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请问,历史上的皇帝是不是都是孤家寡人,没有友情,亲情,爱情?

请问,历史上的皇帝是不是都是孤家寡人,没有友情,亲情,爱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372 更新时间:2024/1/24 18:32:27

皇帝虽高高在上,却真真是一个“孤家寡人”。

亲人,是最大的威胁。从秦始皇开始,凡是皇帝的子孙,理论上都有当皇帝的资格。大汉王朝,叛乱的都是自家人同姓王。多少朝代,宗室父子相残,兄弟相凌的故事,不绝于书。在这样的制度下,只要是皇帝的骨血,就有继承地位的合法性,因此自家兄弟子侄,也就成了对皇帝权位的最大威胁。

外戚与近臣,严加防范。一个王莽,就让后世所有皇帝胆寒。

臣子更不能信,连自家人都信不过,凭什么信外人?

宦官,竟也能专权。自己的家奴,很可能还是从小陪伴自己长大的,尤其还没有关键的身体部件,按理是最能让人放心得。但东汉的宦官专权,却让整合王朝遭难。

枕边人,细思极恐。为什么古代的皇帝后宫有那么多女人,但大多香火不旺,甚至还有很多都是一直独苗?看过那么多宫斗剧,就不赘述了,细思极恐。

亲人、伙伴、枕边人……一个都不能信。谁也不能相信,皇帝只能靠权术平衡,居中控制,才能稍微安心一点。那些君臣之间的佳话,大都是后世史学家编的故事。

皇帝看起来权力最大,但他们却时时刻刻担心自己大好的头颅,被身边的人割去。一边是骄奢淫逸,一边是提心吊胆;一边是众星捧月,一边是孤家寡人。真真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一,皇帝是孤家寡人不是说他就没有家人啊,那老婆、子女还有兄弟姊妹,数不清的庶母,叔侄…但是这些人在他面前,都是臣属奴婢。君臣父子,君在前。天地君亲师,除开天地就是君。

二,皇宫里人多口杂,并且个个都想上位,个个都在争宠,个个都在尔我诈,导致了皇帝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情感。

三,为了国家的利益,皇帝不得不的放弃自己的情感,比如政治联姻,和亲,还有为了日后铲除自己的障碍,有时候不得不弃车保帅,抛弃自己的女人或者朋友。

四,皇帝要君临天下,不能让人琢磨透他在想什么,要做什么,所以他也不可能有朋友,有爱情。

五,伴君如伴虎就是对皇帝状况的真实写照,所以也就没有人敢跟皇帝交心,所以皇帝是孤独的。

六,皇帝没有亲情友情爱情,在权利面前,这些都不值一提。有了情就有了软肋,不易掌权。所以不是没有,而是对于帝王来说,心狠手辣才得长久,这样才可称为圣明天子。

七,皇帝看起来权力最大,但他们却时时刻刻担心自己大好的头颅,被身边的人割去。一边是骄奢淫逸,一边是提心吊胆;一边是众星捧月,一边是孤家寡人。真真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说句题外话,今天的人虽然不是皇帝,但也是孤家寡人,没有友情、亲情与爱情。

古代孙膑的爱情故事

《孙膑兵法》简本共16篇。第一至第四篇记孙子齐威王田忌的问答,确定是孙膑所写。第十六篇《强兵》篇也记述了孙子与齐威王的问答,但可能汉朝人不能确定这篇是否是孙膑本人所写的,所以暂时附在了书末。第五至第十五各篇,篇首都称“孙子曰”,但其文体、风格与《孙子兵法》及其佚篇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这些篇中的“孙子”可能是代指孙膑,也可以定为孙膑所写。通过《孙膑兵法》,人们还可以证实《史记.孙武吴起列传》有关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各有兵法传世的记载。《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被发掘出来,使这个长期存在的疑问得到了解决。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生卒年不详,真名失传,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因此历史学家研究认定,孙武是吴孙子,孙膑是齐孙子。他们分别是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人。据考证,孙膑是孙武之后世子孙,《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之间存在内在的师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阐述和继承。两者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家之言,还合了“孙氏之道”。孙膑在继承孙武思想的基础上,在战略、战术、治军和军事哲学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哪个皇帝对感情才是专一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光武大帝刘秀啊,东汉开国之君,汉朝中兴之主,一生只钟爱发妻阴丽华一个女人,虽然中间为了宏图伟业不得已政治婚姻立了郭皇后,但只宠着阴丽华一人(其实这个后位还是阴让给郭的),最后还是贬去郭皇后,将阴丽华这个身份地位皆不如郭皇后的民间女子立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烈皇后了。史书记载光烈皇后端庄贤淑,内能教

