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和氏璧是个环状的,为什么能做成玉玺呢?

和氏璧是个环状的,为什么能做成玉玺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330 更新时间:2024/1/16 23:32:30

关于和氏璧的传说,大家可能都是从“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知道的,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但是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说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加上传说和氏璧被秦始皇制成了玉玺,所以和氏璧广为人知。

可是据史料记载,和氏璧是环形,而且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可为什么和氏璧能做成玉玺呢?

据记载,秦始皇的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为整块玉石打磨透雕而成,方圆四寸,约合11.2厘米,可以说是特别大的,但是不要小估和氏璧的大小,和氏璧厚度达10厘米,东西是很大的,而且秦始皇的玉玺并不是和氏璧整个用,因为这样太浪费了,和氏璧先由匠人取玉石中最为精华的部位,制成了古今驰名的“和氏之璧”。但是其他的部分,虽然质地没有达到极品和绝品,仍然是“和氏璧”的一部分,它们的价值和珍稀程度仍然不是普通玉石能够比肩的。这些余料应该就是秦始皇“传国玉玺”的用料,秦始皇的玉玺并没有采取整块和氏璧,毕竟和氏璧在春秋的时候就被人雕琢,虽说和氏璧是环状,不过只是取了一部分。

不过因为春秋战国离现在太久,关于和氏璧的秘密到现在还是个迷,而传国玉玺的下落到现在还是不为人所知。

很多人都曾听说过有关和氏璧的传说和故事,对于和氏璧之后的下落也基本上是如数家珍,但也有很多人对于和氏璧最后的归宿很有疑惑,其中最大的疑惑自然就是针对和氏璧被雕琢成传国玉玺这种说法。为什么会针对这种说法疑惑最大呢,原来,按照对和氏璧的描述,和氏璧理所应当应该是玉环一类的器物,怎么能雕刻成为那么大、那么厚的传国玉玺呢?这很难并且也很不科学。

那么,到底这种看法有没有什么直接的证据可以佐证呢?当然是有的,事实上,由于和氏璧在历史上太过于有名,以至于历史上有关的它的记载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完璧归赵的说法更是相当的出名,这就是一块玉璧,既然是玉璧,那就不可能会成为那么重那么厚那么大的传国玉玺。

这种怀疑建立在这种看上去天衣无缝的推理之上,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传国玉玺一定是影视剧里面描绘的那种又大又厚的玉玺吗?这难道不是一种刻板印象吗?从来就没人说过传国玉玺是个大玩意儿呀。

那么事情就变得有意思起来了,既然传国玉玺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是个又大又厚的玩意儿,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传国玉玺又大又厚?除了上文提到过的影视剧印象,其实在笔者看来,也许还和明清时期的现存玉玺有关,在明清时期的印章和玉玺,往往很大很厚,用料基本都很足,而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时期皇太极,常常自称自己手里的玉玺就是自打秦朝;流传下来的传国玉玺,但是实际上皇太极说的是一种谎言乾隆亲自证伪。

之所以明清时期的印章又大又厚,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自然就是因为明清时期矿场资源开发技术得到了进步以及明清时期雕刻工艺和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发展。这些都不应该在战国至秦朝时候产生,因为那个时候生产力不管从那个角度,都不应该比得上千年之后的明清。

秦始皇让那个李斯制作传国玉玺,还让李斯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个细节也让不少人认为,这个玉玺肯定要足够大,不然哪里容得下这么多的字呢?但很遗憾,这也是一种刻板印象,具体来说其实这属于不了解秦汉时期的印章习惯,今天考古事业极为发达,出土了不少汉墓,在这些汉墓当中,不乏汉朝的许多诸侯王,这些诸侯手里的印章,不但形状较小,而且刻的字非常小且密,著名的汉初吴王,他的墓葬里面就出土了一枚娇小可人的八面印章,这个印章有八个面,每一个面都刻有许多字,汉初距离秦末其实并不非常远,所以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传国玉玺应该与汉墓出土的许多玉玺一样,属于较小的那种。

