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拉大苏轼和苏辙差距的不是地位,也不是能力,而是以下三件事

拉大苏轼和苏辙差距的不是地位,也不是能力,而是以下三件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甜姐得一天到晚 访问量:993 更新时间:2024/1/22 10:37:19

北宋时期,苏轼苏辙是兄弟,同门求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功绩.

宋仁宗赵祯曰:“今日为子孙得太平国丞相二人。”

可见皇朝对兄弟们的评价很高,期望很高。

时过境迁,当我们回头看苏轼和苏辙,我们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苏辙。

不禁想起了电影里的一句话《教父》:“一秒看清本质的人,和半辈子看不清本质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

我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人,经过日积月累的变化,已经形成了差距。根源应该是以下三件事。

01

你忍受的苦难的多少决定了你生命的成熟度。

在政治上,苏轼和苏辙的观点非常相似,都站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一边。都因此被贬出京。

不同的是,苏轼卷入五台诗事件引发了蝴蝶效应,导致他大半生都在漂泊。黄州、汝州、徽州、儋州变得更加偏僻贫穷。途中,他也失去了女友超云,还有一个孩子早夭。苏轼有过被重新激活的经历,但他来北京的时间不长,而且大多选择了移居国外。

苏辙被贬到河南、南京等地,然后被激活,再被贬,但他的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年老复任朝廷郎中,迁中学郎中。

我们常说,苦难是一大财富。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不懂得人生,也不可能有深刻的感悟。

有句名诗:“大风知草壮,秋菊傲霜,墙角梅多,凌寒独开”。它们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苦难越大,越能体现生命的成熟。

生活中的忍耐力是与磨难相对照的,那么忍耐力就会特别突出,显得更加成熟。

深秋没有寒露,就没有金黄的稻谷,稻谷也不会饱满。

作家张爱玲说:“长的是苦,短的是命”。

人生只有几十年,但苦难会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精神是可以超越生命本身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记住了很多老历史人物,知道了很多历史典故。说起苏家,我们更容易想到的是苏轼,然后是苏辙。这样的结局或多或少与苦难分不开。

经历过更多困难的人会变得更成熟,写出来的和说出来的也更贴近生活,更深入内心。

02

处于底层的心态好坏,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林语堂评价苏轼:“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不管你的生活处于什么状态,都要开心。人的灵魂不能迟钝。他在黄州开荒开农,以“东坡”寻得幸福。在杭州时,他认真地欣赏了西湖的美景。

即使在最南端的儋州,苏轼也没有悲观,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办学,说:“我是儋儿氏,在西蜀州。”

当地的学生通过他们的学习而为人所知。也出现了一百年来的第一件贡品。人们笑道:“朱牙从此人杰地灵。”

再看看苏辙,被降级后,他并不感到沮丧。他在汝州为官时,努力治国。以至于他走的那一天,“国人送行,绵延数十里,蹲伏哭泣”。

相对而言,苏辙显得更有礼貌,而苏轼则显得活泼一些。

郭德纲曾说:“我现在的心态越来越平和,看什么都能享受,所以很容易造出好的相声。”

诚然,良好的心态会产生良好的生活和良好的行为。有些文艺风格是有内涵的,源远流长的。

有时候在低谷里看到自己身边的荆棘,就哭着说:“老天爷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有人抬头,看到了月亮和星星,说道:“若不是山谷偏远,你也看不到这么晴朗的天空。”

人生的高度在于心态。底部是上升的地方,一无所有,并再次拥有。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开始:强者反复开始,普通人咬牙坚持,弱者退却。

03

为人处事格局的大小,决定人生的宽度。

苏轼和苏辙都喜欢交朋友,有很多共同的朋友。例如,秦关等人。

但从他们与王安石的交往中,却出现了一种不同的待人模式。

苏轼或许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在人际交往中他一向是友好的。以至于王安石退休后,专程前来探望,在王安石被排除在外的情况下,还能站出来发声。

苏辙可以给王安石出谋划策,但大部分都是没工作的。

至于文章的结构,甚至还有差距。《宋史》中有这样一句话:“论事准确,辞令严密,未必不逊于其兄。”可以看出,苏轼已经大大超过了苏辙。

例如。

两兄弟因为中秋不能聚在一起,就写了《水调歌头》。

苏轼说:“明月何时来?向青天请酒……”直到今天,这首诗我们还耳熟能详。

苏辙说:“告别还有多久,七中秋……”至于气势,则弱了一些。

人生的博大,是指一个人的干劲、文采、处事之道,能辐射多远,覆盖面有多大。

我们不能活几千万年,但可以增加影响力。俗话说,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除了职位、金钱和才能,你还可以用眼光、慈善事迹和思想深度来展示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一步看三步,就已经很聪明了。一步一步看一百年,就是在规划自己的人生。迈步看千年之人,多半都是大人物。就像刘伯温一样,能知道五百年。

04

苏轼出生时,父亲称他为“施”。

施的意思是,车把看似普通,但在车子颠簸时,能起到稳定作用,能静下心来,静待风浪平息。

苏辙出生时,被称为“哲”。意思很形象,就是车过去有记号,人的通行证上留名字。人们应该脚踏实地,努力寻求稳定,而不是速度。

也许从他们出生开始就存在差距。却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才慢慢浮现。

拿破仑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距,但是这个小差距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如果你现在落后了,赶上来。不要让自己一直落后。关键是要超越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

