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溥的一生是怎样的?在狱中苦读十年书,最后当上了内阁首辅

杨溥的一生是怎样的?在狱中苦读十年书,最后当上了内阁首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225 更新时间:2024/1/5 10:13:30

杨溥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话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农历闰九月,朱棣北征结束,率师回京。

皇帝北征归来,接驾自然是必须的程序与仪式。

于是,留守京师的皇太子朱高炽(即明仁宗)派遣使者,前去迎接圣驾。

接驾之事,不知道是什么环节出了差错、或者就是朱棣看皇太子不顺眼、或者根本就是朱棣在没事找茬。

最终,朱高炽的这次迎驾,被朱棣认定为是稍嫌迟缓。

另外,朱棣还认为迎驾之时,上呈的书奏言辞不当。

古往今来,接驾稍嫌迟缓,无论在怎样的在当权者的眼中,一般而言,肯定都是大事。

因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无论出了什么状况,对迎送迟缓的解读,都会认为其中包含有大大的不敬。

不要说接驾迟缓会被认定为不敬;就是普通的接人迟缓、接车迟缓,都会被认定为不重视、不尊重。

当日,所谓的迎驾迟缓之事发生后,汉王朱高煦(朱棣次子,母仁孝文皇后徐氏)马上抓到把柄,遂借机大力对太子进行谮毁。

试问:为什么会是朱高煦?

为了说明相关情由,这里就来看一看朱高煦的一些情况: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起兵,进行所谓的“靖难”,以对抗朝廷。

出兵之时,朱棣命令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他携次子朱高煦亲自出征。

后来,朱高煦经常作为前锋,征战沙场。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的白沟河之战,朱高煦率领精锐骑兵冲锋陷阵,斩杀都督瞿能父子。

随后,朱棣兵败东昌(今山东聊城)、大将张玉战死,是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朝廷军队,才将其父朱棣救出。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朝廷军队击败,朱高煦率众及时赶到,朱棣见此大喜,道是:

“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

据说,朱棣还抚摸着朱高煦的背部说道:

“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

(似乎有潜台词。)

于是,朱高煦亲率军队力战,将朝廷军队击退。

在所谓的“靖难之役”中,朱棣多次濒临危难,都是在朱高煦的力战下,转败为胜。因此,朱棣认为,朱高煦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负,并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

朱棣登位后,最初,在储贰还未确定之时,淇国公邱福就对朱棣说,汉王有功,适合立为太子。

邱福是谁?

邱福(公元1343年~公元1409年),凤阳(今安徽凤阳)人;行伍出身;原为燕山中护卫千户;在所谓的“靖难之役”中,他屡立战功,累升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被封为淇国公,位居功臣之首;后来,他又被加为太子太师;北伐鞑靼,他轻敌冒进,中伏战死,全军覆没,遂被褫夺世爵。

邱福所言,肯定不是信口开河;朱棣心下或许也有此意。但是,出于种种考虑,朱棣没有贸然将朱高煦立为皇储。

之后,朱棣又私下秘密征询解缙。

对此,解缙回答:

“皇长子(朱高炽)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听后,什么话都没有说。

朱棣向解缙询问储君一事,大约也是从朱棣那里传到汉王朱高煦的耳朵里的。为此,朱高煦对解缙非常痛恨,多次在朱棣跟前对解缙进行攻击。

猜想,解缙的回答完全不符合朱棣的心思,因为这样,朱棣对解缙也满怀憎恶吧。

结果,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将解缙下入锦衣卫大狱。

再后来,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揣摩上意,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将解缙灌醉后,埋在积雪之中,活活冻死。

其实,朱棣和朱高煦的心思大约是一样的。

关于立储之事,朱棣因为怀恨,可以将解缙下狱、并委婉授意将其处死。

由此看来,朱棣对太子朱高炽,应该没有什么好感。

没有好感是事实;但是,太子是自己的亲儿子,也是事实。

面对这样状况,怎么办?

