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一代贤相杨溥,在狱中的十年苦读圣贤书

大明一代贤相杨溥,在狱中的十年苦读圣贤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225 更新时间:2024/1/5 7:52:29

很多人都不了解杨溥,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

大家都知道在明朝初期曾有“三杨当国”的一段佳话,说的是三个恰巧都姓氏是杨的内阁重臣共同辅佐明朝皇帝开创仁宣之治的故事。其中,这三名重臣分别是指人称西杨的江西泰和秀溪人杨士奇、人称东杨的福建建安人杨荣和湖广荆州石首人杨溥。这三个人都是在建文帝朱允炆时期进入翰林院,历经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及被俘皇帝朱祁镇等四代朝廷,尤其是在正统朱祁镇时代,三杨与张太后一起把明朝治理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杨溥在历史上的政治表现吧。

杨溥从小就才华横溢,在湖光乡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他的考卷甚至让当时的考官胡俨都自觉不如。第二年,即在建文二年时杨溥又考上进士。但是根据《皇明纪略》中的意思,杨溥原本应该是当年的状元才对。但因为杨溥的家乡是湖广,恰逢当时在同一批殿试的考生中有个叫胡广的人,所以当提报状元人选的时候就把湖广人杨溥记载成了胡广其人。虽然杨溥只得到了殿试第六名的成绩,但最终也是被破格提拔为了翰林院编修职务,从而跟杨荣成为了同事一起位列正七品。

在朱棣当了皇帝之后,杨溥被升任为太子洗马负责教授皇太子朱高炽一些从政知识,在此过程中给予了朱高炽非常正能量的引导。说一次太子在读《汉书》时对汉臣张释之大家赞赏,说其非常有才华。杨溥不忘时机的补充到说:“虽然说张释之的确有贤才,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汉文帝的宽厚仁慈,他的才华也不会得到施展。”后来还专门挑选一些汉文帝的事迹摘录分类、制定成册,献给太子供他学习,太子朱高炽对此是非常的高兴,也逐渐更加器重杨溥。

朱棣除了朱高炽之外还有一个儿子朱高煦。因为朱高煦曾经在朱棣的创业过程中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所以朱棣许诺过让朱高煦当太子,但最后朱棣却食言了,所以导致了朱高煦的不满以至于跟朱高炽开始了残酷的斗争。所以在公元1414年的时候朱高煦成功进僭,朱棣在盛怒之下就把包括杨溥在内的太子团全部打入了监狱。就在杨溥经历的10年牢狱过程中,两个弟弟和三个女儿都先后去世,但是饥寒急迫命在旦夕的杨溥却依然保持着沉静,他始终相信自己对当时明朝政治局势的判断,相信朱棣肯定不会废掉朱高炽,所以十年中杨溥在监狱当中认真研究儒家政治思想,积极探索安邦定国的方法。

果真,在公元1424年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当上了皇帝。上任之初,朱高炽就释放了杨溥,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就连续提拔了四级且身兼四职,直至成为了内阁成员被提拔为翰林学士,负责执掌弘文阁专门为皇帝收集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且提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奠定了今后三杨当国的政治地位和执政基础。同年,朱瞻基即位就撤除了弘文阁,把杨溥招入了内阁,让他同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同主管朝内重要事务,即三杨当国。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缔造的仁宣之治,可以说

三杨是功不可没,是真正的实施者。

宣德十年,宣宗朱瞻基去世,当时只有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杨溥逐渐真正成为了政治核心人物。由于皇帝年幼,三杨中杨溥第一个请求选拔出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人来担任讲经筵的讲师,并请求应对皇上身边的宦官严加筛选和管教,从而身受张太皇太后的器重。由于为人忠诚正直,曾经英宗的母亲张太皇太后还专门把杨溥叫到身边感叹道说,仁宗皇帝当时就经常赞赏你的忠诚,没想到还能见到你。两人都因为想到了之前的牢狱之灾而感慨,不仅流出了眼泪,令人动容。公元1441年,杨溥已经位居首辅之位了。

关于杨溥的清廉曾经有个故事。说是有一次他的儿子来到北京看望他。见到儿子后,杨溥就问儿子在这一路上有感觉哪个县令不好吗?儿子马上就说感觉江陵县的县令不好,原因就是县令范理对自己招待的太马虎了。杨溥听了之后没说什么但却在今后不久就向皇帝推荐了范理,将范理提拔为了德安府的知府。范理没有让杨溥失望,在当上知府之后为政有道,得到百姓的称颂,后来就被提拔为贵州左布政使。后来有人说,范理你应该写封信感谢杨溥的知遇之恩,但范理却反问说:“宰相是在替朝廷用人,又不是私理,我为什么要去道谢呢?”最终也是没有用任何方式去道谢。

