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轼与苏辙感情有多深?中秋之夜,苏轼用《水调歌头》寄托思念

苏轼与苏辙感情有多深?中秋之夜,苏轼用《水调歌头》寄托思念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话历史 访问量:464 更新时间:2024/1/22 16:28:00

#中秋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当时担任密州知州。距离上次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年头了!

这里的明月其实指的就是兄弟相聚的日子,苏轼一边喝着酒,一边这么问,主要就是想问问,啥时候能再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

其实早在1071年,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调时,就想着能够调到一个距离苏辙近一点的地方做官。

当时苏辙得罪了王安石,在1069年被贬谪到了河南府做留守推官。第二年又跑到陈州张方平那儿做了陈州教授。

所以苏轼希望能到陈州附近做官,可惜朝廷没有满足他的这一愿望。这期间,苏轼先后去了杭州和密州,距离弟弟是越来越遥远。心里想念啊!不知不觉又到一年中秋,回想起当年和弟弟一起在家过中秋的日子,可谓是愁绪满怀!

一、乌台诗案,体现了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感情。

苏轼这个人其实是个十分豁达的人,而且思想也比较活跃。对于王安石变法,苏轼最初并不是特别反感,当然也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认为王安石过激了。

但是苏辙对王安石变法的条款十分不满,甚至多次上书抨击王安石变法。这可把王安石给气坏了,直接在1069年把苏辙给撵出汴京了。自此苏轼、苏辙兄弟俩天各一方。

从此苏轼对王安石变法也充满了反感,但是没办法啊,王安石有宋神宗撑腰。就算苏轼再有才华,也搞不过一个皇帝加一个宰相吧?

于是苏轼一气之下,也选择外调做官。其实以苏轼的政治才能,只能做个地方官。你让他长期在朝廷里面干,他还真的憋得慌。

此后苏轼就长期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做官,长期没机会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所以他在担任密州知州的时候,才会在中秋节有感而发,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谁也没想到仅仅3年以后,在1079年,苏轼便惹上了一桩要杀头的官司,那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当时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他简单写了一封给皇帝。

可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朝中御史们开始攻讦苏轼的谢表里有讥讽新政的意思。其实当时新政遇到很大麻烦,所以正处于敏感期,宋神宗脑袋别提多大了。苏轼这事儿一出现,立刻成为了宋神宗发泄的对象。

投机分子们看准时机,跑苏轼写过的诗词里寻找各种忤逆的词语,各种弹劾苏轼。好了,变法派非要弄死苏轼,你说这事儿咋整?

这个时候兄弟情就体现出来了,苏辙希望用自己的官职作为代价,免除苏轼的罪责。结果宋神宗大怒,把苏辙贬谪到了筠州做盐酒税去了,而且规定5年内不准提拔。

好在有苏辙这样的好兄弟,以及一大帮朋友们求情,苏轼才免遭厄运。他被关押了103天,此后被任命为黄州团练副使,从此就老实多了。

又过了3年,到了1082年,苏辙特地沿着赣水前往黄州,与自己的哥哥见了一面。距离上次分别,已经过了13年之久。

二、苏辙的崛起,你想象不到他原来是个硬汉。

你想象不到,这件事对苏辙的打击有多大,从此以后他的身体就不是太好了。元丰八年,也就是1085年,宋神宗去世了,新上台的宋哲宗年纪小,一切都是老太后高滔滔说了算。

高滔滔是个守旧派,打算用守旧分子,所以司马光顺利成为了宰相。此外被新党打压的苏轼、苏辙兄弟俩,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兄弟俩重逢以后,苏辙发现苏轼倒是老实多了,但是苏辙自己内心的那团火并没有熄灭,他要复仇,要向那些昔日欺负他们兄弟俩的人开炮!

于是苏辙开始写奏折弹劾变法派成员,宰相蔡确韩缜,枢密使章惇等人全都被苏辙给弹劾贬谪到了外地。当初支持王安石、后来又出卖王安石的吕惠卿,被苏辙连上三道奏章一撸到底。

过去总是弟弟劝哥哥收敛一点,现在反倒是做哥哥的苏轼,希望自己的弟弟苏辙能低调一点,少惹点事。

这可不是苏轼过去的风格,不过经历过生死的苏轼,这回总算是长大了。苏辙倒是体现出了他愤青的本质,开启了怼天怼地怼空气的生涯。

他不光要怼变法派,就连守旧派的领袖司马光,也多次被苏辙顶撞。对于司马光打算彻底废除新法的做法,苏辙表示强烈反对。为啥?因为新法里有可取之处,而且实行了二十来年了,咋能说废除就废除呢?

