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女子陪嫁有多壕!苏辙送女儿嫁妆9千贯,折合现金竟这么高!

古代女子陪嫁有多壕!苏辙送女儿嫁妆9千贯,折合现金竟这么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潘华毅 访问量:912 更新时间:2024/1/22 1:06:06

现如今“天价彩礼”频频登上热搜,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彩礼,让无数男性叫苦不迭,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古代的宋朝,这种现象却是恰恰相反的!

在宋朝,比起“天价彩礼”,最让无数男性头疼的竟然是给女儿的“天价嫁妆”!

苏辙就是深受其苦的男性之一,苏辙生有5个女儿,所嫁夫婿都是来头不小的世家青年才俊,但让苏辙头疼不已的是5个女儿的嫁妆。

苏辙像

苏轼在和好友章惇通信聊天时,曾愁苦地提到弟弟苏辙的境况:“弟弟实在太可怜了!他家里有5个女儿,家里负债就像是大山一样积压。”

“子由有五女,负债如山积。”

这一点搁现代,嫁一个女儿可以拿到一份彩礼,五个女儿就是五倍的彩礼,所以现代的很多人无法理解到苏辙的压力和痛苦。

这是因为宋代盛行“厚嫁风”,给女儿添的嫁妆,要远远大于儿子结婚的聘礼钱,因此宋代人生女儿的经济压力非常大。

苏辙生5个女儿,就相当于现代人生5个儿子,要给他们买房付首付,还要拿半辈子积蓄当彩礼娶媳妇。

南宋一位有名的臣子叫李光,他老婆生了一胎女儿,朋友纷纷写信祝贺,这李光反而愁眉苦脸,苦兮兮地说:“我家已经有五个女儿了,这下可好了,家里穷得盗贼都不会光顾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宋朝的“厚嫁风”,让这些古代的“公务员”都叫苦连天?其实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宋朝人不像唐朝重视门第之说。在宋朝,公务员的选拔都是靠科举,考得越好就越可能位列卿相,即便是寒门出身的学子,也可以靠着科举考试翻身成为欧阳修范仲淹那样的重臣。

苏轼像

在婚嫁上,宋朝人也没有像唐朝那样门第严格,以前说门当户对,讲的是商家子娶商家女,世家子娶世家女,看重的是门第!可宋朝人嫁女娶妻,看重的是对方家中的资产。

也就是说,虽然两方门第不同,但是只要家中资产丰厚,世家和商户通婚也是常有的。

宋代经济繁荣,对从商之人格外宽容,不再将其列入“贱业”的范围,男女婚嫁也必选富民。

因此古代很多男子在娶妻之前,都会先打听一下女方家里的资产情况,看看是否负债?是否富饶?

这一点和现代有些相似之处,不过厚嫁的风气,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的舆论和影响,比如在宋代朝廷上就出现了这样一桩丑闻。

三苏坟

一个叫薛惟吉的男人英年早逝后,他的妻子成了寡妇。寡妇再嫁或许不稀奇,但是带着“十万囊橐”的寡妇想要再嫁,却是引来了当朝两大宰相的“争斗”。

堂堂朝廷官员,竟然为寡妇的钱财大伤和气,事情闹大后,宋真宗将两人接连贬斥。

其次,厚嫁女儿是有好处的,一是彰显家族财势,二是女儿到婆家的地位会更高。

在宋代,女性是拥有一定财产权的,女方的嫁妆婚后都归自己支配,婆家不能占有和私自使用。并且在《名公书判清明集》中记载:按照法律,父母去世,女子和男子一样享有一半的继承权。

嫁妆又是属于婚前财产,丈夫若是强硬私吞,是属于违法的。因此在宋代,即便是婚后不幸福,想要离婚的富婆,也是一大把的。

苏辙像

厚嫁带给女性的其实一种婚后的强有力保障,不会轻易被夫家休弃。据说当年秦桧投降金军,他的妻子王氏担心自己被丢下,便拉着丈夫吵闹说:

“我嫁到你们秦家可是明媒正娶,光是嫁妆便有20万贯,你决不能将我就此丢下。”

于是,秦桧便不得不带着妻子出任务。

20万贯在宋朝已经是属于“顶级嫁妆”了,相比之下,范仲淹给族人定下的嫁娶规矩是:男儿娶亲,补贴20贯钱;女子出嫁,则补贴30贯钱。

20万贯对比30贯,这中间简直是天差地别,

苏轼像

相对而言苏辙给女儿的嫁妆9千贯似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但如果你知道9千贯放在当下的购买力,就会忍不住惊叹古人嫁女的“破费”!

苏辙当年为小女儿的婚事操碎了心,为了置办嫁妆,他将自己在河南新乡购置的一块风水宝地给卖掉了,东拼西凑才攒够了9400贯。

根据苏辙本人在日记里所说:这9400贯,属于破家嫁女。

宋朝一贯钱的购买力,就相当于今天的800元,而9400贯就是750万元左右。

750万这又要从公元前多少年开始打工,才能攒到如此一笔巨款!而在古人的手里,竟然只是一个女儿的陪嫁。

可大家不要忘了,苏辙是有5个女儿的,如果一视同仁,也就是说苏澈光在嫁女儿的花费上就足足有将近4千万元。

这不禁让人感慨,原来在古代,不止是娶妻难,嫁女更是艰难!

