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征直言不讳传颂古今:君之所以明是因为兼听

魏征直言不讳传颂古今:君之所以明是因为兼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005 更新时间:2023/12/12 4:32:02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优秀皇帝,心胸广大,治国有方,开创了贞观之治。魏征是当时唐太宗最为信任的臣子,他非常勇敢,不管别人的想法,只坚持他自己的想法,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意见时,他也是很大胆的把自己心里所想说出来,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两个人的这种关系可以说是千古一见。

魏征曾直言不讳的告诉李世民,要以身作则,要兼听则明,要居安思危,仁义为本。为此魏征不惜多次惹怒龙颜。

人若是用铜作为镜子,可以看得到自己衣服穿得是否整齐大方;把历史当做一个镜子,可以看到国家的兴衰;要是把人当镜子的话,那么就可以发现自己哪里做的对,哪里又是错的。后来,魏征这个人去世了,太宗李世民就觉得他没有了魏征,没有了一面好镜子,这是李世民对这个不怕死非要实话实说的忠臣魏征所给的最好的评价,也是最完美的人生评价。

如果把唐太宗比作成刀,那么魏征就是铸刀者;如果把魏征说成是镜子,那么唐太宗就是那个在镜子面前的人。

唐太宗与魏征,一个是有着容纳一切忠言的宽容肚量,一个是不怕死照样实话实说的忠臣,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其他朝代都难看到这一幕,称得上是一段美话。国家有此良臣,何愁不能发展?人生有此知己,何怕孤单寂寞?

魏征直谏

魏征,我国唐朝时候杰出的谏臣代表人物,不单在学上,在军事上,政治上,都颇有建树。他的直言不讳传颂古今,对前朝和后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细数中国历史,最繁荣的时期就属唐代的贞观了,提到贞观之治,就不得不提魏征。正是魏征多次以命直言,才使得唐太宗在国家治理上井井有条。

话说当年有位公主在嫁人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因为自己的私心,就下了命令特别嘱咐陪嫁的礼物一定要比当年的长公主多一些,按说这个事情无可厚非,可是,魏征的直谏就来了,他以汉明帝分封他那些儿子的事情来举例子:汉明帝分给楚和淮阳王的封地是各自一半,不多不少,并没有任何偏袒。他还说,如果现在公主的陪嫁倘若比当年的长公主多一些的话,肯定会引起很多争端。多次劝说下,不得不让唐太宗放弃了他原先的念头,这就是魏征勇敢无私的直言之一。

当然,唐太宗李世民,他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有时候在面临忠臣直谏的时候,也想发一下脾气。偶尔一下时候,唐太宗对魏征的直谏也很是恼火甚至动怒,恨不得将魏征给开除不用,但是一次次的事情告诉他,不可意气用事。在火气消退之后又开始以拥有这样的勇敢的忠臣觉得高兴和开心。

魏征任职期间,坚持着他自己意见,直言不讳的事情不下两百多件,数不胜数,不仅涉及国家政治、文化、经济,而且也有对外的处理,甚至包括李世民私下的生活,一直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魏征名言

魏征,我国唐朝时伟大的政治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名言警句震动古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对唐太宗的谏言有着这么一句:君之所以明,是因为兼听。也就是说能听得进旁边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后面还有一句,之所以暗者,是因为偏信,对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忠言警告,意思是不能偏信,而是要考虑全部人的意见,广开言路,然后才能分清是是非非,这才是圣明的君主,这句话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如今看来,不仅是为人,处事,都应该以此句话作为座右铭,来衡量我们自己。

他还对唐太宗李世民说过,天下的安危,唯在于为政的善恶,善恶之分,善良与凶恶的区别,良言与小人之言的分别,都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他的伟大名言中有着这么一段,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子,可以知兴替,如果以人为镜子,那么就可以明得失,这段话很明显的告诉了我们,人生宝贵的是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不足的地方,在那些廉洁清正不贪污的官员身上,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而我最喜欢魏征名言中的一句是小善不足以盖恶,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一定要本着自己的良心,不要因为是个小的善事,而不去做,也更不要因为是一点点的小错误或者纰漏而去任意地做,我们要多做善事,哪怕只是微小的,我们都要以魏征的名言为座右铭去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揭秘一代名臣魏征做过的最不靠谱的是什么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魏征

