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虽没有普通话,但是有标准语音。
你只要读过古诗词就会明白了,千年传诵的诗词如今读来都那么押韵,你想会没有标准语言吗?而且古今的诗人又分布在全国各地,但是他们的诗中都有用方言。
我们是被文言文迷惑了,被唱戏的忽悠了!
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武林外传》,里面就有各种各样的方言:
佟湘玉,陕西话,口头禅“额滴神”啊!
燕小六,天津话,口头禅“你姓嘛,叫嘛……照顾好我七舅姥爷!”。
白展堂,东北话,口头禅“葵花点穴手”。
郭芙蓉,福建口音,口头禅“排山倒海!”。
邢捕头,山东话,口头禅“我看好你呦!”。
吕秀才,普通话为主,夹杂英语,有时蹦出来上海话,口头禅“子曾经曰过……”。
《武林外传》像是方言大集锦,大多是北方方言,观众听得懂,又觉得十分有趣,但如果换成温州话,或者是广东话、闽南话,喜剧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因为没人听得懂。
不知道,当年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说的什么方言,诸葛亮老家山东临沂的,假如用山东话舌战群儒,一定别有一番味道,“你们奏么呢?俺生气了!”。
而东吴群儒大多江南人,说的是吴侬软语,诸葛亮一进会客厅,像是来到了鸟的世界,叽叽喳喳的,压根听不懂说的是啥,最后只得灰溜溜地退了出来。
所以说,舌战群儒根本不可能发生。
有人会问,中国方言这么多,皇帝要是上朝,大家都说方言,皇帝如何招架呢?这个问题确实很棘手。
南宋时期,宋孝宗搞了一个仪式,需要有人宣读册文,这时候宰相推荐杨万里读册文,但宋孝宗没有同意,因为杨万里是江西人,口音太重,他讲话别人听不懂。
清朝末年,梁启超觐见光绪皇帝,梁启超是广东人,慷慨陈词,滔滔不绝,但光绪皇帝张大了嘴巴,根本听不懂说的是啥,最后君臣只能不欢而散。
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的呢?
其实很好办!因为不是所有官员都有机会见到皇帝的,参加朝会的,都是层层选拔的官员,这些官员为了让皇帝听得懂自己的话,自然会尽力学好官话了。
况且,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发言的,议题都是有奏呈的,是有书面材料的,皇帝一看奏呈就什么都明白了,如果还有不懂的,可以让官员出来解释一下。
中国方言虽然各有不同,但好在文字只有一种,听不懂,但总看得懂吧,这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功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