由于常年的劳累,杨溥最终累倒了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了三杨之中结局最好的一个,死后追封太师,正一品。杨溥去世后,他曾亲手提拔的范理哭着去祭奠了他,来感谢他的知人之明。

对于这件事在《玉堂丛语》、《先进遗风》、《正经》等书中都有记载。

标签: 杨溥明朝

更多文章

  • 杨溥的一生是怎样的?在狱中苦读十年书,最后当上了内阁首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杨溥,明朝

    杨溥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话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农历闰九月,朱棣北征结束,率师回京。皇帝北征归来,接驾自然是必须的程序与仪式。于是,留守京师的皇太子朱高炽(即明仁宗)派遣使者,前去迎接圣驾。接驾之事,不知道是什么环节出了差错、或者就是

  • 六扇门第38集剧情介绍 刘吉党人党同伐异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六扇门

    皇子正式登基为新帝,然后以劳民伤财为由否决了刘吉举办登基大典的提议。朝堂之上,皇帝让赵无极给刘吉和徐蔚赐座。此时,成王败寇之势已然成定局,皇子党是炙手可热,刘吉自然是春风得意不可一世。赵无极自知处在尴尬而危险的境地,为了表明忠心,不被秋后算账,回到东厂的赵无极命令小栓子再带人手抓捕齐王,从而将功抵罪

  • 刘吉:“纸糊三阁老”之一的当朝首辅,皇帝为何让他辞职?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吉,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吉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明朝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昏庸无道,而内阁大臣刘吉、万安、刘珝三人对皇帝的过失不闻不问,只顾逢迎上意、玩弄权势,被世人戏称为“纸糊三阁老”,明孝宗即位后,前朝阁臣只剩下刘吉一人,他工于心计,排除异己,虽然屡遭弹劾,却稳居内阁十八年

  • 扬州十日的起因:史可法率军死守扬州城终被攻破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扬州十日,扬州屠杀,史可法,

    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满洲、青海藏区、穆斯林地区,并乘势下宁夏,甘肃,丽江,直至扬州。四月十九日,明将许定国引多铎师至扬州,扬州被清水陆各军重围。守将史可法统率军民,坚守孤城,同时,向弘光皇帝求援,弘光不应,扬州告急,四月二十一

  • 史可法是南明最受争议的悲剧英雄 被后人争论300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史可法,南明

    关于史可法这个人物,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甚至在史学圈内部也是如此,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史可法是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和气节应该得到传颂。但还有一派人认为史可法虽然是民族英雄,但是他的个人能力不足也是南明灭亡的原因之一。客观的说,史可法的确是一位民族英雄,但无用的英雄和有用的小人这个矛盾体,在南明的历史中一

  •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生平事迹介绍 史可法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史可法,名将

    史可法简介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将,宪之是他的字,道邻是他的号,史可法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历史上对史可法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史可法知恩图报,对师父言听计从,认为史可法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崇祯自缢后要是没有史可法立朱由崧为皇帝,也许清军一入关就直接把中原都走。那我们大汉名族的颜面真是要给丢

  •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坚守孤城却无人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古代历史上风云人物辈出,史可法的故事大家听过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公元1645年,大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包围了扬州城,当时镇守扬州城的,正是明末抗清大将史可法。史可法一边坚守孤城,一边想方设法向南明求救,可是南明其他三镇总兵却无动于衷。后来清军用大炮轰城,史可法没有办法,只能写

  • 史可法是怎么撑住南明的?用鲜血与忠诚铸就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硬骨头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史可法是怎么撑住南明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崇祯17年,即公元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以破竹之势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走投无路,上吊自杀,明朝政府到此覆亡。 这时候,在山海关镇守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当农民军进入北京后,他丧心病狂,宁愿出卖自己的祖国,而去依

  • 明末抗清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为何知名度不高呢?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史可法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孙兆奎,字君昌,江苏吴江人,生年不详,明末举人、抗清英雄。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孙兆奎投奔镇守扬州的督师、兵部尚书史可法。不久,扬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肯投降清军被斩杀。多铎率清军疯狂屠城,十天内,扬州城八十万人惨遭屠戮

  • 史可法为什么没能在扬州坚守更长的时间呢?当时的扬州城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史可法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扬州从隋唐两朝开始,就是江淮流域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如果占领了扬州,就可以威胁从江南向北方输送粮食税赋的大运河。因而没有朝代会不重视对这座城市的保护。然而,在1645年的清军南下攻势中,扬州城以非常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攻陷。为什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