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怼过两任皇帝、一任宰相的“杠精”苏辙,凭啥能够升任副宰相?

怼过两任皇帝、一任宰相的“杠精”苏辙,凭啥能够升任副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阿豆谈历史 访问量:1233 更新时间:2024/1/22 10:09:38

说起苏门三父子,文学成就最大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苏”苏轼。而“小苏”苏辙,虽然在文学方面的名气不如其兄,但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官位却比苏轼高了不少。

在性格方面,一般人认为苏轼性格豪放,有话不吐不快;而苏辙这个人,跟他哥哥相比,就比较内向、平和。

但其实,在苏辙青少年的时候,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杠精。

而且他抬杠的对象要么是皇帝,要么是当朝宰相和位高权重的执政者。

这样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备受打压,纵使如此他始终没有改变。

但他的人生从46岁开始转折,只用了七年时间,他就从一个县令,被提拔为副宰相。

要搞清楚他能迅速提拔的原因,还要从他三次著名的“抬杠”说起。

第一次“抬杠”:怒怼皇帝宋仁宗。

那年苏辙22岁,正参加题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殿试。当时皇帝宋仁宗,已经五十二岁,执政三十余年。苏辙认为他懈于政事,于是在试卷中指出了他执政时候的四大缺点。

“往者宝元、庆历之间,西夏作难……天下皆谓陛下忧惧小心如周文王……今陛下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苏辙试题

第一点,皇帝懈政。您刚登基的时候,西夏作难,您为了国家昼不能坐、夜不能寐,天下人都说您如周文王一般小心谨慎。然而,当西夏退兵之后,您就弃置了忧惧之心。平常的时候懈政,不愿意深谋远虑;而有事情的时候,则太过于惊恐。“臣以为忧乐之节易矣”;第二点,喜欢女色。这几年,宫中的姬妾都快千人了,皇帝您声色犬马,不顾政事;第三点,乱花钱。皇帝你太爱花钱,现在国内民生疾苦,而你赏赐起达官贵人毫无节制、予取予求,从来不问原因;第四点,朝中无人。因为你的懈怠和执政能力的欠缺,导致现在朝中大臣连愿意给你谏言的人都没有了。

整篇文章读下来,就不仅仅像是提建议了,而是把宋仁宗抨击的一钱不值。要知道,宋仁宗可是为数不多的被评价为“仁君”的皇帝。

就连写完了这篇文章后,苏辙自己也自嘲说,自己这次肯定考不上。

朝中大臣也分为两派,司马光说应该作为第三等录取(在宋朝,科举分为四等,一二等是虚设,实际上最高的是三等);而一个叫范镇的考官说:“这都把皇帝比喻成昏君了,应该直接打发回家。”

这个难题交到仁宗手里的时候,仁宗说:

“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宋史·苏辙传》

我命名题目为“直言”,现在要是因为别人“直言”让人家落榜,天下人会怎么说我?

后来,经过几个宰相的商量,苏辙被第四等录取。

第二次“抬杠”:怼皇帝宋神宗。

在苏辙科举被录取后,并没有立马入朝为官,他主动要求在京城侍奉父亲。

四年以后,他出任大名府(当时也被称为“北京”)推官。没当多久,父亲苏洵就去世了,于是他和哥哥苏轼回家守孝三年。

等丁忧完,苏辙回到京城刚好赶上王安石变法。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宋神宗上书。

皇帝看文章写的不错,就召见于延和殿。

苏辙就开始说:“您这样改革变法根本不可能成功。你得先去赚钱。”

神宗就奇怪了,你这不是抬杠吗?王安石王相公主持的变法,里面的青苗法不就是用来赚钱的吗?你干嘛说同样的事情是错的?

接着苏辙辩解道,不是说青苗法不行,而是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一下子搞多条政策,却没有弄清楚先后顺序,这是十分糊涂的。应当把正确紧急的事情(赚钱)放到前头,后面的改革才能成功。要是把别的事情放到前头,你刚刚开始没多久,变法就被财政问题拖垮了。

王安石一听,想:“这个杠抬得好,正合我意。”

正好当时为了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就把苏辙拉了进来,担任高级参谋。

第三次“抬杠”:痛斥新政。

当时王安石想,好不容易有一个跟我不谋而合的人,那我的“青苗法”一定可以顺利施行了!

