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有没有普通话?皇帝上朝如何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

古代有没有普通话?皇帝上朝如何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014 更新时间:2023/12/22 17:45:08

古代虽没有普通话,但是有标准语音。

你只要读过古诗词就会明白了,千年传诵的诗词如今读来都那么押韵,你想会没有标准语言吗?而且古今的诗人又分布在全国各地,但是他们的诗中都有用方言。

我们是被文言文迷惑了,被唱戏的忽悠了!

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武林外传》,里面就有各种各样的方言:

佟湘玉,陕西话,口头禅“额滴神”啊!

燕小六,天津话,口头禅“你姓嘛,叫嘛……照顾好我七舅姥爷!”。

白展堂,东北话,口头禅“葵花点穴手”。

郭芙蓉,福建口音,口头禅“排山倒海!”。

邢捕头,山东话,口头禅“我看好你呦!”。

吕秀才,普通话为主,夹杂英语,有时蹦出来上海话,口头禅“子曾经曰过……”。

《武林外传》像是方言大集锦,大多是北方方言,观众听得懂,又觉得十分有趣,但如果换成温州话,或者是广东话、闽南话,喜剧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因为没人听得懂。

不知道,当年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说的什么方言,诸葛亮老家山东临沂的,假如用山东话舌战群儒,一定别有一番味道,“你们奏么呢?俺生气了!”。

而东吴群儒大多江南人,说的是吴侬软语,诸葛亮一进会客厅,像是来到了鸟的世界,叽叽喳喳的,压根听不懂说的是啥,最后只得灰溜溜地退了出来。

所以说,舌战群儒根本不可能发生。

有人会问,中国方言这么多,皇帝要是上朝,大家都说方言,皇帝如何招架呢?这个问题确实很棘手。

南宋时期,宋孝宗搞了一个仪式,需要有人宣读册文,这时候宰相推荐杨万里读册文,但宋孝宗没有同意,因为杨万里是江西人,口音太重,他讲话别人听不懂。

清朝末年,梁超觐见光绪皇帝,梁启超是广东人,慷慨陈词,滔滔不绝,但光绪皇帝张大了嘴巴,根本听不懂说的是啥,最后君臣只能不欢而散。

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的呢?

其实很好办!因为不是所有官员都有机会见到皇帝的,参加朝会的,都是层层选拔的官员,这些官员为了让皇帝听得懂自己的话,自然会尽力学好官话了。

况且,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发言的,议题都是有奏呈的,是有书面材料的,皇帝一看奏呈就什么都明白了,如果还有不懂的,可以让官员出来解释一下。

中国方言虽然各有不同,但好在文字只有一种,听不懂,但总看得懂吧,这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功劳啊!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很多古代人的名字都爱用生僻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我的见解是,古人的名字爱用生僻字的原因是有很多用意和讲究的。第一,是僻讳,就是不能与当朝皇帝大臣有同字同音的,如犯了同名之嫌的,怕有惹祸之劫。第二,是忌讳,就是不能和自己的祖辈有同字的,如有同字之名,就是大逆不孝之辈。第三,古人造的汉字是以形象和五行来构制组合的,过去有文化的人给人安名,根据人

  • 为什么于成龙在古代能叫"成龙"呢?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历史上没有一个帝王曾经自称“真龙天子”,龙并没有大家想象中这么尊贵。(康熙)于成龙,被称为天下第一廉吏,康熙非常重视的大臣。在有些演义小说当中,康熙危难之中还经常需要于成龙出来搭救,可见其地位很高。但是他名字中为什么可以有“龙”这个字呢?还“成龙”,你想谋反吗?在清朝那个文字狱盛行的时期,这种

  • 农村俗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说的是啥意思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拜三不拜四”,这个拜,是一种礼仪。1、拜早先的时候,拜虽然要跪着,但仅仅是两拱合,低头与手平行,头不着地,大概可以想象成跪着的拱手礼,最早的拜又叫拜手。后来,对拜礼进行了非常严格复杂的规定,基本动作是仙跪下,然后弯腰,最后以头着地,这叫稽首,也叫扣首,就是咱们常说的磕头。一般来说,这种拜是男子专用

  • 为什么秦始皇做到“书同文”,“车同轨”,却不做到“语同音”?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统一规范的文字是治理国家的需要。而要求发音相同在那个时代对治国理政的意义就小得多了。39岁的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也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

  • 崇祯皇帝找人测字,为何连写了三个,算命先生都说:大明必亡?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这是“崇祯测字”的故事,比较好玩。民间传说大概是这样的,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崇祯皇帝束手无策,满朝文武也毫无办法。于是,心情郁闷的崇祯换上便服,到宫外闲逛散心。走着走着,就遇到了一个算命先生。崇祯心想,来都来了,要不算一卦吧。于是,他就随便说了一个“友”。算命先生一听,赶紧说:这个字非常不好啊,“

  • 古代日、韩都使用汉字,近年来韩国已废除,日本却没有,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日文使用的是片假字,日本最早是没有文字的,只有语言。后来借鉴他国文字来对应日语发音,形成了现在的文字。主要借鉴中文,所以形成现在的情况,小底蕴,怕人家说曾是大的臣属吧!奇葩历史,曾有朝国人说古代他们统治过长江以北。越南人说他们也曾统治过长江以南。中人呢!只能在长江里游泳了!日本人还算实在一点,承认了

  • 为什么老虎在古代被称为“大虫”?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古人为什么把老虎称作“大虫”?当然是为了壮胆。老虎对应的是“吃人”,大虫或小虫都是虫,对应的是“危害作物”。两害相权取其轻。叫老虎容易把人、把自己,吓傻吓着。叫大虫就好受多了,轻松多了,好自由想法子,去规避,或去捕猎。不象现在,老虎成了“濒危动物”,几近绝迹,须要人类去保护才能繁衍生息。动物园里的老

  • 清朝康熙时为避讳玄烨之名,唐玄宗改称唐明皇。后代帝王这改前朝帝王庙号,合理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康熙帝只是为了避讳,擅自将唐玄宗的庙号改为唐明皇,这种作法肯定是不合理的。岂止只是不合理,而且是有些太霸道了。这种事,也只有古代的帝王,权臣们才能做到,一般人没有这个胆量也肯定是做不到的。从此事笔者不由想起了成语指鹿为马的典故。秦二世时,宰相赵高为了纂权,辩别其它大臣们的态度,便着一只鹿献给秦二

  • 为什么明朝皇帝登基以后,同辈兄弟没有改名字避讳?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皇帝的亲兄弟避讳皇帝名讳这个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他的三弟赵匡义出于避讳,改名为赵光义。当然,最惨的是四弟赵匡美,二哥称帝时改名赵光美,结果二哥死后继位的是三哥,不得不再次改名赵廷美。由此可见,即便是皇帝的兄弟那也得先尊臣礼,避皇帝讳。那么为什么明朝皇帝的兄弟就不讲究这个

  • 谁知道帽樱被折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展开全部关羽奉诸葛亮之命率兵进攻长沙,太守韩玄令杨龄应战,死于马下。老将黄忠出战,与关羽交锋,黄马失前蹄,关爱黄勇武,释之。次日,黄忠再战,诈败诱关,回马箭射之。故意仅中其盔缨,以报关不杀之义。韩玄疑黄通敌,欲斩,魏延杀韩玄,率长沙军民出降,黄忠虽欲拦阻,已不及。关羽入城安抚,黄托病不出。时刘备、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