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代诗人林逋:一生不娶,隐居孤山二十年

宋代诗人林逋:一生不娶,隐居孤山二十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07 更新时间:2023/12/26 9:38:13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林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隐士,但是,真正的隐士并不多,大部分“隐者”玩的都是欲擒故纵的把戏,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终南捷径”。

唐宪宗元和年间的刘肃在《大唐新语·隐逸》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卢藏用的读书人,考中进士后,为了引得当政者的注意,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的来历,意即以隐求官。

而真正的隐士,虽然归隐的理由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不屑出世为官。比如耻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印辞官归隐南山的陶渊明。一般情况下,隐士大都先仕而后隐的,不然百姓一个,已落至尘埃,何须去隐?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晋宋间的宋炳、元代的吴镇等,从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一出生就是为了做隐士的。另外,今天老黄要给介绍的另一位隐士,也是位真隐士,他就是北宋的著名隐逸诗人。

林逋,字君复,是奉化大里黄贤村人,这样论起来,他与老蒋还算是乡党,可是他确是个虔诚的隐者,从未做出世之想。林逋幼时就遭遇丧父之痛,家里穷困时,无可食之粮,无保暖之衣,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好学进取之心。林逋读书并不为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丰富内心。史料对其评价是,“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安然面对贫困,不趋不急,活出一份恬淡、一份清闲。

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宋史》)。

林逋力学好古,通经史百家,是当时读书中的佼佼者。成年后,他又踏上了“行万里路”的游学之旅,于江、淮间漫游多年。直到年近40后,他才归隐杭州西湖,在小孤山结庐而居。他喜梅爱鹤,院里种白梅,庭前养仙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因为喜梅、恋梅,他一生写了不少咏梅诗篇,其中,一组《山园小梅》,道尽了他对梅花的依恋与欢喜:

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禽鸟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其二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诗人在诗中突出地写出了梅花特有的姿态美和高洁的品性,以梅的品性比喻自己孤高幽逸的生活情趣。作者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作者与梅花的关系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

从归隐孤山到其离世,以湖山为伴,以布衣终身,二十余年间,他足不及城市,一直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隐居孤山期间,他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唱和。每逢客至,门童就纵鹤放飞,林逋见鹤飞起,就会划船归来,热情招待来宾。

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宋史》)。

林逋的朋友圈,阵容也很华丽:比如,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另外,范仲淹、梅臣也常与他诗来诗往,相互唱和。后来,就连宋真宗赵恒也成了他的粉丝,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

交了个皇帝做朋友,许多人都劝他趁机出仕,均被其婉言谢绝。林逋对劝他出山的朋友们说:“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庐,清谈终日而去(《宋史》)。

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林逋写诗都是随兴而为,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将他的诗作收藏起来,这才有流传至今的300余首。

除了写诗,他的书法与绘画水平也誉在当时,只是,由于其性格原因,那些作品多已散佚。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史称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

随着年事增高,林逋也开始着手安排自己的后事,就是在草庐附近为自己修建了墓穴,于庐侧。为此,他还专门作诗以记其事,其诗云: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天圣六年(1028),林逋病逝于孤山草庐,享年六十一岁,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葬孤山故庐侧。杭州知府高其志识,将林逋病逝的消息上报朝廷,宋仁宗听罢,也嗟悼不已,特赐谥“和靖先生”。

尝自为墓于其庐侧。临终为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之句。既卒,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宋史》)。

纵观历史,皇帝为一个不仕不朝的在野人士赐谥,是非常罕见的。林逋因为死后获得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所以,后世又称其为和靖先生或林和靖。

标签: 林逋宋朝

更多文章

  • 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终生不仕不娶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林逋,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林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一提起宋代诗林逋,人们的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梅妻鹤子”。林逋,字君复,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林逋以湖山为

