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日、韩都使用汉字,近年来韩国已废除,日本却没有,为什么?

古代日、韩都使用汉字,近年来韩国已废除,日本却没有,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817 更新时间:2024/1/21 3:07:01

日文使用的是片假字,日本最早是没有文字的,只有语言。后来借鉴他国文字来对应日语发音,形成了现在的文字。主要借鉴中文,所以形成现在的情况,

小底蕴,怕人家说曾是大的臣属吧!

奇葩历史,曾有朝国人说古代他们统治过长江以北。越南人说他们也曾统治过长江以南。中人呢!只能在长江里游泳了!

日本人还算实在一点,承认了历史上中学了不少东西。若把中字他们文字中全剔除掉,恐怕也难的!

为什么汉、晋、唐、宋的大部分皇帝都是单字名?是不是周礼作祟?

仔细回顾古代人名不难发现,汉、晋、唐、宋时期,大部分皇帝都是单字名,其中又以两汉最为严重,不仅有多达23位皇帝为单字名,而且官员、百姓大多也取单子字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长的时间里,单字名如此流行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有学者做专门研究,例如黄清敏的《汉晋人物单名现象试探》,又如魏斌的《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意义》。通过这些文献,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

网上有说法认为,单子名之所以会盛行,源自于《公羊春秋》中提出的“二名非礼”。该理论则源于孔子在删定《春秋》时,经常故意将两字名改为单字名,例如将“仲孙何忌”改为“仲孙忌”,因此战国时期经学家公羊高便认为,这是孔子认为“二名不合礼”。

于是,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二名非礼”的观念开始渐入人心,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抗拒二名,使得单字名开始逐渐流行。而到了王莽执政时期,他更是严厉推行“二名非礼”学说,甚至建议汉平帝将“刘箕子”改为了“刘”。

在王莽的大肆推行下,不仅当时汉朝国内掀起了改名热潮,就连匈奴也是深受影响。例如《汉书王莽传》有载,“(匈奴单于)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就连匈奴单于也因此将名字改为了单字。

不过,这种说法似乎很难站得住脚,原因在于汉武帝之前,单子名便已经大规模流行,例如西汉开国功臣之中,萧何、张良、曹参、樊哙、韩信英布陈平周勃等等,几乎很少见到双字名者。

那么,为何单子名在秦汉以后会突然如此盛行呢?汉昭帝本名刘弗陵,却在继位后改为单名“弗”,而原因便是“以二名难讳故”。而黄清敏的《汉晋人物单名现象试探》同样认为,秦汉以来单字名之所以如此多,主要便是秦汉以来避讳制度发展的结果。

我们知道,避讳早在先秦时期便已经开始流行,那么为何周朝时期双字名如此之多,而秦汉以后就少见了呢?原因便在于先秦时期的避讳并不严格,先秦著作《礼记曲礼》有载,“礼不避嫌名,二名不偏讳”,意思是说,避讳可以不用注意同音字和读音相近的字,遇到双字名只要不把两个字同时使用,便也不算违礼。

举个简单的例子,孔子的母亲叫做“征在”,孔子平日里可以单独使用“征”字或“在”字,只要不同时使用“征、在”两字便不算违礼。然而,到了秦汉时期,皇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威严,避讳制度开始愈加严苛,不仅同音字和近音字不能使用,遇到双字名更是两个字都要避讳,而且就连皇族和外戚的名字都要避讳。例如汉武帝名叫刘彻,民间便只能将“车辙”改为“车通”。又如王政君的父亲名叫王禁,“禁中”便被改称“省中”。再如寿张县本名寿良县,便是为了避讳光武帝叔父的名讳而改名。

然而,由于秦汉以来的避讳制度越来越严厉,这必然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需要避讳和更改的文字必将越来越多,结果便很容易引发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等混乱,甚至连古书名字都得更改,如将《春秋》改为《阳秋》,《庄子》改为《严子》等。

于是,为了尽量避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汉朝以后的帝王基本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

1、大量采用单名。毕竟单名比双名的讳字要少一半,而从帝王世系来看,两汉二十四帝绝大多数都是单字,曹魏五帝、蜀汉两帝、东吴四帝全为单字,两晋从司马炎到司马德文,十五帝中仅有两人为双字。根据统计,从西汉至东晋的六百多年间,四十九位帝王之中只有五位的名字是双字(其中西汉三位皇帝中两位在即位之后都改为单字),单字名占比达到90%。唐宋两朝同样如此,除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绝大多数采用单字。

2、大量取用生僻字。由于这些字平时并不会用到,自然也就起到了一定天然避讳的作用。例如西汉元帝刘、成帝刘骜、平帝刘,又如东汉章帝刘、和帝刘肇、质帝刘缵,再如曹魏明帝曹、曹髦等。这点在明朝尤其体现的尤为明显,以至于大家趣称朱家子孙的名字完全就是个元素周期表。

如上,名字取单名就是为了方便避讳,帝王如此、普通家人也是如此,于是,为了方便百姓避讳和家中晚辈避讳,不仅皇帝开始大量使用单字名,就连普通百姓家中也开始流行单字名。

不过,唐朝以后虽然帝王依旧以单名为主,但民间双字名却开始再度流行,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是东晋后期人们的取名习惯。当时,大家习惯在单名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虚字,例如名字后加“之”字,单名前加“道”、“僧”等字,而这些虚字是不需要避讳的。正如陈垣指出的:“晋王羲之子知名者五人:曰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徽之子桢之,献之嗣子静之。祖孙父子,皆以‘之’为名,不以为嫌也。宋王弘子僧达,孙僧亮、僧衍,从子僧详、僧绛、僧虔,从孙僧,叔侄皆以‘僧’为名,不以为嫌也。”而这或许对唐朝以后字辈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同字辈取名时,表示辈分的“字”也不在避讳之列。

