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晚星文史斋 访问量:944 更新时间:2023/12/20 11:26:28

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谁?这大概能算是学生党人人皆知的文学常识了,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文学巨匠。

这八位文学家们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挥洒自如,不过后世的高中生们在拜读他们的大作时,却往往只能大呼“苦也”二字。

毕竟他们的文章往往意味着背诵全文以及各种诸如文言文翻译、分析文章中心主题等一系列考点,总是能让人有一种被文言文和古诗词支配的恐惧。

不知道那个年代被科举考试、四书五经荼毒过的他们,是否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作品竟也成为让人叫苦不迭的考点。

而在唐宋八大家里,苏家一家就占了三个席位,老爹苏洵、一对儿兄弟苏轼和苏辙,换句话说,宋代的文学界苏家不说承包了“半壁江山”,那也能傲视群雄。

这般的父子相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算比较稀罕的现象了,譬如南唐的李璟李煜父子,与“三苏”同处一朝的晏殊、晏几道父子,而上一对儿可以与“三苏”相媲美的父子组合应该要数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抛开文学造诣不谈,起码数量对的上,三对三嘛。

不过一家之中出现太多文学方面的泰山北斗也未必全都是好事,有句话说得好“文章憎命达”。

历史曾多次证明,有时候文学上的巨人往往是政治上的矮子,越会写文章的人往往在政途上不尽如人意。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譬如唐代的张九龄、宋代的晏殊,那就是文坛、官场双得意。

不过这句话放在苏家还是挺应景的,尤其是放在苏轼的身上。

苏轼的官场“失意”

对于一般人而言,在文学界“三苏”之中最负盛名的无疑是苏轼,不仅在“三苏”之中,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苏轼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大宋的文采风流半在东坡一身,若是没了苏轼,那宋词还是与唐诗并称的宋词吗?

当然苏洵也还不错,毕竟高中生应该都学过他的《六国论》,而苏辙相对来讲就比较陌生了。

不过要是放在政坛上,苏家父子的情况却要颠倒过来,混的最好的恰恰是苏家小弟苏辙,他们的父亲苏洵次之,苏轼混的最惨。

不过真要论曾经获得的官职高低,苏轼是要高于其父的,但无奈他这一辈子实在太跌宕起伏了,大部分官途都是在贬斥之中度过,不如其父安稳。

苏轼的坎坷遭遇与他坦率耿直的性格以及当时复杂动荡的政治环境分不开关系。

从个人性格方面来讲,苏轼无疑是一个极其刚直率真的人,具体表现为他藏不住话,也不会委曲求全,凡事直言不讳。

他自己也曾评价自己“直言当时之故,无所委曲”,朱牟在《曲洧旧闻》里也认为苏轼是一个心里有话不吐不快的人,碰着事儿,你不让他说不行,你不让他说完更不行。

这样的性格要是放在政局平稳、皇帝仁慈的时代或许还有转圜的余地,可他偏偏处于北宋政治最动荡的时期,新党和旧党围绕变法正斗的如火如荼,争论不休。

宋朝的体制弊病具体表现为“三冗”,即冗兵、冗官、冗费,简而言之就是吃闲饭的人太多,干实事的人太少,上班摸鱼拿钱个顶个的积极,做事效率成果一个比一个惨不忍睹,宋朝政府花的钱不少,但就是出不来成果,所以大宋朝光荣地戴上“积贫,积弱”的帽子。

宋朝的士大夫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早已看出大宋已经渐渐病入膏肓,所以也试图变革旧的体制,具体的行动就是变法,因为主导这场变法的人是王安石,所以史称“王安石变法”。

于是围绕着变法与否以及如何变法,大宋士大夫分为新旧两派,从宋神宗时期开始火热开撕,越撕越激烈,撕到后来新旧两派的争斗掺杂太多的利益因素,逐渐演变为北宋中后期连绵不绝的党争,造成了北宋士大夫集团的大分裂以及北宋国力的严重内耗。