可是苏辙并未如其所愿,苏辙说:“青苗法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但肯定有吏员趁机贪污营私,而钱到百姓手里,即便是良民也会乱花。这样下来,就有悖于变法的初衷了。”

王安石听了也不知道如何反驳,按下不表:“你说的有道理,我再考虑考虑。”

在青苗法还未正式颁布之前,后来有一个官员,在陕西私自施行“青苗法”,正合王安石心意。于是在秋天的时候,王安石派人去收取没收到的钱财。朝廷内外的人都觉得有所不妥,但也都不敢说。

但苏辙站出来说,“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后来发现很多大不可行,被天下人所耻笑。现在你们的行为和此事,有何不同。”

最后他又写了一篇文章叫《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全面地否认了新法。而且还对王安石说,您赶紧把我调走吧,我也不在您这混了,在地方上我干得都比现在好。

这下可把王安石气疯了:你一个“变法”的高级参谋,居然站出来全面否定变法?这不是打我脸吗?

于是,未来的十几年间,苏辙被一贬再贬。最后,在1084年,被贬到安徽绩溪县当县令,这等于是贬无可贬了。

那是什么原因,可以让苏辙又用短短几年时间,从县令又升任副宰相呢?

其实,无外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新党失势,反对变法的旧党上任。

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太后在神宗在世的时候,就极力地反对变法。

于是任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吕公著等人为宰相。苏辙即被召回中央。紧接着很快担任右司谏,也就是朝中的谏官。

第二个原因,虽然直言不讳容易得罪人,但有苏辙有真知灼见和卓越的执政能力。

像上面跟皇帝、宰相的话,虽然难听,但所言非虚,几乎都命中问题要害。

苏辙仅仅在谏官位置待了九个月,上疏的奏章就达到了七十四次。

在此期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化解了和西夏的冲突后,苏辙升任中书舍人。

又过了一年,他升任户部侍郎,也就是财政部副部长。当时国家很多部门花钱,不经户部审批即可使用;而户部也不用承担,给钱的责任。

苏辙一上任就看出了这个问题:

“他司以办事为效,则不恤财之有无;户部以给财为功,则不问事之当否。彼此各营一职,其势不复相知,虽使户部得材智之臣,……今不早救,后患必甚。”——《宋史·苏辙传》

意思是说,每个部门,办事情,只考虑自己的效率,而不体恤国家还剩下多少钱;而户部也以能够发给各部门钱财为绩效,也不会问这个钱花得合不合适。

长此以往,国库必然空虚。纵然户部得到个理财高手,也没办法控制这个局面。

“都水、军器、将作三监,皆兼隶户部。”——《宋史·苏辙传》

怎么办?建议其他花大钱的部门的财务、立项等事宜,全部归户部。其他部门的考核只负责项目进度。这样中央花钱,就可以最大化了。这简直就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雏形啊。

之后苏辙不断地升迁,等于把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轮了一遍。最后被提拔为门下侍郎。也就是实至名归的副宰相。

一朝天子一朝臣

虽然苏辙很干练,但是在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去世之后,北宋的新旧党政进入了白热化。苏辙再次遭到一连串的贬谪。

1093年,高太后去世。次年,宋哲宗亲政,改元绍圣。意思是继承神宗的意志。

于是,哲宗重新用新党、打压旧党。苏辙也首当其冲。

数年以后,大文豪苏轼在常州病逝,以未再见苏辙抱憾而终。当时的苏辙在远隔千里的颍川,得知后,在悲痛中为其撰祭文。

三年以后,苏辙定居颍川,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

1112年冬,苏辙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南宋期间,因其子苏迟显贵,苏辙获赠太师,封魏国公,追谥为“文定”。

标签: 苏辙

更多文章

  • 科举史上这三次考试最坑人,苏轼、苏辙都考不过,前三甲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苏辙

    这个世界是很奇怪的,有些人生前名利双收,有些人明明也很有能力和才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依然没有青史留名,所以人生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事情。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上的高官、文人有一些确实是当朝状元,学富五车,但是也有很多状元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却没有留下姓名。因为从现在的社会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并不是

  • 拉大苏轼和苏辙差距的不是地位,也不是能力,而是以下三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甜姐得一天到晚标签:苏辙

