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将相和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将相和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295 更新时间:2024/1/20 10:52:28

我是罗宾,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将相和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丞相蔺相如和老将廉颇化干戈为玉帛,最终成为莫逆之交的故事。

蔺相如出身一般,本来是宦者令缪贤门下的一个门客,属于默默无闻的那种。恰逢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给赵惠文王写了封信,大意是说非常喜欢和氏璧,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交换。

赵惠文王召集大臣商量此事,大家都觉得比较为难,给了秦国和氏璧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池。不给和氏璧又怕秦国以此为借口派兵来打。所以就想先找一个使者出使秦国去沟通一下这个事情。

出使秦国的人选并不好找,这时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了蔺相如,并讲述了蔺相如曾经劝犯错的自己不要去燕国,应该向赵王认错最后获得赦免的往事。由此蔺相如被派去出使秦国商讨和氏璧的事情。

蔺相如到秦国后,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给妻妾和左右侍从观看,蔺相如看秦王并没有给赵国城池的意思,就假意说和氏璧有个小红点,我指给您看一下,蔺相如拿到和氏璧说我看大王没有拿城池换和氏璧的诚意,所以我要收回和氏璧,如果大王敢逼迫我,我就和玉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王赶紧道歉,并在地图上给蔺相如指出要交换的十五座城池。

蔺相如看出秦王是在敷衍他,实际上是不会给这十五座城池的,蔺相如就说需要斋戒五日才可以把和氏璧献给他,秦王答应了。蔺相如回到馆驿后马上安排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到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请蔺相如上殿献和氏璧,蔺相如说秦国历代君王都不喜欢遵守盟约,我觉得秦国不会把城池给赵国,所以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去了。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如果秦国可以先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那赵国一定会把和氏璧送回来。至于我确实是欺骗了您,情愿被杀,请大王和各位大臣商量一下吧。秦王和大臣们有些不知所措,不一会秦王说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破坏了秦国和赵国的交情。最后还是放蔺相如回赵国了,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非常满意,拜为上大夫。过了几年,秦国开始进攻赵国,赵国吃了败仗,但秦国打到最后也打不下去了,于是就约赵王在渑池见面再度修好。赵王不敢去,蔺相如说不去的话就是示弱了,我陪您一起去,并让廉颇带兵在边境等候。

蔺相如随同赵王前去渑池赴会,秦王在宴会上说,听说赵王鼓瑟不错,给大家来一段吧,赵王就鼓起瑟来,秦国的史官马上记下这件事情,蔺相如看到对秦王说,听说秦王擅长击缶,可否来一段呢?秦王大怒,蔺相如拿起一块盆缶递给秦王,秦王不愿意,蔺相如说我离您这么近,别逼我做出对大王不利的事,秦王随从要上前被蔺相如大喝一声吓退,秦王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让赵国的史官记下这件事情。酒宴就这样结束了,双方各自回国。

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立下大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置比廉颇还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身边人说我是赵国大将,有攻城略地的大功,而蔺相如出身卑贱,凭着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劳,如今位置还在我之上,我觉得很羞耻,再看到他一定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后,就称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外出看到廉颇也是调转车头避让。蔺相如的门客就不太理解了,纷纷进谏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投奔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品行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并躲避他,我们对您很失望,请让我们告辞吧!”

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并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众人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这就是将相和的故事了。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找到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

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将相和》给我们的发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为重,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蔺相如胸怀宽阔,对廉颇的羞辱退让再三,退让是一种胸怀。而廉颇知道自己错了,负荆请罪,也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则更可贵。

这种精神及行为,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现阶段继承和发扬蔺相如文化思想其实质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之一。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蔺相如思想行为的时代价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民族复兴步伐的强大动力。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什么是权臣?能废皇帝,能杀皇后,这才是权臣!干了这两件事还能名垂青史,与周公同名,这就更不得了了。历史上有这样的人吗?有!侍奉武帝,托孤重臣霍霍光,西汉中叶的重要政治人物。早年随其同父异母兄霍去病入朝,侍奉汉武帝。霍去病去世后,霍光被任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入宫禁20多年,没有犯

  • 请问,历史上的皇帝是不是都是孤家寡人,没有友情,亲情,爱情?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虽高高在上,却真真是一个“孤家寡人”。亲人,是最大的威胁。从秦始皇开始,凡是皇帝的子孙,理论上都有当皇帝的资格。大汉王朝,叛乱的都是自家人同姓王。多少朝代,宗室父子相残,兄弟相凌的故事,不绝于书。在这样的制度下,只要是皇帝的骨血,就有继承地位的合法性,因此自家兄弟子侄,也就成了对皇帝权位的最大威

  • 历史上哪个皇帝对感情才是专一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光武大帝刘秀啊,东汉开国之君,汉朝中兴之主,一生只钟爱发妻阴丽华一个女人,虽然中间为了宏图伟业不得已政治婚姻立了郭皇后,但只宠着阴丽华一人(其实这个后位还是阴让给郭的),最后还是贬去郭皇后,将阴丽华这个身份地位皆不如郭皇后的民间女子立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烈皇后了。史书记载光烈皇后端庄贤淑,内能教

  • 扁鹊到底是如何让太子起死回生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我想说的是“人死不能复生,这是亘古不变的,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谁也无法打破”至少我们目前无法对这个事情做出改变,未来或许有办法可以让人死而复生,但是现在没有,扁鹊所处的那个时代更加没有!既然没有起死回生一说,那么为什么有这个传闻呢?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做个简单的解答我们先来看下这个传闻的出处相传一次

  • 丁谓是如何取得宋真宗赵恒赏识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丁谓是历代罕见之能臣,可惜一心升官并无操守,时常附和皇帝,因此被清流誉为“五鬼”。有关丁谓,有一个成语流传至今,叫做“一举三得”!话说当日宋真宗崇奉道教,下诏修建玉清昭应宫。这一工程十分浩大,预计要建造2610个分区,一共3600间殿阁。宋真宗定下的工期非常紧张,许多人都不知如何安排。万一触怒了皇帝

  • 君王劝臣子读书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 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如果同意会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蒯通劝韩信自立,有原因二,一是蒯通对刘邦为人的了解,二是如韩信能成功,他蒯通就是有功之人,官运亨通那是肯定的。如果韩信听信蒯通之言,割地为王,自立为一方,短时间里可能得逞一时,等到刘邦平了各地,起兵来拾他时,可能支持不了多久,因为韩信手下原来都是刘邦的人,而且韩信孤立无援,兵败的结果是肯定的。(题外

  • 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这六人,在秦国统一的进程中,谁的贡献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21年,随着秦始皇派兵灭掉齐国,整个中原地区,终于被秦国彻底统一。从这一年开始,战国时代彻底结束,历史进入了秦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不过,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建立在之前秦国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上。从秦孝公开始

  • 拜国宝为师,用国器做事,魏文侯为何能让四方贤士多归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魏文侯是一个具有超凡人格魅力的君主,他治下的魏国人才济济,最为著名的有吴起、西门豹、翟璜、段干木、李悝等等。能聚集这么多四方贤士,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一、雄心大志富国强兵魏国当时在诸侯之中的地理位置非常尴尬,北有赵国、南有楚国和韩国、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周围强敌环伺。更糟糕的是魏国四周没有高山天险

  • 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将相和,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蔺相如与赵国的文臣本来不睦,但是蔺相如为国家计对廉颇保持退让和忍耐,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至交。在历史上传位一段佳话,1、三尺巷的故事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善良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地点地。听说当年郭家街坊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