但从另一方面,亦能够看出苏辙对女儿们的爱护,希望她们在娘家能过得滋润和舒适,不至于被夫家看不起。

不过说起来,苏辙的个人资产却是一个难解的谜团。毕竟他可是有一个随时犯错被贬、导致他也被牵连的哥哥苏轼。

苏辙像

苏轼都已经穷到要吃“东坡肘子”的地步,同样一路遭贬的苏辙为何会有如此惊人的身家资产呢?

原因很简单:苏辙勤俭持家,善于理财。

相较于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苏辙的名气似乎小了些,但是在政治上的能力,苏辙要比苏轼好了很多,苏轼虽也是个实干家,凡是他贬谪流放的地方,经他的手治理,都是一片百姓的赞美声。

但是苏轼有个“坏毛病”,就是爱叨叨,什么话都敢说。这一点在古代的官场尤为致命,“乌台诗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蹲在大牢里三四个月的苏轼,在被放出来的时候,依然没忍住想要说话,结果去接他回来的弟弟,迅速上手捂住了他的嘴。

我求你了大哥,你就别说话了

毋庸置疑,苏辙是个“大冤种”无疑了,科举考试兄弟同样及第,大家疯狂地祝贺追捧21岁的苏轼,而19岁的少年苏辙却明显被忽视了一些。

后来做官后,文坛盟主欧阳修格外关照苏轼,恨不得告诉天下人,这是以后继承我衣钵的天才,而苏辙却默默做着自己手头安排的事情。

后来欧阳修被党羽诋毁告老还乡,苏轼得罪新党遭到贬斥,他跟着哥哥受牵连也几次被贬。即便一直活在哥哥的光环之下,苏辙也从来没有心生嫉妒和不忿。

相反,千百年来苏辙的身上一直被贴有一些标签:扶哥魔、苏轼的铁粉,如果给他一面大旗,上面都会写着:哥哥永远是对的!

苏辙像

哥哥因为乌台诗案被抓进大牢里,苏辙不但支撑着苏家一大帮人,还忙前忙后为哥哥开脱,甚至跑到皇帝的身边说:

“你贬我的官吧,只要放了我哥哥就成!”

苏轼对这个弟弟极为依赖,每次缺钱了都是一封两泪涟涟的家书寄回去:子由!你老哥我缺钱了,嘤嘤嘤,快接济一下呀!

苏轼搁到现代,也是月月光的朝廷打工人,每月银子不是买酒喝,就是赈济灾民,不是给百姓搭桥,就是给百姓垦地。

如此下来,宋朝的公务员就算是工资再高也经不起挥霍呀!所以苏轼只能是求救持家有道的弟弟。

苏轼像

有一年修桥,苏轼就修书一封给苏辙请求救援,苏辙接到信,二话不说就迅速找老婆,为了完成哥哥下达的指标,这两口子不得不把皇上赏赐的金钱给掏出来捐了。

为了接济苏轼,支撑一大家子,估计苏辙的老婆都没少往里赔嫁妆。

好在苏辙是个沉默做事的性子,因此在政治的道路上要比哥哥的进程好得多,苏辙公务员的最高记录是坐上了大宋朝副宰相的位子。

宋朝公务员的工资高,待遇也好,皇帝还喜欢赏赐一些金银珠宝,苏辙又是善于理财之辈,纵然一生牵连被贬,但估计苏辙已经养成了云淡风轻的心态。

没事,还好老子有些积蓄,不用担心像哥哥那样流放如行乞。

但是苏辙积攒的资产,最后也都没有守住,不是借给了哥哥,就是嫁女儿的开销、娶儿媳的开销,甚至苏家的族亲借钱什么的,也都是跳过苏轼,直接找苏辙。

苏辙膝下有2个儿子,5个女儿,每一对婚姻配的都是显赫一时的贵族和世家。当初儿女的婚姻真的是把苏辙老爷子的家底都掏干净了。

不过好在有支出也有收入,送出去的嫁妆,抬进来的聘礼,虽然按照宋朝的“厚嫁风”来说,苏辙还是赔的那个,但也不至于太落魄。

可偏偏他还有一个随时张口要钱的哥哥:

苏轼像

“子由,我们一家老小没地方住,哥哥我想买房子,你借我三千贯。”

“子由,我又没钱了,你借我七千贯安顿家人。”

“子由啊,我……”

隔着千年后,我们都要感慨一句:兄弟情深呀!

