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时期澳门是怎么被占领的?利玛窦是谁,对中国有什么贡献?

明朝时期澳门是怎么被占领的?利玛窦是谁,对中国有什么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454 更新时间:2023/12/10 8:05:33

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殖民者贿赂明朝海运副使柏,在澳门定居。但这些殖民者的最终目的是占领澳门。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私自扩充居住地,建筑炮台,强行租占。而那时,嘉靖帝迷恋道术,朝政腐败,所以澳门就被葡萄牙侵略者租占了。

澳门成为欧洲殖民主义者在中国的租借地后,也成为亚欧交通的商埠,成为欧洲耶稣教士来华传教的一个据点。

16、17世纪,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中国当时正处于明末清初时期,明朝的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搜刮欺压百姓,百姓对生活失去信心,许多人都信仰宗教以寻求寄托。这给西方传教士一个有利时机。

随着欧洲传教士的增多,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化也带到了中国。这些先进的东西,使中国人有了新的认识。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有一个叫利玛窦的教士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利玛窦原名是玛泰奥利奇,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家庭。当时西方基督盛行,利玛窦也深受影响,进入罗马神学院,1571年加入耶稣会。由于利玛窦聪明好学,所以很受教主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扩大基督教的影响,玛基各教主选择一批有才华的教士到处传教。利玛窦和几个教士上被派到中国。他们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所以想在中国扎下根,立稳脚,发展基督教徒。

利玛实等人先到了澳门。在澳门,他们开始学习中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在澳门居住一年之后。他们又来到了广东的肇庆。他们征得中国两广息督郭应聘同意,在肇庆建起教堂,宣传天主教教义。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利玛窦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姓“利”名“玛窦”。他刻苦学习中国话学写中国汉字,阅读很多中国书籍,甚至连服装都用中国的。

七年过去了,利玛窦除了外貌是西方的特征,其他方面很难看出来。和中国人交谈起来,一口流利的汉语,颇有一种亲切感。在这几年里,他对中国各地的风俗习惯都有了一定的了

解。由于他爱读书,所以在许多方面,他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

标签: 利玛窦

更多文章

  • 杨涟、左光斗弹劾魏忠贤最终被杀,当时魏忠贤权利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杨涟,魏忠贤

    杨涟的官职是左刷都御史,是一个十分正直刚毅的人。他早就对魏阉党深怀不满,作为一名国家官员,他热切盼望明朝能重振朝纲,国泰民安。但现在魏忠贤他们把特着权力,乱国乱民,怎么能不令人心焦呢?左光斗是杨涟的好友,两人脾气相投,性格相近。左光斗很支持好友上书皇帝揭露魏忠贤的罪行,两人都决定宁死也要上书。这份奏

  • 明朝大太监魏忠贤竟然是因为躲债才进宫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魏忠贤

    明慕宋年幼继位,只有16岁,还连字都不认识,是个文盲,根本就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这时就出了个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坏太监魏忠贤,他无恶不作,搅得朝廷、民间一片混乱,明朝统治更加黑黑暗了。这个魏忠贤可不像名字所叫的那样既忠又贤,恰恰相反,他年轻时就是一个大无赖,偷鸡摸狗,吃喝嫖赌,无恶不作。有一次,他赌

  • 李贽为什么被称为“千古离经叛道”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贽

    贽是晚明思想界最耀眼的明星。他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即便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他也从未低下高昂的头。他那惊世之语,骇世之举,无不在沉闷的思想界,激起波澜。他悖于传统,锋芒毕露;他桀骜难驯,激昂高亢。不为自由生.宁为自由死,这是他给自己的人生信念。万历三十年(1602)的一天,囚居在北京皇城监狱里的李贽,叫来

  • 李贽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何执意要辞官?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贽

    万历五年,51岁的李贽出任云南姚安知府。这实在不是个美差,姚安地处偏僻,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没人愿意到那里任职。但这没有影响到李贽在那里做个好官。他迅速摸清民情,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从不扩大事态,对民族上层人士,以礼待之。他还在姚安府门和自家的门上亲手书写了两副对联。李贽在姚安知府任上3年,成绩卓然

  • 鄂尔泰是怎么得到雍正帝的欢心的?清朝土司是什么官职?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鄂尔泰,雍正

    雍正帝虽然然残酷多疑,但确实是一位治国之君。雍正帝很少有人与他在一起,批阅奏折累了,唯一的消遣,就是吟诗作赋。他有一首诗,把自己描写得十分形象逼真:对酒吟诗花劝洒,花前得句自推敲。九重之殿谁为友,皓月清风作契交。可见,雍正帝真正是孤家寡人。实际上,他也有朋友,其中之一就是张廷玉。张廷玉为人忠厚,文才

  • 有力批判“程朱陆王”的思想家——戴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戴震

    清代统治的初期,对任何反抗清政府统治的言行都加以严厉的镇压。同时对知识分子又拉拢,设立“博学鸿词科”,但当时一些反对民族压迫的学者,都拒绝“征召”。康熙时特别表扬程朱理学,招集了一些人,编第了一些书,尊崇程朱理学是唯一的“正学”,当时有些陆王学派人也受到重用。清代学术以训诂考据之学为主流。顾炎武虽然

  • 刘统勋有什么过人之处被乾隆频繁升迁?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统勋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纯,山东诸城人。他出生于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在康熙年间中进土,由知县累迁至四川按察使,是当时以清廉闻名的几个官员之一。雍正二年(1724),25岁的刘统勋考中进士。他先后供职于翰林院与詹事府,并在南书房充当皇布的文学侍从,主要是从事文字工作。乾隆元年(1736),乾隆布发现刘统勋非凡

  • 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为何后期执意辞官?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不仅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清廉的县长,在郑板桥担任潍县的第二年,又是个歉收之年。官仓中已没有多少粮食了,郑板桥便捐出了自己的俸禄,从其他地方买来了粮食,发放给百姓,还借钱给百姓,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经过郑板桥的努力,百姓们又平安地度过了第二个灾年。到了第三年,这场灾荒终于过去了,潍县地区的百姓对郑

  • 吴敬梓出身科举世家却一生未中举?看吴敬梓传奇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吴敬梓

    吴敬梓出身于科举世家,就必然要走上科举仕进的升迁之路,但是,吴敬梓在这条道路的跋涉是坎坷的。他在18岁时,考取了秀才,此后的乡试中却从未中过,而且在人格上还受到侮辱,他文中那咄咄逼人的狂傲之气以及那善辩犀利的文笔,主考官下了断语:“文章大好人大怪”。吴敬梓从18岁进学到29岁,12年的老秀才仍是屡试

  • 刘统勋重臣还是一个治水专家?它为何被乾隆抄家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统勋

    乾隆十九年,在争权夺利中失势的准略尔贵族阿睦尔撒纳投奔清廷,准喝尔部的内乱的确为乾隆彻底解决准噶尔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虽然清廷在粮饷方而的准备并不那么充分,但乾隆决不会放弃这一难得的进军伊犁的机会。于是,刘统勋被调往巴里坤负责建立台站、转运粮饷。乾隆二十年二月,天山南北二百零四万平方公里全部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