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把老虎称作“大虫”?当然是为了壮胆。老虎对应的是“吃人”,大虫或小虫都是虫,对应的是“危害作物”。两害相权取其轻。叫老虎容易把人、把自己,吓傻吓着。叫大虫就好受多了,轻松多了,好自由想法子,去规避,或去捕猎。
不象现在,老虎成了“濒危动物”,几近绝迹,须要人类去保护才能繁衍生息。动物园里的老虎都被铁笼牢牢镇固着,伤不成人。小孩也敢把它当猴戏。
古时候毕竟是人虎杂居,老虎不时出来吃人的生存状态啊!老虎是强者,人是弱肉。人们谈虎色变。除了猎人,谁不惧怕呢?即便猎人,面对老虎也不敢掉以轻心,而是高度警惕的!
为了抵消这种恐惧,避免灾祸,人们自然而然地发明了一个方法:避讳。宋代阳谷人老虎不叫老虎,而叫大虫,就是避老虎的讳,避凶趋吉。
避讳的方法不只用在老虎身上,在其它各个有危险的地方都会使用。比如皇帝的名字,不能直呼,其他人的名字也不能使用,就改别的。免得让皇帝不高兴,招来杀身之祸。
这个方法,这个传统,在现代社会依然流行。
比如人们口耳相传生活圈子里的黑恶之人的一些烂事、臭事时,不会使用当事人的姓名。而用一些“他”、“那”、“唏”等指代不明又双方都明白的词汇、语气,甚至眼色或其它肢体语言。目的就在严防“隔墙有耳”,对话外传,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招来找茬,甚至打击报复。
而没有指名道姓的话,当事人即便听闻了,也不敢上门“对证”。一方面“对证”等于“坐实”了,另一方面说话者也可以否认。
亲们,你们那里是不是这样?欢迎出来
聊聊。
大虫是避皇帝讳的产物。把老虎称做大虫是从唐朝正式开始的。
皇帝的名是要避讳的。比如宋朝皇帝赵匡胤当了皇帝,他的弟弟就不能用这个“匡”字了,于是弟弟赵匡义改名赵光义,另外一个弟弟赵匡美改名赵光美,等赵光义当了皇帝,这个悲催的小弟还得改名,好像是改名赵廷美。
再比如清朝雍正皇帝胤继位后,一众兄弟为避讳都将胤改成了允字。例如十三阿哥本来叫胤祥,后来改成允祥。
避皇帝讳,唐朝自然也有这个习惯,比如为了避李渊的讳,名剑“龙渊剑”改名“龙泉剑”,为了避李世民的讳,“观世音”改为“观音”,“民部”改为“户部”等等。
有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李家皇帝好像没有带“虎”字的,避皇帝讳跟老虎改名又有什么关系呢?
唐朝皇帝确实没有人带“虎”字,但李渊的爷爷叫李虎。李虎是北朝西魏柱国大将军,西魏八大柱国之一。李渊当了皇帝,追谥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他爷爷的名带虎,民间自然也是要避讳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避李虎讳,不光是老虎,马桶都避讳。以前的马桶它不叫马桶,最初叫“虎子”,传说汉朝飞将军李广那次著名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射虎事件之后,为了纪念此事,专门打造了一个老虎形状的尿桶,其他人效仿,这东西逐渐流传起来了,因其虎形被人们称做“虎子”。
到了唐朝老李家掌权,这个玩意自然要避讳了,所以就不能再叫“虎子”了,甚至老虎的形状尽量也不要弄了,虎形马桶逐渐被其他动物形状代替,“虎子”慢慢改成“兽子”或“马子”,后演变成“马桶”,“虎子”之名逐渐退出。
说这个小故事,是说明避皇帝讳这事很严肃,老虎一个吃人的玩意,更要避讳了。
避讳我们了解了,老虎避讳改一个字儿就行了呗,叫“老猫”或者别的老什么的也行啊,为什么俩字儿都改了,由老虎变成了大虫呢?
古人搞避讳也是有讲究的,像刚才说的“老猫”这个名就太随意了,不讲究。用“大虫”它是有讲究的。
早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就将老虎称为大虫:“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虫。”
这段文字的意思就是扶南王把犯人投到养着老虎的大山中,犯人被老虎吃了,证明犯人罪有应得,不吃就可无罪释放了。这成活的概率绝对不高啊,除非老虎刚吃饱,心情又不错。
这段文字就把老虎叫做了大虫。至于为何以“大虫”称呼老虎,文中没说。
这篇资料虽没说,但关于把老虎叫大虫的解释还是有的。那就是古人习欢用“虫”泛指一切动物,根据特征不同又把虫分五类,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没羽没毛没甲没鳞)。而“大”字又有长、首的意思,老虎为百兽之王,当得一个“大”字。
所以唐朝的老虎为了避讳,就开始叫上了这个有讲究的名字“大虫”,因叫的时间太长了,就成了一个常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