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医王”庞安时,一针救难产孕妇

“北宋医王”庞安时,一针救难产孕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994 更新时间:2023/12/7 11:31:12

庞安时 (约1042~1099年),字安常,号蕲水道人,是蕲州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人,与李时珍同乡,被誉为“ 北宋医王 ”。

庞安时从小擅长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年少博览群书展露才华

庞安时的父亲是祖传的医师,曾经拿《脉诀》来教他,年少的庞安时却说:“看这本书是不够的。”他自己找来了黄帝扁鹊的脉学理论来钻研。

没多久,便弄通了医书中的道理,还能提出一些新颖的看法。 每次他和别人辩论问题,从来不落下风。 他的父亲非常吃惊,因为当时庞安时还不满二十岁。

图为宋代马远的《山径春行图》。

后来,庞安时生了一场病,出现了耳聋的症状。 于是他更加努力地研读《灵枢》、《太素》、《甲乙》等珍稀医书。

因他博览群书,到了后来,在经史百家著作中,只要是和医学有关的,庞安时无不知晓。

受扁鹊影响颇深

庞安时曾说:“世间上凡是可称为医书的,我都读过,其中扁鹊讲的道理最深刻。他将治疗的方法融于《难经》一书,但写得并不详细,大概是希望后世的医者在给病患治病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吧。”

他坦言,“我的医术,就来源于扁鹊的《难经》。在治病过程中,判断患者疾病的深浅,能治还是不能治,与书上所谈都非常吻合。”

庞安时认为,观察脉相,以“人迎”、“寸口”两处最为要紧。 人迎,位于颈部喉结旁,是指颈动脉搏动处;寸口,就在手腕外侧,是指桡动脉搏动处。

这两处脉一阴一阳,如同两条引绳。 当人体阴阳均衡的时候,人迎和寸口脉也是大小一致的。 用这种判断方法来治病,“病不得逃矣”。

庞安时写了万字著作《难经辨》,希望把自己根据《难经》钻研的医术传给后世之人;他也发现,有些草药出现得比较晚,古人不知道,当时的人也不能分辨这些草木的药性;但经过实际施用后,发现这些草药确实有效,为了让这些药物流传下去,他又编写了《本草补遗》一书。

可惜的是,如今这两本书都已失传。

晚年时,庞安时写了《伤寒总病论》,对张仲景的《伤寒论》作了补充和发挥。

庞安时治病讲求“真”

庞安时给人治病的时候,十有八九都能治愈。

对于登门求医的人,他就把家中房舍腾出来让病人居住,并亲自查看为病人熬的药物,确保没有问题。 治疗之后,一定要等到患者的病好了,庞安时才让他们离开。

对于实在治不好的病人,庞安时必定具实相告,毫不隐瞒。

庞安时救活了无数的重病人。 那些病人家属带着钱财礼物来感谢他,他也不尽取。

一针救难产孕妇

一次,庞安时到舒州的桐城县,碰到一民家孕妇临产,一连七天,孩子都生不下来,什么方法都用尽了,也没有效果,一家人担心得不得了。

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刚好是那户人家的邻居,便请庞安时去看一下。

庞安时去了一看,接连道“死不了、死不了”。 他让孕妇的家人打来热水,温热孕妇的腰部和腹部,他自己则为孕妇上下轻拍按摩。

随后,他取出针来,在孕妇的腹部刺了一下。

不多时,孕妇觉得肠胃隐隐作痛,在呻吟之中,竟把孩子生了下来。 是个男孩。

那家人看孕妇憋了七天,终于生下孩子,母子都平安无事,惊喜不已,同时也对庞安时的医术感到十分惊奇。

庞安时告诉他们说:“其实,胎儿已经出了子宫,但无意中一手抓住了母亲的肠子,不再松手,无论是画符、吃药都没用。我隔着母亲的肚皮摸到胎儿的手,用银针刺他的虎口,他一痛,便放手缩回,所以很快就生下来了。我并没有用什么神奇的招数。”