这事儿倒也得到了苏轼的支持,原来苏轼也不是个一味守旧的人,他也觉得新法当中,有一部分是可以保留的。

这么做不就得罪司马光了?好在司马光当年就去世了,这哥俩才躲过一劫,而且继续升官。苏轼做到过翰林学士、知制诰,而苏辙更夸张,一路高升,直接做到了副宰相。有这么一个硬汉弟弟罩着,苏轼的日子的确好过多了。

三、再次分离,已经是永别了。

元祐四年,不太喜欢在朝中做官的苏轼,再次申请外出做官,这回他又去了杭州,还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元祐六年,苏轼又调任颍州知州。

期间苏辙也向朝廷申请,希望和哥哥一起出去做官,可惜没有得到批准。毕竟苏辙那种耿直的性格和出色的能力,对高太后来说,更有用处。

自此兄弟俩再次分离,1093年,过了8年好日子的苏轼、苏辙兄弟俩,又要遇到新麻烦了。

因为高滔滔老太后去世了,亲政的宋哲宗,和他老爹宋神宗一样,也是个热衷于变法的皇帝。这下完犊子了,苏辙上书阻止,却被那帮投机分子各种弹劾,最终被贬谪到汝州做知州。

此后他们哥俩就踏上了被贬谪的道路。

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1097年,苏轼被贬儋州,彻底去了天涯海角。

1097年,苏辙被贬谪为化州别驾,安置在雷州。谁也想不到,在苏轼被贬谪到儋州的路上,苏辙还能再次与自己的哥哥相遇。

这一年,苏轼61岁,苏辙59岁。分别以后,他们还能再次相见吗?其实兄弟俩心里也没底,只能把无限思念,都寄托在中秋的月亮之上了。

111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苏轼、苏辙两兄弟开始得到平反,逐渐往回调。可惜第二年苏轼就在江苏常州去世了,还没来得及复职,享年65岁。

弟弟苏辙哭成了个泪人,这可真的伤心坏了。本以为可以再见到哥哥一面,谁知道,上次送哥哥去儋州,居然已经成了永别!

总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苏辙送走了哥哥,也送走了这人世间最后的牵挂。整个元祐时期的名臣队伍中,活下来的已经不多了,苏辙就是其中一个。

因此新上台的蔡京开始各种打压苏辙,而六十多岁的苏辙,也开始认怂了。他不愿意再争斗,也不愿意随便乱说话了。人到了一定岁数,就开始喜欢闭嘴了。

当时他一天到晚就想着读书写书,顺便再打坐参禅,什么时局他都不愿意谈。自从哥哥走后,苏辙就心灰意冷了,他选择做一个闭嘴的人。

一直到74岁时,苏辙才撒手人寰,在这世上孤孤单单呆了11年时间。谁也想不到生前多年未见,死后的苏辙却被后人安葬在了苏轼墓的旁边,兄弟俩终于再次相逢,真可谓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参考资料:《宋史》

标签: 苏辙

更多文章

  • 历史人物:宋朝第一暖男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苏辙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超级友爱的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在初中上学的时候,老师肯定提到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家族。这个家族父子三个人,全都是名流千古的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里边儿他们三个全都占了。就算过去了千年,直到现在依旧是文学界明星家族。是的,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家三宝:苏洵、苏轼、苏辙。父亲苏洵特别擅长散文,散

  • 苏轼的弟弟苏辙有多牛,为捞哥哥差点当皇帝,苏东坡:弟弟救我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苏辙

    苏轼的老弟苏辙号称“捞哥小能手”,苏轼被拼命流放,苏辙为了捞哥一路升职加薪,差点当上皇帝。苏辙的一生都在追赶哥哥,除了在学问上追,还要在脚步上追。他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救哥哥,苏轼的“大冤种”弟弟究竟有多牛?苏轼兄弟俩的性格如出一辙,而苏辙的人生比他哥哥还要牛,嘉佑年间,苏辙去参加殿试,就做了