而苏轼作为一个主意极正又管不住嘴的士大夫,充分发挥了其嘴炮的强大战斗力,

他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当中属于旧党,并不支持新党的变法活动,简而言之他是站在王安石等人的对立面。

他藏不住话,碰见什么自己觉得错的事就直言不讳,在变法党众人看来,他就是变法路上最顽固的绊脚石,所以自然不遗余力地打压他,其中最为凶险的一次,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在这次“乌台诗案”之中,李定、何正臣、舒亶以及其他的部分新党人物大兴文字狱,以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为材,捕风捉影、肆意歪曲、罗织罪名,指责苏轼诽谤朝廷和新法,将苏轼下狱治罪,一时之间苏轼几乎生命堪忧。

其后虽然在苏辙、吴充、王安石、曹太皇太后等人的挽救下,苏轼得以保全性命,但却也贬斥获罪,此后时间,苏轼虽然也曾在高太后当政时期得以短暂起复,但旋起旋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官场失意状态。

苏辙的艰难捞人之旅

苏轼管不住自己的嘴,总是祸从口出、多灾多难,而苏轼、苏辙两兄弟关系又好,就连《宋史》都称赞两人的兄弟情“友爱弥笃”、“近古罕见”,

苏辙自然不能对哥哥的苦难袖手旁观,于是只能开“苦哈哈”的“捞兄”之旅。

在乌台诗案中,当时的苏辙还只是人微言轻的“签书南京判官”,在朝堂大人物的眼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地方小官,为了保下兄长苏轼的性命,苏辙不惜放弃自己的前程,上书请求皇帝允许自己用自身官职为兄长赎罪。

乌台诗案导致苏轼再次被贬,而苏辙也受牵连被贬谪为地方监当官,不过相较于苏轼的坦率耿直,苏辙要更加内敛一些,张方平就曾评价苏辙“谨重”,认为苏辙比苏轼更加适合官场,所以苏辙在此后的时间里,得以扶摇直上。

在宋神宗死后,高太后当政期间,旧党得到重用,而作为旧党中坚力量的苏辙也被召还汴京,得到朝廷重用,直至升为“门下侍郎”,在当时这是名副其实的副宰相,此时的苏辙也能被人称呼一声“苏相公”。

而反观苏轼,虽然因为同是旧党的缘故,得以短暂回京任职,但他直言不讳的性格可不只是只针对新党,很快苏轼在朝堂之中再度“水土不服”,屡遭排挤,只能谋求外任。

公元1091年,苏轼遭排挤出京,苏辙此时的官职远高于其兄,但为了保下兄长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在京城中的一切,连上四道札子请求跟自己兄长一样外放,虽然当时统治者没有允许,但这份兄弟情真的很令人感动,不过话又说回来,感动归感动,但给苏轼做弟弟也真的让人觉得好难啊。

结语

都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如果这个知己又是自己的兄弟,那当真是珍贵至极的缘分。苏轼和苏辙既是彼此的知己,又是肝胆相照的兄弟,虽然彼此人生路上都坎坷不断,但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兄弟相互扶持、相互陪伴,这样的感情怎能令人不羡慕。

参考文献:

《宋史》等

标签: 苏辙

更多文章

  • 苏轼为秀才题14字,秀才珍藏多年,苏辙将诗补全感动后世900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苏辙

    当年苏轼被贬琼州,朝中不少小人都觉得他活不了多久了,毕竟那是个偏远苦热之地,在他们眼中这就算是被贬到了“天涯海角”了。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听说苏轼给儿子苏过写了篇散文,在文中他提到琼州的生蚝,并称:“恐北方君子闻之,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这话的意思是叫儿子不要告诉其他人生蚝有多美味。不得不说,东坡就

  • 怼过两任皇帝、一任宰相的“杠精”苏辙,凭啥能够升任副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阿豆谈历史标签:苏辙