    苦孩子魏征这一辈子不容易,瞧瞧他都给多少人当过高级打工仔,先是给反动派大隋朝当过御用文人,再给李密当过文字秘书,后来又给太子李建成当过参谋长,最后总算是遇到了赏识并器重他的太宗李世民,这个魏征最大的贡献是他不经意间,在历史上成就了最早的领袖语录----“唐太宗语录”(《贞观政要》)。成为了古代谏臣里

  • 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杀魏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魏征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始清除建成余党,因早闻魏征才名,故专门召见,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没想到魏征是个人物,竟然回答说:“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其实,即使李建成先动手,历史也未必改写。魏征之所以这样说,显然是纵横家的招数,为的是宣扬自己的高明。关键是,他将李建成比作

  • 唐朝的谏臣魏征有多富?腰缠万贯良田几千公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魏征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唐代谏臣魏征对唐太宗的提醒,也是对自己要求。魏征一生节俭,生活清贫,宅无正寝,素褥布被,他没有妻妾成群而独善夫人,他没有花天酒地而独爱醋芹,他的妻子裴氏曾用“征平生俭素”评价自己的老公,可见魏征的日常生活是极为俭朴的。他这样做,是真没钱还是假装穷?翻开历史让人发现,作为朝廷

  • 为什么说魏征死后李世民砸毁其墓碑并不奇怪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魏征

    贞观十六年,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房屋。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李世民多次亲临魏府看他,给他送药,并将公主许给魏征的儿子。不久,魏征病逝家中,李世民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

  • 一代铮臣魏征的为官之道:不做忠臣做良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一代铮臣魏征

    魏征,这位为“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在历史上已经有了那么多忠臣榜样的情况下,身为朝廷上的一名高级官吏,提出了“不做忠臣做良臣”这般石破天惊的见解。魏征在回答唐太宗李世民什么是忠臣、什么是良臣的问题时说:稷、契、咎陶这些人是良臣,龙逢、比干这些人是忠臣。能让自己获得美名,辅助君主获得尊贵的声誉

  • 揭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杀掉魏征的接班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世民

    魏征去世之后,同样以直谏著称的刘洎继任门下侍中。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刘洎作为魏征的接班人,或许能与唐太宗在上谱写一段君臣佳话。可是在贞观十九年(646年),刘洎却惨遭冤杀。此事也成为后来很多人攻击唐太宗的“黑历史”,但真相究竟如何呢?网络配图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因身染重病而卧床不起,刘洎、褚遂

  •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命人推倒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魏征

    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和魏征的故事被世人所称道,传位千古美谈,可是世人只知道开始,却猜不到结局。魏征死的时候李世民还伤心地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谁能想到过了不久魏征的墓就被李世民给砸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网络配图魏征,河北人,在辅佐李世民之前

  • 李世民为什么要砸毁魏征的墓碑 后来又复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一直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是李世民标榜自己广纳谏言的招牌。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的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

  • 最牛谏臣魏征:他为啥敢劝谏唐太宗私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太宗

    俗话说,劝酒不劝色。成就一桩好事可能需要很复杂的过程,而搅黄一件事有时只需一句话。按照通常的规则,一个男人有了花心,另一群男人往往假装不知或暗地怂恿,虽不想当牵线的红娘,但也不愿当棒打鸳鸯的法海,人们一般的态度是在沉默和好奇中让他们往好处发展,这就叫成人之美。不过,唐代名相魏征却不按常规出牌,竟让李

  •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太宗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我们都被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骗了一千多年,所谓“明君直臣”的千古佳话,根本就是两人心照不宣地出演对手戏,刻意营造出来的政治作秀!先来看看魏征是如何被唐太宗启用的。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始清除建成余党,因早闻魏征才名,故专门召见,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没想到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