在西汉末年的时候,王莽篡位,传国玉玺被狠狠丢掷在地,磕坏了一角,也有人认为如果不是传国玉玺自身极为大且重,怎么会轻易的被磕坏呢?然而,深究的话,会发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和氏璧造就的传国玉玺史料也曾经记载过:早在始皇帝时代就曾经被丢进过湖水里。那就是很有可能西汉的这个传国玉玺压根就不是当初始皇帝的那个和氏璧做的传国玉玺了,如果是这样,那么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和氏璧说到底只是一个很不寻常的玉璧,能工巧匠再怎么巧夺天工,也不可能把一块玉璧当做玉石来雕琢,又厚又大的传国玉玺也许在以后的岁月中出现过,但是很有可能其实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和氏璧做的传国玉玺了,就拿始皇帝来说,按照史料记载始皇帝把传国玉玺丢进湖水里面后,风平浪静了,一段时间后,居然还有仙人把这块玉玺送回来了!随随便便用脚趾头想也会明白这里的水分有多大。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笔者猜测和氏璧造就的这个传国玉玺,大概率其实并不是很大,就和汉初那些诸侯的小印章区别不大,后世的传国玉玺早就被“替换”掉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北魏开国皇帝是不是精神失常?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拓跋,鲜卑族,史称道武帝。原为代国国王拓跋什翼犍之孙,后国家为前秦所灭。公元386年,拓跋趁前秦内乱,重兴代国,当年四月又自称魏王,定都在今天的山西大同东北的平城。398年,拓跋将国号正式定为魏。北魏的建立,一直到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长达百余年的十六国分割局面。据有关期刊文

  •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个女皇帝?她们都是那个朝代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第一位、北魏殇帝-元姑娘,但是在继位当天就被废黜。第二位、唐朝的武则天共有三个,分别是北魏殇帝,文佳皇帝,圣神皇帝。1、北魏殇帝北魏殇帝史称“元姑娘”(528年2月12日?),女,鲜卑人,中国北魏皇室成员,生于北魏首都洛阳,真名不详,姓元氏(本姓拓跋氏),是北魏孝明帝元诩与宫嫔胡氏的女儿,也是孝明帝

  • 北魏王朝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孝文帝不彻底的汉化改革造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让北魏走向灭亡,而雌雄双煞胡太后和尔朱荣是北魏亡国祸首。历史,总是幽默的。自道武帝拓跋起,子贵母死,己成魏王朝不可变更更的祖制。唯有胡太后诞下肃宗明皇帝元诩后,侥幸逃过被杀的命运,最终国权在手,号令天下。而恰恰在她身上,发生了魏王朝列祖列宗最担心,一直设

  • 北魏孝文帝真的有李欢这个名字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魏孝文帝指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李欢是电视剧中朔造的人物,其原型是孝文帝元宏。历史上没有李欢这样一个皇帝,电视剧《拐个皇帝回现代》中的李欢是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原型塑造的,关于拓跋宏简介如下: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南北朝时期

  • 大清皇帝玉玺有几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大清25颗玉玺清朝皇帝的印章有两种,一种是皇帝处理政务发号施令所用,比如皇帝之玺。还有一种是闲章,就是皇帝吟诗作画,赏赐大臣用的,比如“丛云”。一般玉制为多。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至今没有下落。传国玉玺,是秦始皇是用神奇的和氏壁镌刻的。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出自

  • 北魏皇帝为何有人说个个都短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历史淘沙,这个问题由我来答。这个问题问的有些奇怪,北魏皇帝短命是事实,不是有人说才这样的。拓跋、拓跋涛这些北魏前期赫赫有名的皇帝,都是在正直壮年时期被刺杀;拓拔余、拓拔弘都是因为皇帝被刺杀才上位的,结果又被迅速结束了性命;拓跋嗣和拓拔都是英年早逝,拓拔弘是被冯太后毒死。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以后的

  •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对中国历史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一脉相承。如果我们将之视为一体,那么从北魏建国至隋朝一统天下,便犹如秦国历五百年终灭六国。1,北魏的历程公元383年,前秦苻坚败于淝水。三年后,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复国成功,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呼和浩特)。至公元398年,拓跋正式改国号为“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史

  • 赵武灵王和北魏道武帝拓跋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你提的是一个比较问题,比较的对象不同,标准也不一样,比如说,两个文人谁厉害,要比较谁的知识渊博;要比较两个武士谁厉害,要比较其中谁武艺高强;比较两个帝王谁厉害,当然看谁治国能力强。下面试分析赵武灵王和北魏道武帝拓跋谁厉害:一,在初期巩固政权中两人能力不相上下赵武灵王父亲死后,楚秦燕齐四国想趁会葬

  • 中国古代王朝历代皇帝年号众多,为何清朝皇帝基本都是一个年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不只是清朝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朝皇帝亦是如此,有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明清实行的是一世一元制。什么是一世一元制呢,就是皇帝在位期间只能用一个年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还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1368年明朝开国,朱元璋建元洪武。这位后世看来的残暴皇帝,因为出身于农民,其实对于农民还是不错的,朱元璋不喜欢

  • 传国玉玺历经千年为何神秘失踪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传国玉玺这东西应该是真有,但啥时候没了这事就不好说了。在豹眼看来,恐怕没有经历千年,传国玉玺存世的时间并没有多久。后世那些所谓的传国玉玺,应该不会是原来的那个,恐怕都是赝品。01传国玉玺的由来,及第一次丢失的经历据说秦始皇称帝后,命人用和氏璧镌刻了这个传世玉玺。其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正面由玉工孙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