    说起苏门三父子,文学成就最大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苏”苏轼。而“小苏”苏辙,虽然在文学方面的名气不如其兄,但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官位却比苏轼高了不少。在性格方面,一般人认为苏轼性格豪放,有话不吐不快;而苏辙这个人,跟他哥哥相比,就比较内向、平和。但其实,在苏辙青少年的时候,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杠精。而且他

  • 科举史上这三次考试最坑人,苏轼、苏辙都考不过,前三甲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苏辙

    这个世界是很奇怪的,有些人生前名利双收,有些人明明也很有能力和才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依然没有青史留名,所以人生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事情。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上的高官、文人有一些确实是当朝状元,学富五车,但是也有很多状元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却没有留下姓名。因为从现在的社会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并不是

  • 拉大苏轼和苏辙差距的不是地位,也不是能力,而是以下三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甜姐得一天到晚标签:苏辙

    北宋时期,苏轼和苏辙是兄弟,同门求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功绩.宋仁宗赵祯曰:“今日为子孙得太平国丞相二人。”可见皇朝对兄弟们的评价很高,期望很高。时过境迁,当我们回头看苏轼和苏辙,我们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苏辙。不禁想起了电影里的一句话《教父》:“一秒看清本质的人,和半辈子看不清本质

  • 苏轼与苏辙感情有多深?中秋之夜,苏轼用《水调歌头》寄托思念

    历史人物编辑:笑话历史标签:苏辙

    #中秋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当时担任密州知州。距离上次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年头了!这里的明月其实指的就是兄弟相聚的日子,苏轼一边喝着酒,一边这么问,主要就是想问问,啥时候能再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其实早在1071年,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

  • 历史人物:宋朝第一暖男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苏辙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超级友爱的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在初中上学的时候,老师肯定提到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家族。这个家族父子三个人,全都是名流千古的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里边儿他们三个全都占了。就算过去了千年,直到现在依旧是文学界明星家族。是的,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家三宝:苏洵、苏轼、苏辙。父亲苏洵特别擅长散文,散

  • 苏轼的弟弟苏辙有多牛,为捞哥哥差点当皇帝,苏东坡:弟弟救我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苏辙

    苏轼的老弟苏辙号称“捞哥小能手”,苏轼被拼命流放,苏辙为了捞哥一路升职加薪,差点当上皇帝。苏辙的一生都在追赶哥哥,除了在学问上追,还要在脚步上追。他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救哥哥,苏轼的“大冤种”弟弟究竟有多牛?苏轼兄弟俩的性格如出一辙,而苏辙的人生比他哥哥还要牛,嘉佑年间,苏辙去参加殿试,就做了

  • 苏辙参加殿试时骂宋仁宗沉湎于酒色之中,结果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苏辙

    提起来苏轼,几乎人人都能背出几句他写的诗来,但要说起苏辙,大多数人或许只了解他是苏轼的弟弟,并且也是一个大才子,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学霸的“特权”——皇帝为其推迟考试时间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的苏辙,从小深受父亲苏洵和哥哥苏轼的影响,一直希望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抱负。嘉祐二年,1

  • 家庭教育启示:苏轼与苏辙名满天下,三人功不可没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苏辙

    1056年,一个略带风霜又踌躇满志的男人,带着两个意气风发的英俊少年,艰难地行径在狭窄的川陕古道中。他年纪不算太大,鬓边却是花白,两个少年紧随其后,一个低头默默,一个快意朗朗,每到一处美景古迹,他们必要吟诗高歌。宋朝是一个耕读文化崛起的年代,宋太祖以文人治天下,掀起了众多百姓读书入仕的热潮。如今,这

  • 苏辙:在苏东坡光环的掩映下,他走出了别人的眼光,书写人生精彩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苏辙

    苏辙:少年气难回,老者百事衰都说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是曾巩,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们在数这八人时,往往在曾巩处卡壳,其中最讨巧的当然是“三苏”,一下便背去了三位,绝无弄错的道理。但是我在想,如果没有苏东坡呢,这苏洵和苏辙是否可位大家之列,这就很难说了,至少可以认定,如果只举“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