国力的情况下,逐步得到恢复。

公元前74年,21岁的汉昭帝崩逝,无子女。为了延续大汉的江山,霍光和众臣商议给昭帝续子,迎19岁的武帝孙子昌邑王刘贺为昭帝之子,并继帝位,尊上官皇后为皇太后。没想到刘贺一上台,不想当傀儡皇帝,就想扳倒霍光自己掌控天下,老谋深算的霍光哪能让他得逞,联合众臣上奏自己的外孙女上官皇太后,指责刘贺荒淫无道,犯下1000多件罪行,罢黜了刘贺,只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又打回了封地。

汉江山再次陷入无主的局面,权倾天下的霍光再次选主,与众臣商议,迎立流落民间的卫太子18岁孙子刘病已为帝,即汉宣帝。刘病已在民间早就听说霍光权倾天下,为了不在象刘贺哪样废掉,刘病已小心对付霍光,还加封尊重霍光,朝政大权还是霍光说了算。直到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谥号宣成,汉宣帝亲自和上官皇太后到府上吊唁,以皇家礼仪厚葬霍光,并且陪葬武帝茂陵旁。宣帝这才临朝执政,打压霍氏集团势力,两年后霍家以谋反罪灭族。

汉宣帝评价霍光,故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宿卫孝武皇帝三十余年,辅孝昭皇帝十余年,遭大难,躬秉谊,率三公,九卿,大夫定万世册,以安社稷,天下蒸庶咸以康宁。功德茂盛,朕甚嘉之。复其后世,畴其爵邑,世世无有所与,功如萧相国,博陆宣成侯光宿卫忠正,勤劳国家。

结语,霍光侍奉武帝,辅佐昭帝,摄政宣帝,是忠心为国的忠臣,又是权倾天下的权臣。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请问,历史上的皇帝是不是都是孤家寡人,没有友情,亲情,爱情?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虽高高在上,却真真是一个“孤家寡人”。亲人,是最大的威胁。从秦始皇开始,凡是皇帝的子孙,理论上都有当皇帝的资格。大汉王朝,叛乱的都是自家人同姓王。多少朝代,宗室父子相残,兄弟相凌的故事,不绝于书。在这样的制度下,只要是皇帝的骨血,就有继承地位的合法性,因此自家兄弟子侄,也就成了对皇帝权位的最大威

  • 历史上哪个皇帝对感情才是专一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光武大帝刘秀啊,东汉开国之君,汉朝中兴之主,一生只钟爱发妻阴丽华一个女人,虽然中间为了宏图伟业不得已政治婚姻立了郭皇后,但只宠着阴丽华一人(其实这个后位还是阴让给郭的),最后还是贬去郭皇后,将阴丽华这个身份地位皆不如郭皇后的民间女子立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烈皇后了。史书记载光烈皇后端庄贤淑,内能教

  • 扁鹊到底是如何让太子起死回生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我想说的是“人死不能复生,这是亘古不变的,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谁也无法打破”至少我们目前无法对这个事情做出改变,未来或许有办法可以让人死而复生,但是现在没有,扁鹊所处的那个时代更加没有!既然没有起死回生一说,那么为什么有这个传闻呢?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做个简单的解答我们先来看下这个传闻的出处相传一次

  • 丁谓是如何取得宋真宗赵恒赏识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丁谓是历代罕见之能臣,可惜一心升官并无操守,时常附和皇帝,因此被清流誉为“五鬼”。有关丁谓,有一个成语流传至今,叫做“一举三得”!话说当日宋真宗崇奉道教,下诏修建玉清昭应宫。这一工程十分浩大,预计要建造2610个分区,一共3600间殿阁。宋真宗定下的工期非常紧张,许多人都不知如何安排。万一触怒了皇帝

  • 君王劝臣子读书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 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如果同意会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蒯通劝韩信自立,有原因二,一是蒯通对刘邦为人的了解,二是如韩信能成功,他蒯通就是有功之人,官运亨通那是肯定的。如果韩信听信蒯通之言,割地为王,自立为一方,短时间里可能得逞一时,等到刘邦平了各地,起兵来拾他时,可能支持不了多久,因为韩信手下原来都是刘邦的人,而且韩信孤立无援,兵败的结果是肯定的。(题外

  • 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这六人,在秦国统一的进程中,谁的贡献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21年,随着秦始皇派兵灭掉齐国,整个中原地区,终于被秦国彻底统一。从这一年开始,战国时代彻底结束,历史进入了秦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不过,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建立在之前秦国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上。从秦孝公开始

  • 拜国宝为师,用国器做事,魏文侯为何能让四方贤士多归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魏文侯是一个具有超凡人格魅力的君主,他治下的魏国人才济济,最为著名的有吴起、西门豹、翟璜、段干木、李悝等等。能聚集这么多四方贤士,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一、雄心大志富国强兵魏国当时在诸侯之中的地理位置非常尴尬,北有赵国、南有楚国和韩国、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周围强敌环伺。更糟糕的是魏国四周没有高山天险

  • 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将相和,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蔺相如与赵国的文臣本来不睦,但是蔺相如为国家计对廉颇保持退让和忍耐,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至交。在历史上传位一段佳话,1、三尺巷的故事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善良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地点地。听说当年郭家街坊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

  • 为什么小小的沛县居然拥有萧何曹参樊哙这么多优质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成王败寇。刘邦起义的时候,跟他一起造反的人有一千多个。这其中,以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人在历史上留下的名气最大。看了这份起义名单,你可能会觉得刘邦这老小子的运气真好啊,居然开局就聚拢了大小王加四个2。天下不归他得,真是没天理了。可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除去萧何、曹参这些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