就这样不停开销的苏辙,到了晚年沦落到自己连买房子的钱都没有,一家老小险些无处安居,最后无奈苏辙几乎将藏书卖尽,又掏出所剩无几的积蓄,这才勉强安顿好自家的老小。

苏辙集

苏辙晚年在日记中诉苦:“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又自嘲:“我老不自量”。

但是面对积蓄和亲情的对比,苏辙这一生都在选择亲情,他待哥哥情谊深厚,砸锅卖铁也要借钱给哥哥花;待女儿更是疼爱有加,卖房破家也要攒够丰厚嫁妆送她们出嫁。

他对家人的爱护和包容,让人隔着几千年都忍不住羡慕。

苏辙对家人的爱是真的,古代的嫁妆“壕”也是真的。

只是不知道,现代的你我如果穿越到古代的话,是否能有足够的存款给儿女娶亲嫁人呢?

标签: 苏辙

更多文章

  • 苏辙为兄写墓志铭含糊其辞,欧阳修误判苏轼考试第二传说是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超人做菜标签:苏辙

    苏轼德才兼备,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奇闻趣事,而其中有些传说显然是与事实有所出入的。一、民间关于苏轼科举考试的传说民间流传着苏轼第一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就一鸣惊人的故事,而且其过程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效果。话说,当年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赶考。苏轼以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让主考官欧阳修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苏辙

    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谁?这大概能算是学生党人人皆知的文学常识了,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文学巨匠。这八位文学家们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挥洒自如,不过后世的高中生们在拜读他们的大作时,却往往只能大呼“苦也”二字。毕竟他们的文章往往意味着背诵全

  • 苏轼为秀才题14字,秀才珍藏多年,苏辙将诗补全感动后世900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苏辙

    当年苏轼被贬琼州,朝中不少小人都觉得他活不了多久了,毕竟那是个偏远苦热之地,在他们眼中这就算是被贬到了“天涯海角”了。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听说苏轼给儿子苏过写了篇散文,在文中他提到琼州的生蚝,并称:“恐北方君子闻之,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这话的意思是叫儿子不要告诉其他人生蚝有多美味。不得不说,东坡就

  • 怼过两任皇帝、一任宰相的“杠精”苏辙,凭啥能够升任副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阿豆谈历史标签:苏辙

    说起苏门三父子,文学成就最大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苏”苏轼。而“小苏”苏辙,虽然在文学方面的名气不如其兄,但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官位却比苏轼高了不少。在性格方面,一般人认为苏轼性格豪放,有话不吐不快;而苏辙这个人,跟他哥哥相比,就比较内向、平和。但其实,在苏辙青少年的时候,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杠精。而且他

  • 科举史上这三次考试最坑人,苏轼、苏辙都考不过,前三甲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苏辙

    这个世界是很奇怪的,有些人生前名利双收,有些人明明也很有能力和才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依然没有青史留名,所以人生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事情。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上的高官、文人有一些确实是当朝状元,学富五车,但是也有很多状元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却没有留下姓名。因为从现在的社会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并不是

  • 拉大苏轼和苏辙差距的不是地位,也不是能力,而是以下三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甜姐得一天到晚标签:苏辙

    北宋时期,苏轼和苏辙是兄弟,同门求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功绩.宋仁宗赵祯曰:“今日为子孙得太平国丞相二人。”可见皇朝对兄弟们的评价很高,期望很高。时过境迁,当我们回头看苏轼和苏辙,我们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苏辙。不禁想起了电影里的一句话《教父》:“一秒看清本质的人,和半辈子看不清本质

  • 苏轼与苏辙感情有多深?中秋之夜,苏轼用《水调歌头》寄托思念

    历史人物编辑:笑话历史标签:苏辙

    #中秋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当时担任密州知州。距离上次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年头了!这里的明月其实指的就是兄弟相聚的日子,苏轼一边喝着酒,一边这么问,主要就是想问问,啥时候能再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其实早在1071年,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

  • 历史人物:宋朝第一暖男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苏辙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超级友爱的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在初中上学的时候,老师肯定提到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家族。这个家族父子三个人,全都是名流千古的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里边儿他们三个全都占了。就算过去了千年,直到现在依旧是文学界明星家族。是的,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家三宝:苏洵、苏轼、苏辙。父亲苏洵特别擅长散文,散

  • 苏轼的弟弟苏辙有多牛,为捞哥哥差点当皇帝,苏东坡:弟弟救我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苏辙

    苏轼的老弟苏辙号称“捞哥小能手”,苏轼被拼命流放,苏辙为了捞哥一路升职加薪,差点当上皇帝。苏辙的一生都在追赶哥哥,除了在学问上追,还要在脚步上追。他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救哥哥,苏轼的“大冤种”弟弟究竟有多牛?苏轼兄弟俩的性格如出一辙,而苏辙的人生比他哥哥还要牛,嘉佑年间,苏辙去参加殿试,就做了

  • 苏辙参加殿试时骂宋仁宗沉湎于酒色之中,结果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苏辙

    提起来苏轼,几乎人人都能背出几句他写的诗来,但要说起苏辙,大多数人或许只了解他是苏轼的弟弟,并且也是一个大才子,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学霸的“特权”——皇帝为其推迟考试时间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的苏辙,从小深受父亲苏洵和哥哥苏轼的影响,一直希望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抱负。嘉祐二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