于是,朱棣将内心的不悦与愤怒,全都撒在了皇太子周边人等的身上。

这一次的接驾迟缓,朱棣正好找到了一个可以宣泄的机会。

关于当日接驾及严惩东宫属官的事情,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太子朱高炽派遣兵部尚书金忠等人,奉持书奏,前往迎驾。

迎驾人马到达之后,朱棣认为迎驾迟缓,而且书奏言辞不当,他大怒道:

“这全部都是辅导佐助太子的东宫属官的罪过!”

加之汉王朱高煦进言谮毁,又是火上浇油,于是,朱棣先派人将吏部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芮善及司经局正字金问等逮押过来问罪。

几人逮押途中,朱棣下旨,宽宥了蹇义,让他回南京去。

又命令将黄淮先关押进北京大狱。

次日,杨士奇及金问相继到达。

朱棣说道:

“杨士奇姑且宽宥他。我从来都不认识金问,他是怎么得以在东宫作侍从官的?”

然后,命令法司鞠讯金问。

很快,朱棣又召来杨士奇,讯问东宫之事。

杨士奇回答说是:

“太子孝敬诚至,如果对陛下有所不是,都是臣等办事不周。”

随后,杨士奇也被朱棣下入锦衣卫大狱。

不过,没多久,杨士奇就被朱棣特别开恩宥赦,并准其复职。

在法司鞠询金问时,其供词之中,提及杨溥。

于是,杨溥等人也相继被逮押入狱。

朱棣这样做,的确是凸显了皇帝的威严。

可是,这么做,对于未来执掌大宝的储贰而言,无疑是颜面扫地的事情。

这件事情,成为解缙入狱之后,永乐朝立储之争中的第二场大的变故。

当日,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系朱棣“靖难”旧人,而幸未被祸。

简单说一下金忠。

金忠,朱棣起兵“靖难”,金忠以谋士随军征伐,屡献良策;朱棣称帝,金忠被进升为工部右侍郎;后来,他又被升为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朱棣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决时,金忠力推立储以长;之后,他还竭力保护太子及其他东宫官属。

被下入大狱的东宫属官之中,如前所述,杨士奇比较幸运,没在狱中呆多久。

杨溥、黄淮、金问等人,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这次入狱,他们被送进大牢之后,一关,就是十年之久。

杨溥入狱之后,周遭的一切都变得非常凄惨。

猜想,当时杨溥家里的情况也比较艰难,加之杨溥入狱时日长久,故而,家人对他的食物供应多次断绝。这是杨溥当时在狱中生存条件的艰困。

杨溥入狱那些年,朱棣动不动就处置大臣。皇帝的心思叵测,不经意间,大臣就被下狱,甚至项上人头朝不保夕。那些身在牢狱的官员,性命更是岌岌可危。这是杨溥当时在狱中政治氛围的肃杀。

监狱之中的条件,可想而知,这个就更不用说了。这是杨溥当时在狱中生活环境的恶劣。

就是在这样艰困、肃杀、恶劣、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的环境情况下,杨溥更加用功、更为勤奋。

身系诏狱十年,杨溥读书不辍。

史书记载,十年之间,杨溥将经、史、诸子等书籍,读过好几遍。

(由此可见,杨溥所蹲的大牢,是可以读书的;或许,他也没有被强制进行体力劳动。)

见到杨溥如此读书,一同在狱中受难的人劝阻他道:

“事已至此,还读书做什么呢?”

杨溥回答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按,此夫子语,见《论语·里仁第四》)

(未知,杨溥所读之书,所言之辞,他可曾细思?夫子之道,君臣之义,在所谓的“靖难”时节,自己的所作所为,可曾与道义相合?)

关于杨溥诏狱十年,读书不辍一事,明人吴应箕在其所辑《读书止观录》中记述之时,曾经感叹道:

“古人著书读书,每发愤于穷苦患难之际,今人平时先自废弃,况患难时乎!若必待患难来而发愤,此其所以终身废弃也,此其所以终世偷生也。朝闻夕死,吾深有慕于杨公。读书者当观是。”

吴氏所云,辞义较为晓畅,不做赘释。

杨溥系狱十年,获释之后,在明初的政坛上可以说是光彩夺目。其详细履历,见前文杨溥介绍。

就是因为杨溥有后来的通达,所以,世人在记述杨溥系狱读书一事时,还多描述:

杨溥得释之后,作为阁老,朝廷的大制作,多出其手笔;杨溥晚年的遭遇,当年他在狱中读书一事,其功不可没。

明人李贤(明代名臣)所著《古穰杂录摘抄》中,在述及杨溥狱中读书一事时,曾经说道:

“盖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而玉成之如此。”

李贤还说:

杨溥为人谦恭小心,对待吏卒时也从来不敢轻慢。

李贤又说:

当日,杨溥初入乡试,被取为首选。其时胡俨主掌文衡,在杨溥所刊之文上批语云:“初学小子,当退避三舍!老夫亦让一头地。”又曰:“他日立玉阶方寸地,必能为董子(董仲舒)之正言,而不效公孙(或即公孙龙)之阿曲。”时人多认为胡俨识人。后来,胡俨因病免归。明仁宗、明宣宗以来,杨溥位望益高,但是,对于胡俨,杨溥终身执门生礼,胡俨也自任而不辞,士论对两人都以高度的评价。

关于读书之事、关于杨溥诏狱十年苦读书之事,至此,已经大略讲说完毕。

读书的事情,感觉前文已经讲说清楚。

杨溥诏狱十年苦读书之事,再总结补充一下:

第一、读书人,立身须正。所谓正,就是要有独立的人格、要有对道义价值的坚持。

第二、杨溥诏狱十年苦读书的精神,是值得读书人学习的。如果没有身为建文文臣而迎附朱棣一事,杨溥真可以说是圣贤之人了。我们不需要去苛责杨溥,但是,历史会一直记载他的一切行事。

第三、时空不断转换,历史持续变迁,道义价值的具体内容也会变化,我们不能食古不化、不能拘泥固执,但是,无论如何,读书人的独立人格一定要保持、对信仰价值的坚持一定不可以松动。

文末,再补充一点资料。

上文之中,那位朱棣自称不认识的金问,究竟是谁呢?

金问(公元1370年~公元1448年),字公素,别号耻庵,吴县(今属江苏)人。

金问自幼颖敏庄重,喜爱读书。据载,一日之内,他可以记住千余字的文章,并知晓其中的大义。

弱冠之时,金问曾跟从俞贞木学习《易经》。

因家境贫寒,无书可读,金问只能从别人那里借书。借到书籍之后,他会加紧阅读、用心暗暗记诵,这样,书中的内容,他都能通晓洞达。

明成祖永乐初年,金问被举荐为司经局正字。

明仁宗朱高炽在东宫之时,素来就知道金问其人。

后来,因为太子迎驾迟缓一事,金问牵连坐罪,被朱棣逮系诏狱长达十年之久。

狱中十年,资用常会无以为继,但是,别人的馈遗,如果不合道义,金问绝不接受。

当时,学士永嘉黄准、洗马江陵杨溥,也被逮系在狱,黄、杨、金三人意气相投、相处很好。其时,三人省躬念咎之暇,各持一经,相互讲论。

金问曾说:

这就是我对待忧患之道。

明仁宗即位之后,升金问为翰林修撰,以备顾问。

金问论议时政得失,常得皇帝褒扬、其言常被嘉纳;为此,皇帝还赐予他文绮、米粮、钱钞。

明宣宗宣德乙卯(公元1435年),金问被擢升为太常寺少卿兼侍读学士。

明英宗正统癸亥(公元1443年),金问被调至南京太常寺。乙丑(公元1445年)冬,朝廷进升金问为礼部右侍郎。戊辰(公元1448年)春,金问辞世,朝廷赐予祭葬。

金问天性孝友,不会因为贫穷而特意俭啬。

他的亲兄曾经患病,发热严重,医生说必须有螺方可医治,其时盛寒天气,金问解衣入水,找螺以进,其兄之病痊愈。

同乡有丧不能安葬、有贫不能自养者,金问每每乘黑夜投钱给他们,并说,周济他们,不是为了赢取名声。

金问所作之诗,必根于理而达于情。

金问著有《青杨集》、《桂坊集》、《耻庵集》,皆藏于家。

金问所业,以书法最为擅长,其书得魏晋人之法度。

他还特别精通星历之学,但是,他从来都没对人说过这一点。

标签: 杨溥明朝

更多文章

  • 六扇门第38集剧情介绍 刘吉党人党同伐异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六扇门

    皇子正式登基为新帝,然后以劳民伤财为由否决了刘吉举办登基大典的提议。朝堂之上,皇帝让赵无极给刘吉和徐蔚赐座。此时,成王败寇之势已然成定局,皇子党是炙手可热,刘吉自然是春风得意不可一世。赵无极自知处在尴尬而危险的境地,为了表明忠心,不被秋后算账,回到东厂的赵无极命令小栓子再带人手抓捕齐王,从而将功抵罪