    北宋时期,苏轼和苏辙是兄弟,同门求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功绩.宋仁宗赵祯曰:“今日为子孙得太平国丞相二人。”可见皇朝对兄弟们的评价很高,期望很高。时过境迁,当我们回头看苏轼和苏辙,我们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苏辙。不禁想起了电影里的一句话《教父》:“一秒看清本质的人,和半辈子看不清本质

  • 苏轼与苏辙感情有多深?中秋之夜,苏轼用《水调歌头》寄托思念

    历史人物编辑:笑话历史标签:苏辙

    #中秋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当时担任密州知州。距离上次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年头了!这里的明月其实指的就是兄弟相聚的日子,苏轼一边喝着酒,一边这么问,主要就是想问问,啥时候能再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其实早在1071年,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

  • 历史人物:宋朝第一暖男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苏辙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超级友爱的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在初中上学的时候,老师肯定提到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家族。这个家族父子三个人,全都是名流千古的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里边儿他们三个全都占了。就算过去了千年,直到现在依旧是文学界明星家族。是的,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家三宝:苏洵、苏轼、苏辙。父亲苏洵特别擅长散文,散

  • 苏轼的弟弟苏辙有多牛,为捞哥哥差点当皇帝,苏东坡:弟弟救我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苏辙

    苏轼的老弟苏辙号称“捞哥小能手”,苏轼被拼命流放,苏辙为了捞哥一路升职加薪,差点当上皇帝。苏辙的一生都在追赶哥哥,除了在学问上追,还要在脚步上追。他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救哥哥,苏轼的“大冤种”弟弟究竟有多牛?苏轼兄弟俩的性格如出一辙,而苏辙的人生比他哥哥还要牛,嘉佑年间,苏辙去参加殿试,就做了

  • 苏辙参加殿试时骂宋仁宗沉湎于酒色之中,结果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苏辙

    提起来苏轼,几乎人人都能背出几句他写的诗来,但要说起苏辙,大多数人或许只了解他是苏轼的弟弟,并且也是一个大才子,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学霸的“特权”——皇帝为其推迟考试时间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的苏辙,从小深受父亲苏洵和哥哥苏轼的影响,一直希望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抱负。嘉祐二年,1

  • 家庭教育启示:苏轼与苏辙名满天下,三人功不可没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苏辙

    1056年,一个略带风霜又踌躇满志的男人,带着两个意气风发的英俊少年,艰难地行径在狭窄的川陕古道中。他年纪不算太大,鬓边却是花白,两个少年紧随其后,一个低头默默,一个快意朗朗,每到一处美景古迹,他们必要吟诗高歌。宋朝是一个耕读文化崛起的年代,宋太祖以文人治天下,掀起了众多百姓读书入仕的热潮。如今,这

  • 苏辙:在苏东坡光环的掩映下,他走出了别人的眼光,书写人生精彩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苏辙

    苏辙:少年气难回,老者百事衰都说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是曾巩,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们在数这八人时,往往在曾巩处卡壳,其中最讨巧的当然是“三苏”,一下便背去了三位,绝无弄错的道理。但是我在想,如果没有苏东坡呢,这苏洵和苏辙是否可位大家之列,这就很难说了,至少可以认定,如果只举“四家”,

  • 时光刘川眉:苏辙铜像诞生记

    历史人物编辑:走走海角边标签:苏辙

    眉山苏辙公园中的苏辙塑像。张杰摄影文/刘川眉眉山苏辙公园的颍滨广场上,有一尊高达四五米的苏辙铸铜塑像。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尊苏辙的青铜塑像。正面望过去,身材颀长的苏辙,身着披风,手握书卷,眉头微皱凸显心事重重,正作大步向前状……他要到哪里去?是不是又一次向皇帝上书?紧攥的书卷中,是匡正朝政的大计还是民间

  • 史上最铁兄弟情,苏轼苏辙究竟谁更有才?

    历史人物编辑:历知久事标签:苏辙

    今天,小编要为大家来讲讲“苏辙”。那讲苏辙,即使小编很想避开讲苏轼,但是后来发现不可能。因为讲苏辙,他身上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品质都跟苏轼有关。甚至有些品性都是苏轼给衬托出来的。有人说苏辙其实挺憋屈的,有这么一个流量老哥苏轼,太光芒万丈了。以至于自己的才华被遮挡并淹没了。那要是他们兄弟俩不在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