主动吃苦,最终成为冠军。

调整心态,幸福自然而然到来。

放大格局,包容一切。

坚持住,很久以后就是你梦想的彼岸。

作者:布衣粗粮。

跟随我的话,走进你的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标签: 苏辙

更多文章

  • 苏轼与苏辙感情有多深?中秋之夜,苏轼用《水调歌头》寄托思念

    历史人物编辑:笑话历史标签:苏辙

    #中秋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当时担任密州知州。距离上次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年头了!这里的明月其实指的就是兄弟相聚的日子,苏轼一边喝着酒,一边这么问,主要就是想问问,啥时候能再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其实早在1071年,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

  • 历史人物:宋朝第一暖男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苏辙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超级友爱的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在初中上学的时候,老师肯定提到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家族。这个家族父子三个人,全都是名流千古的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里边儿他们三个全都占了。就算过去了千年,直到现在依旧是文学界明星家族。是的,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家三宝:苏洵、苏轼、苏辙。父亲苏洵特别擅长散文,散

  • 苏轼的弟弟苏辙有多牛,为捞哥哥差点当皇帝,苏东坡:弟弟救我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苏辙

    苏轼的老弟苏辙号称“捞哥小能手”,苏轼被拼命流放,苏辙为了捞哥一路升职加薪,差点当上皇帝。苏辙的一生都在追赶哥哥,除了在学问上追,还要在脚步上追。他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救哥哥,苏轼的“大冤种”弟弟究竟有多牛?苏轼兄弟俩的性格如出一辙,而苏辙的人生比他哥哥还要牛,嘉佑年间,苏辙去参加殿试,就做了

  • 苏辙参加殿试时骂宋仁宗沉湎于酒色之中,结果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苏辙

    提起来苏轼,几乎人人都能背出几句他写的诗来,但要说起苏辙,大多数人或许只了解他是苏轼的弟弟,并且也是一个大才子,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学霸的“特权”——皇帝为其推迟考试时间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的苏辙,从小深受父亲苏洵和哥哥苏轼的影响,一直希望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抱负。嘉祐二年,1

  • 家庭教育启示:苏轼与苏辙名满天下,三人功不可没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苏辙

    1056年,一个略带风霜又踌躇满志的男人,带着两个意气风发的英俊少年,艰难地行径在狭窄的川陕古道中。他年纪不算太大,鬓边却是花白,两个少年紧随其后,一个低头默默,一个快意朗朗,每到一处美景古迹,他们必要吟诗高歌。宋朝是一个耕读文化崛起的年代,宋太祖以文人治天下,掀起了众多百姓读书入仕的热潮。如今,这

  • 苏辙:在苏东坡光环的掩映下,他走出了别人的眼光,书写人生精彩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苏辙

    苏辙:少年气难回,老者百事衰都说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是曾巩,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们在数这八人时,往往在曾巩处卡壳,其中最讨巧的当然是“三苏”,一下便背去了三位,绝无弄错的道理。但是我在想,如果没有苏东坡呢,这苏洵和苏辙是否可位大家之列,这就很难说了,至少可以认定,如果只举“四家”,

  • 时光刘川眉:苏辙铜像诞生记

    历史人物编辑:走走海角边标签:苏辙

    眉山苏辙公园中的苏辙塑像。张杰摄影文/刘川眉眉山苏辙公园的颍滨广场上,有一尊高达四五米的苏辙铸铜塑像。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尊苏辙的青铜塑像。正面望过去,身材颀长的苏辙,身着披风,手握书卷,眉头微皱凸显心事重重,正作大步向前状……他要到哪里去?是不是又一次向皇帝上书?紧攥的书卷中,是匡正朝政的大计还是民间

  • 史上最铁兄弟情,苏轼苏辙究竟谁更有才?

    历史人物编辑:历知久事标签:苏辙

    今天,小编要为大家来讲讲“苏辙”。那讲苏辙,即使小编很想避开讲苏轼,但是后来发现不可能。因为讲苏辙,他身上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品质都跟苏轼有关。甚至有些品性都是苏轼给衬托出来的。有人说苏辙其实挺憋屈的,有这么一个流量老哥苏轼,太光芒万丈了。以至于自己的才华被遮挡并淹没了。那要是他们兄弟俩不在一个时代,

  • 唐宋八大家中苏辙真的不如苏轼?实际苏辙文若汪洋,丝毫不弱他哥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苏辙

    苏辙在北宋文学界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他和兄长苏轼、父亲苏洵被并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里的三个位置。只是因为苏轼的名头太大,两人又在同一个时代,所以对宋代文学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苏轼身上,而在苏辙的研究上则稍微有所欠缺。十九岁登进士及第苏辙19岁的时候,就和其兄长苏轼同登进士及第,之后又同举制

  • 儿子双双中举,老父亲苏洵写了一首诗自嘲,仅20个字,却字字扎心

    历史人物编辑:张红燕标签:苏洵

    古人云,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这“金榜题名时”便是人生最意气风发的时刻,有些人甚至为此奋斗一生,不知疲倦。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一则消息传遍整个京师,那便是苏家二子双双进士及第,一个拿了第2,一个拿了第5,并且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