  • 扁鹊到底是如何让太子起死回生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我想说的是“人死不能复生,这是亘古不变的,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谁也无法打破”至少我们目前无法对这个事情做出改变,未来或许有办法可以让人死而复生,但是现在没有,扁鹊所处的那个时代更加没有!既然没有起死回生一说,那么为什么有这个传闻呢?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做个简单的解答我们先来看下这个传闻的出处相传一次

  • 丁谓是如何取得宋真宗赵恒赏识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丁谓是历代罕见之能臣,可惜一心升官并无操守,时常附和皇帝,因此被清流誉为“五鬼”。有关丁谓,有一个成语流传至今,叫做“一举三得”!话说当日宋真宗崇奉道教,下诏修建玉清昭应宫。这一工程十分浩大,预计要建造2610个分区,一共3600间殿阁。宋真宗定下的工期非常紧张,许多人都不知如何安排。万一触怒了皇帝

  • 君王劝臣子读书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 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如果同意会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蒯通劝韩信自立,有原因二,一是蒯通对刘邦为人的了解,二是如韩信能成功,他蒯通就是有功之人,官运亨通那是肯定的。如果韩信听信蒯通之言,割地为王,自立为一方,短时间里可能得逞一时,等到刘邦平了各地,起兵来拾他时,可能支持不了多久,因为韩信手下原来都是刘邦的人,而且韩信孤立无援,兵败的结果是肯定的。(题外

  • 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这六人,在秦国统一的进程中,谁的贡献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21年,随着秦始皇派兵灭掉齐国,整个中原地区,终于被秦国彻底统一。从这一年开始,战国时代彻底结束,历史进入了秦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不过,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建立在之前秦国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上。从秦孝公开始

  • 拜国宝为师,用国器做事,魏文侯为何能让四方贤士多归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魏文侯是一个具有超凡人格魅力的君主,他治下的魏国人才济济,最为著名的有吴起、西门豹、翟璜、段干木、李悝等等。能聚集这么多四方贤士,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一、雄心大志富国强兵魏国当时在诸侯之中的地理位置非常尴尬,北有赵国、南有楚国和韩国、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周围强敌环伺。更糟糕的是魏国四周没有高山天险

  • 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将相和,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蔺相如与赵国的文臣本来不睦,但是蔺相如为国家计对廉颇保持退让和忍耐,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至交。在历史上传位一段佳话,1、三尺巷的故事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善良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地点地。听说当年郭家街坊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

  • 为什么小小的沛县居然拥有萧何曹参樊哙这么多优质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成王败寇。刘邦起义的时候,跟他一起造反的人有一千多个。这其中,以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人在历史上留下的名气最大。看了这份起义名单,你可能会觉得刘邦这老小子的运气真好啊,居然开局就聚拢了大小王加四个2。天下不归他得,真是没天理了。可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除去萧何、曹参这些名留青史,

  • 为什么古代有些皇帝拿诤臣没办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不是皇帝拿这些诤臣没办法,而是绝大部分出名的诤臣都是遇到明君,被杀死的带的是默默无名的。所以是皇帝捧着这些诤臣,自古就有名言“君有诤臣,不会亡国;父有诤子,不会败家。”皇帝都知道,这些人说的话基本上都是正确的,所以开明的皇帝都会开张圣听。从古至今最出名的几位诤臣分别是魏征,寇准,包拯,海瑞快和司马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