家人把婴儿抱过来,发现孩子右手虎口处果然有针刺的痕迹。

平静离世

庞安时在五十八岁时得了病,他的徒弟请他给自己诊治,他笑着说:“我已经诊得很清楚了。再说,呼吸也是脉象的一种体现,我现在胃气已绝,就要死了。”几天以后,庞安时就在和客人坐谈时,平静地离开人世。

标签: 宋朝

更多文章

  • 《宋史·庞安时》原文及翻译 ,庞安时,字安常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史·庞安时》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

  • 庞安时生平简介,北宋医王学术内容一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

    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被誉为“北宋医王”。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

  • 小孤山 (南宋谢枋得诗作),原文翻译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谢枋得

    《小孤山》是宋代诗人谢枋得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小孤山①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②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词语注释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

  • 为什么文天祥殉国后,谢枋得也绝食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

    在历史上,国运不昌,生逢乱世,所有的爱国志士似乎都在重复着千篇一律的结局。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傲然地引颈就戮,只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人传唱;六年之后,南宋已亡,一位蹒跚老者同样是在这个地方,绝食而死,为赵氏基业尽忠。这位老者,便是谢枋得。听闻这个名

  • 谢枋得怎么读?宋朝爱国诗人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

    谢枋(bìng)得,(1226年3月23日—1289年4月25日),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

  • 谢枋得为什么不愿入仕蒙元?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谢枋得,宋朝

    南宋名臣谢枋得为什么绝食也不愿入仕蒙元。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史载谢枋得生于公元1226年,字君直,号叠山,今天的上饶弋阳县人,出生于一个仕宦的书香门第之家。因而受到家风的影响,自幼酷爱读书,有过目不忘之功。谢枋得为人十分豪爽,蔑视权贵,嫉恶如仇。天性喜欢直言,几乎每次与

  • 谢枋得: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不屈绝食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谢枋得,南宋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谢枋得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文天祥抗元过程中,有不少可敬可爱的知识分子与他走到一起。文天祥是1256年考中进士。当年与他同科考进士的,还有二甲第一名谢枋得,二甲第二十七名陆秀夫,均为宋朝末年有名的代表人物,忠节集于一榜,这是千古佳话。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

  • 谢翱与端砚“玉带生砚",避缉捕独与玉带生“结伴”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谢翱

    谢翱与端砚“玉带生砚"玉带生砚。资料图片谢翱(1249~1295),字皋羽,号晞发,谥乐耕,原籍长溪(今福建福安),宋末爱国诗人,揭阳等地谢氏开基祖,有《晞发集》等诗文集传世。玉带生,古砚名,原为宋末爱国诗人刘辰翁赠予右丞相信国公文天祥(号文山)所藏端砚,后文丞相赠与谢翱,谢翱传世诗文多以玉带生而出

  • 《登西台恸哭记》宋谢翱,原文注释及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登西台恸哭记》

    《登西台恸哭记》是宋代文学家谢翱创作的一篇古文。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事。文章以唐代忠烈之臣颜真卿隐喻文天祥,以张巡、颜杲卿在安史之乱中奋力守卫睢阳常山城陷而惨遭杀害隐喻文天祥的英勇就义,通过对文天祥殉国的祭奠哭悼

  • 谢翱是怎么死的?南宋爱国诗人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谢翱

    谢翱,字皋羽,号宋累,淳祐九年十月十五日(1249年11月20日)子时生于福建长溪县治后街 (今霞浦县松城镇万贤街),其父谢钥是闽东经学名家,尤精于《春秋》之学,著有《春秋衍义》、《左氏辨证》。谢翱幼年受良好家教,熟读历史上忠诚英烈之传记,养成了封建文人落拓不羁的个性与坚贞气节。少年时曾随父迁徙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