  • 刘吉:“纸糊三阁老”之一的当朝首辅,皇帝为何让他辞职?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吉,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吉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明朝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昏庸无道,而内阁大臣刘吉、万安、刘珝三人对皇帝的过失不闻不问,只顾逢迎上意、玩弄权势,被世人戏称为“纸糊三阁老”,明孝宗即位后,前朝阁臣只剩下刘吉一人,他工于心计,排除异己,虽然屡遭弹劾,却稳居内阁十八年

  • 扬州十日的起因:史可法率军死守扬州城终被攻破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扬州十日,扬州屠杀,史可法,

    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满洲、青海藏区、穆斯林地区,并乘势下宁夏,甘肃,丽江,直至扬州。四月十九日,明将许定国引多铎师至扬州,扬州被清水陆各军重围。守将史可法统率军民,坚守孤城,同时,向弘光皇帝求援,弘光不应,扬州告急,四月二十一

  • 史可法是南明最受争议的悲剧英雄 被后人争论300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史可法,南明

    关于史可法这个人物,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甚至在史学圈内部也是如此,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史可法是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和气节应该得到传颂。但还有一派人认为史可法虽然是民族英雄,但是他的个人能力不足也是南明灭亡的原因之一。客观的说,史可法的确是一位民族英雄,但无用的英雄和有用的小人这个矛盾体,在南明的历史中一

  •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生平事迹介绍 史可法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史可法,名将

    史可法简介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将,宪之是他的字,道邻是他的号,史可法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历史上对史可法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史可法知恩图报,对师父言听计从,认为史可法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崇祯自缢后要是没有史可法立朱由崧为皇帝,也许清军一入关就直接把中原都走。那我们大汉名族的颜面真是要给丢

  •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坚守孤城却无人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古代历史上风云人物辈出,史可法的故事大家听过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公元1645年,大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包围了扬州城,当时镇守扬州城的,正是明末抗清大将史可法。史可法一边坚守孤城,一边想方设法向南明求救,可是南明其他三镇总兵却无动于衷。后来清军用大炮轰城,史可法没有办法,只能写

  • 史可法是怎么撑住南明的?用鲜血与忠诚铸就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硬骨头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史可法是怎么撑住南明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崇祯17年,即公元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以破竹之势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走投无路,上吊自杀,明朝政府到此覆亡。 这时候,在山海关镇守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当农民军进入北京后,他丧心病狂,宁愿出卖自己的祖国,而去依

  • 明末抗清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为何知名度不高呢?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史可法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孙兆奎,字君昌,江苏吴江人,生年不详,明末举人、抗清英雄。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孙兆奎投奔镇守扬州的督师、兵部尚书史可法。不久,扬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肯投降清军被斩杀。多铎率清军疯狂屠城,十天内,扬州城八十万人惨遭屠戮

  • 史可法为什么没能在扬州坚守更长的时间呢?当时的扬州城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史可法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扬州从隋唐两朝开始,就是江淮流域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如果占领了扬州,就可以威胁从江南向北方输送粮食税赋的大运河。因而没有朝代会不重视对这座城市的保护。然而,在1645年的清军南下攻势中,扬州城以非常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攻陷。为什么一

  • 如何评价明朝宰相刘健?为什么刘健谥“文靖”而谢迁李东阳谥“文正”?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健

    刘健是明朝孝宗和武宗两朝首辅,生于公元1433年,去世于公元1526年,1460年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洛阳人氏,字希贤,号晦庵。刘健明英宗一朝登进士第,但是却是在明宪宗一朝本身的才华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他在明宪宗时期任职东宫讲官,与太子朱佑樘,也就是日后的明孝宗相处融洽,培养了极佳的默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