  • 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写下一首爱情词很凄凉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林逋,宋朝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林逋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林逋虽然拒绝官场,但也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他与当地官员诗文相交,甚至还留下了与范仲淹、梅尧臣的唱和之作。他的名气甚至惊动了宋真宗,专门赐予金帛,还让当地官府好好照顾这位隐士。林逋既不推辞,也不自傲,依然故我。按理来说,隐归隐,个人问

  • 林逋:终身未娶妻的诗人,却写出凄美的爱情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林逋,北宋

    你们知道林逋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林逋虽然拒绝官场,但也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他与当地官员诗文相交,甚至还留下了与范仲淹、梅尧臣的唱和之作。他的名气甚至惊动了宋真宗,专门赐予金帛,还让当地官府好好照顾这位隐士。林逋既不推辞,也不自傲,依然故我。按理来说,隐归隐,个人问题总该解决吧

  • 林逋:真正的隐士高人,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林逋,北宋

    林逋,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小隐隐于朝,大隐隐于市。隐士,是古代一种高尚之人的称呼,他们大多文采斐然,有很高文化造诣。他们寄情山水不与外界联系,但是很多是因为仕途坎坷才去隐居,或是没有遇到真正的英主,算不上真正的隐士。要说真正的隐士,要说宋朝的林逋,他才是真正的隐士,不贪名

  • 包拯为什么要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公孙策

    说起包青天,又不得不提起公孙策。公孙策是《包青天》中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与展昭齐名,他们一文一武,是包拯的左膀右臂。公孙策是文,他是包拯的师爷,主要负责给包拯出谋划策,辅助参与侦查疑案悬案;展昭是武,深入虎穴捉拿犯罪嫌疑人是他的特长。说起公孙策,70后和80后首先映入脑海的,应该是范鸿轩版本的公孙策,

  • 公孙策却差一点死在了包拯的手里是怎么回事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包拯

    包拯、展昭和公孙策这三个人就是职场上的铁三角关系,一个能文一个能武一个能断案,这个组合不管在哪个时候都是很无敌的存在,能够打败一切的敌人,让哪些贪官污吏,佞臣奸臣以及额把流氓无所遁形,统统在这三个人面前原形毕露,演绎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其实从《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以及各种影视剧中可以看

  • 揭秘:包拯的好帮手公孙策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包拯,宋朝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包拯的故事。———不畏权贵。王逵任转运使时,因搜刮老百姓引发动乱后,派士兵抓捕参与动乱者拷问,酷刑之下导致很多善良的民众或伤或亡,老百姓把他恨死了,纷纷向上陈诉冤情。但王逵不仅有宰相陈执中、贾昌朝等罩

  • 包拯含泪斩杀公孙策,背后有何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包拯,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包拯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个情节发生在老版电视剧《包青天》中,包拯奉命南巡,经过太湖的时候发现一具浮尸,这具浮尸身着官差衣服,由此牵扯出一桩大案和一段父女相认的故事。包拯和当地的刘巡抚配合调查此事,在调查的过程中,包拯接连不断的遭到了刺客的暗杀,每次都被南

  • 公孙策作为包拯的得力助手 包拯为什么要杀公孙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公孙策,包拯

    还不知道:包拯杀公孙策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原来在一次南巡中,包拯遇到了一件命案,而就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包拯却一再遭人刺杀,这个刺杀他的人叫江龙,还口口声声是为了弟弟报仇,他的弟弟就是以前被包拯斩杀的恶霸。包拯为何含泪斩了他的得力助手公孙策?其实原因很简单

  • 包拯挥泪铡公孙的故事出自哪里?公孙策犯了什么罪?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包拯,公孙策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包拯挥泪铡公孙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以下说法全为戏说,请勿当历史来看。首先《三侠五义》中并没有提及公孙策死的桥段,更没有包拯挥泪斩公孙策一说。“包拯挥泪斩公孙策”一说源于金超群版《包公奇案》的第二单元“怒铡公孙”。当然在这部电视剧中,包拯虽是挥泪斩公孙策,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