  • 苏辙参加殿试时骂宋仁宗沉湎于酒色之中,结果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苏辙

    提起来苏轼,几乎人人都能背出几句他写的诗来,但要说起苏辙,大多数人或许只了解他是苏轼的弟弟,并且也是一个大才子,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学霸的“特权”——皇帝为其推迟考试时间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的苏辙,从小深受父亲苏洵和哥哥苏轼的影响,一直希望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抱负。嘉祐二年,1

  • 家庭教育启示:苏轼与苏辙名满天下,三人功不可没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苏辙

    1056年,一个略带风霜又踌躇满志的男人,带着两个意气风发的英俊少年,艰难地行径在狭窄的川陕古道中。他年纪不算太大,鬓边却是花白,两个少年紧随其后,一个低头默默,一个快意朗朗,每到一处美景古迹,他们必要吟诗高歌。宋朝是一个耕读文化崛起的年代,宋太祖以文人治天下,掀起了众多百姓读书入仕的热潮。如今,这

  • 苏辙:在苏东坡光环的掩映下,他走出了别人的眼光,书写人生精彩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苏辙

    苏辙:少年气难回,老者百事衰都说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是曾巩,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们在数这八人时,往往在曾巩处卡壳,其中最讨巧的当然是“三苏”,一下便背去了三位,绝无弄错的道理。但是我在想,如果没有苏东坡呢,这苏洵和苏辙是否可位大家之列,这就很难说了,至少可以认定,如果只举“四家”,

  • 时光刘川眉:苏辙铜像诞生记

    历史人物编辑:走走海角边标签:苏辙

    眉山苏辙公园中的苏辙塑像。张杰摄影文/刘川眉眉山苏辙公园的颍滨广场上,有一尊高达四五米的苏辙铸铜塑像。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尊苏辙的青铜塑像。正面望过去,身材颀长的苏辙,身着披风,手握书卷,眉头微皱凸显心事重重,正作大步向前状……他要到哪里去?是不是又一次向皇帝上书?紧攥的书卷中,是匡正朝政的大计还是民间

  • 史上最铁兄弟情,苏轼苏辙究竟谁更有才?

    历史人物编辑:历知久事标签:苏辙

    今天,小编要为大家来讲讲“苏辙”。那讲苏辙,即使小编很想避开讲苏轼,但是后来发现不可能。因为讲苏辙,他身上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品质都跟苏轼有关。甚至有些品性都是苏轼给衬托出来的。有人说苏辙其实挺憋屈的,有这么一个流量老哥苏轼,太光芒万丈了。以至于自己的才华被遮挡并淹没了。那要是他们兄弟俩不在一个时代,

  • 唐宋八大家中苏辙真的不如苏轼?实际苏辙文若汪洋,丝毫不弱他哥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苏辙

    苏辙在北宋文学界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他和兄长苏轼、父亲苏洵被并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里的三个位置。只是因为苏轼的名头太大,两人又在同一个时代,所以对宋代文学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苏轼身上,而在苏辙的研究上则稍微有所欠缺。十九岁登进士及第苏辙19岁的时候,就和其兄长苏轼同登进士及第,之后又同举制

  • 儿子双双中举,老父亲苏洵写了一首诗自嘲,仅20个字,却字字扎心

    历史人物编辑:张红燕标签:苏洵

    古人云,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这“金榜题名时”便是人生最意气风发的时刻,有些人甚至为此奋斗一生,不知疲倦。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一则消息传遍整个京师,那便是苏家二子双双进士及第,一个拿了第2,一个拿了第5,并且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不过

  • 四川这处道观,曾是蜀地三大观之一,苏洵在此求子,现却少有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东郊渔农标签:苏洵

    东汉顺帝时期年间,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五斗米教”,也就是后世演变而成的“天师道”,这是本土道教在一个重大发展,不仅将道家"的"道"生命化,更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张道陵由此也被后人尊称为“张天师”,其后经历近2000年的时间,四川蜀地也成为了道教特别发达的地区,青羊宫、峨眉山、青城山这些地方暂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