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历史上没有一个帝王曾经自称“真龙天子”,龙并没有大家想象中这么尊贵。
(康熙)
于成龙,被称为天下第一廉吏,康熙非常重视的大臣。在有些演义小说当中,康熙危难之中还经常需要于成龙出来搭救,可见其地位很高。但是他名字中为什么可以有“龙”这个字呢?还“成龙”,你想谋反吗?在清朝那个文字狱盛行的时期,这种名字竟然一点问题都没有,匪夷所思吧。
所以,只能有一个解释:皇帝们从没有认为自己是龙。
“真龙天子”这个名词的出现,最早不会超过晚清,而且主要是在演义小说和民间故事中出现。其实我们分析一下就知道,“龙”在古代相当于一种“文化商标”,是非常普遍的东西。
秦汉之前,关于龙的记载非常少。就连著名辞书之祖的《尔雅》,都完全没有提到龙,可见当时龙的地位了。而《春秋》和《左传》当中关于龙的记载,也仅仅是关于豢龙氏如何养龙的故事这里的龙,似乎仅仅是珍惜动物。
龙地位的飞升,是在秦汉时期准确的说是在刘邦身上。
(影视剧中的刘邦)
《史记高祖本纪》记录刘邦的出生,大概说刘邦他妈在河边睡觉,忽然有一条龙伏在她身上,然后她就怀上了刘邦。而刘邦他爹看到了全过程,知道了刘邦不简单。
可以肯定的说,这事儿是瞎编的。但是我们要明白,刘邦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表明自己是“天选之子”,必须找到足够的理由,所以和龙扯上关系了。其实秦汉时期的龙,大多都被认为是贤明君主身边的神兽,如果没有黄帝那样的德行,龙是不会归附你的。
极有可能,编这个故事的时候,刘邦想的并非自己是“龙子”,应该是“天子”或者“神之子”,有龙出现是证明自己有德行……但是那场面描述实在是太诡异,闹得后世都以为刘邦真和龙有啥血缘关系,想证明自己统治权威的,纷纷表示自己也有龙颜。
但是,历代皇帝也不晕,他们知道龙的地位没这么高。
(龙椅)
举两个很简单的例子,首先是祭祀。中国自古就重祭祀,从皇家到百姓,高规格的祭祀极其重要,任何人不能马虎。都知道皇帝要祭祀天地祖先,有谁听说过皇帝祭祀“龙”?真把自己当“龙子”的话,为什么不祭祀自己的祖宗?
其次是“龙”的装饰。我们知道,故宫当中有很多龙的形象,龙椅石雕,屏风龙袍。当然,在皇宫里各处都能找到龙的形象,碗筷灯具、笔墨纸砚上,都有迹可循这意味着什么?谁会把自己“祖宗”的形象印到装米饭的碗上?谁会天天坐在“祖宗”身上?
所以,皇宫中到处都有龙的象形,代表着在皇家眼中,龙依然是“德行”的代表,是某种意义上的“座驾”:因为我是有德行的皇帝,所以龙归附我,任我驱使。
这样就大致明白了吧,皇帝并不忌讳别人的名字里有龙,就算你真的叫“成龙”,那不还是归附于我,帮我办事儿嘛!
这个问题问的好!那诸葛亮还号称“卧龙”呢!赵云还叫赵子龙,还有双枪将陆文龙,余化龙。
古代人的名字,没有说不让取“龙”。而是不能取与皇帝的名字同字,同音。比如,于成龙是清顺治年间的人。顺治皇帝叫“福临”,那老百姓取名就要避讳了,不能取这两个字,或是同音字。
再比如:秦始皇名“正”,不光是取名不能有正字,同音也不行。而且“正月”就不叫正月了,叫“端月”。清康熙皇帝叫“玄烨”,老百姓的名字不能取同字同音的字。据说有的家里“玄”字正好是族谱里的辈分,那也只能把这个“玄”字辈改成“元”字。
《红楼梦》里,大管家林之孝的女儿叫林红玉,因冲了贾宝玉名讳,只好改名小红。
所以,于成龙的名字,是天下每个父母都一样望子成龙的期望,与顺治的名字没有什么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