二是“永嘉之乱”后,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地区,对汉族文化造成了极大冲击,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大多保留着本民族的名字而不用单名,或者姓用汉族之姓,但名字却仍用本族的多字。如拓跋力微、拓跋沙漠汗、尔朱羽健、沮渠男成、乞伏益州、周昌朱等,正如沈德符说,“(单名)至魏晋后,渐不复然,至五胡盗中原,胡名遂用三四者”。以至于汉族也受此影响,双字名开始逐渐复兴,例如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南齐高帝萧道成等。

综上所述,汉、晋、唐、宋时期皇帝之所以大量取单字名,主要是为了方便百姓和家族避讳,而由于五胡乱华后的民族大融合,以及唐朝后字辈的开始兴起,唐宋时期皇帝虽然仍主要以单字为主,但民间双字却已经开始再度流行。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老虎在古代被称为“大虫”?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古人为什么把老虎称作“大虫”?当然是为了壮胆。老虎对应的是“吃人”,大虫或小虫都是虫,对应的是“危害作物”。两害相权取其轻。叫老虎容易把人、把自己,吓傻吓着。叫大虫就好受多了,轻松多了,好自由想法子,去规避,或去捕猎。不象现在,老虎成了“濒危动物”,几近绝迹,须要人类去保护才能繁衍生息。动物园里的老

  • 清朝康熙时为避讳玄烨之名,唐玄宗改称唐明皇。后代帝王这改前朝帝王庙号,合理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康熙帝只是为了避讳,擅自将唐玄宗的庙号改为唐明皇,这种作法肯定是不合理的。岂止只是不合理,而且是有些太霸道了。这种事,也只有古代的帝王,权臣们才能做到,一般人没有这个胆量也肯定是做不到的。从此事笔者不由想起了成语指鹿为马的典故。秦二世时,宰相赵高为了纂权,辩别其它大臣们的态度,便着一只鹿献给秦二

  • 为什么明朝皇帝登基以后,同辈兄弟没有改名字避讳?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皇帝的亲兄弟避讳皇帝名讳这个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他的三弟赵匡义出于避讳,改名为赵光义。当然,最惨的是四弟赵匡美,二哥称帝时改名赵光美,结果二哥死后继位的是三哥,不得不再次改名赵廷美。由此可见,即便是皇帝的兄弟那也得先尊臣礼,避皇帝讳。那么为什么明朝皇帝的兄弟就不讲究这个

  • 谁知道帽樱被折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展开全部关羽奉诸葛亮之命率兵进攻长沙,太守韩玄令杨龄应战,死于马下。老将黄忠出战,与关羽交锋,黄马失前蹄,关爱黄勇武,释之。次日,黄忠再战,诈败诱关,回马箭射之。故意仅中其盔缨,以报关不杀之义。韩玄疑黄通敌,欲斩,魏延杀韩玄,率长沙军民出降,黄忠虽欲拦阻,已不及。关羽入城安抚,黄托病不出。时刘备、诸

  • 求曹魏历代皇帝嫔妃及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曹丕嫡妻任氏。皇后郭女王嫔妃夫人甄氏,上蔡县令甄逸女,初为袁熙妇,后被曹丕所纳,生曹、东乡公主。黄初二年被赐死。其子曹继位追谥文昭皇后。献帝二女,汉献帝刘协两女,黄初元年入宫为妃。李贵人,生子曹协。阴贵人,东汉大族南阳阴氏女。柴贵人潘淑媛,生子曹蕤。朱淑媛,生子曹鉴。仇昭仪,生子曹霖。徐姬,生子曹礼

  • 古代皇帝有哪些名称避讳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案例非常的多,因为什么东西,只要皇帝用了,基本上其他人就都别想了,名字也是一样。我举几个例子给大家看看:1.明代王爷的名字,之前有一个问题问,为什么明代的王室和元素周期表那么像?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老朱家的孩子,名字必须得按照金木水火土的偏旁来取。但是好取的字都得紧着皇家,所以就没办法,只能自己

  • 明朝不让吃猪肉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好解释:当时主政者“朱”姓,“朱”与“猪”谐音。“朱”者“猪”也!这就和民国时期袁世凯主政一样,硬生生的就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袁消”,改成“汤圆”了!明朝不让吃猪肉的原因是,提问的人在扯犊子。明朝并没有不准吃猪肉的规矩,恰恰相反,国人真正将猪肉作为主要肉食,就是从明朝的时候开始的,在此之前,国

  • 明朝姓高的如何避明仁宗朱高炽的名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提问者想多了,明朝姓高的人不需要避明仁宗朱高炽帝讳中的“高”字!不仅姓不要避,连名字中出现“高”字也不用避。草根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这方面还是相当大气的,《大明律》明文规定:名字中与帝讳同音不同字的不需要避帝讳,只使用了一个字的也不需要避帝讳,除非您叫“X高炽”或者“高炽X”之类,否则不需要改名。当

  • 为什么古人要用通假字?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怎么不直接用“凋”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通假字是现代人的理解。古时候,文字没有现如今的丰富、全面、分门别类,故在用字上,存在着约定俗成的写法。而这些,以今人的看法则称之为错、别字,实则不然。以为例,其义相当于今之雕,古时即作凋用。具体的用法分作几类:辟如今古字,异体字,同音字,借代字等。至于如何应用,一是专家、一是实践,学习吧。还有

  • 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中的避讳避讳制度?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避讳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二是私讳,乃是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到秦代时,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避讳的办法才初步确立。秦始皇名政,于是下令全国改正月为端月;秦始皇的父亲名楚,楚这个字就被改称为荆。汉代律法规定,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