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轼为秀才题14字,秀才珍藏多年,苏辙将诗补全感动后世900多年

苏轼为秀才题14字,秀才珍藏多年,苏辙将诗补全感动后世900多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何攀 访问量:961 更新时间:2024/1/27 5:38:01

当年苏轼被贬琼州,朝中不少小人都觉得他活不了多久了,毕竟那是个偏远苦热之地,在他们眼中这就算是被贬到了“天涯海角”了。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听说苏轼给儿子苏过写了篇散,在文中他提到琼州的生蚝,并称:“恐北方君子闻之,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这话的意思是叫儿子不要告诉其他人生蚝有多美味。不得不说,东坡就像一个不倒翁,遇到任事他都能找到办法安慰自己。

除了吃生蚝,吃牡蛎,在琼州苏轼也没忘兴教育人。他初去琼州时,当地一个进士都没有,这让苏轼颇为不快。听闻本地有一位叫姜唐佐的秀才,便招了他前来,派人教其读书。后来离开琼州时,为了鼓励他用功学习争取考上功名,便在他的纸扇上写了两句残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当时苏轼表示,等到姜唐佐中了举人时再给他补完全诗。

姜唐佐心中感激,将扇子珍藏多年,把这14个字牢记于心。没多久他果然高中举人,成为了琼州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可惜当时东坡已离世,而在当时也没有人能对出这14字的下句。姜唐佐找到苏轼的弟弟苏辙,请他为自己补全这首诗。苏辙于是挥笔而就,轻松地写成了一首妙作。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苏辙将兄长的残诗嵌入在第三联。诗的首联是评价姜唐佐,苏辙认为:贫地茅间也能生长出身怀异香的芳草,而眼前这位举人就是来自民间的社稷栋梁。与京城等地的才子比,生长的琼州的姜唐佐无异于茅间的野花,但他的存在证明了野花也能散发出芳香。第二联则是写姜唐佐来自鱼龙之地琼州,却成为了文坛新秀。“翰墨场”也叫“翰墨”,在这里借喻为文坛。

而第三联则是苏轼的原句,写得是颇具豪情。琼州面临大海,但就算是海浪滔天,也冲不断这地脉;只要这里的书生们够有志气,齐心协力也可力破天荒。苏轼用这14个字,将自己的豪情和才气在琼州这片土地上传承了下去,令人肃然起敬。最后一联苏辙追忆起兄长。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曾经看不起他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众人这才意识到东坡的远见。

与苏辙的其它经典作品相比,这首七律确实算不得什么惊艳之作,却感动了后世900多年。它的存在却让人更了解苏轼,也似乎更能理解海南人们对东坡的喜爱。因为姜唐佐的中举,历代海南学子都以他为榜样,继续抒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海南的东坡井如今仍在,东坡当时发明的斗笠如今海南也仍有人在传承,就像当地人吃生蚝的习惯一样,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流传下去。而在苏轼身上发生的这类传奇往事,在黄州、杭州、密州等地,也都一一上演过。陆游曾评价苏轼:“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并非虚言。

标签: 苏辙

更多文章

  • 怼过两任皇帝、一任宰相的“杠精”苏辙,凭啥能够升任副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阿豆谈历史标签:苏辙

    说起苏门三父子,文学成就最大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苏”苏轼。而“小苏”苏辙,虽然在文学方面的名气不如其兄,但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官位却比苏轼高了不少。在性格方面,一般人认为苏轼性格豪放,有话不吐不快;而苏辙这个人,跟他哥哥相比,就比较内向、平和。但其实,在苏辙青少年的时候,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杠精。而且他

  • 科举史上这三次考试最坑人,苏轼、苏辙都考不过,前三甲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苏辙

    这个世界是很奇怪的,有些人生前名利双收,有些人明明也很有能力和才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依然没有青史留名,所以人生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事情。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上的高官、文人有一些确实是当朝状元,学富五车,但是也有很多状元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却没有留下姓名。因为从现在的社会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并不是

  • 拉大苏轼和苏辙差距的不是地位,也不是能力,而是以下三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甜姐得一天到晚标签:苏辙

    北宋时期,苏轼和苏辙是兄弟,同门求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功绩.宋仁宗赵祯曰:“今日为子孙得太平国丞相二人。”可见皇朝对兄弟们的评价很高,期望很高。时过境迁,当我们回头看苏轼和苏辙,我们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苏辙。不禁想起了电影里的一句话《教父》:“一秒看清本质的人,和半辈子看不清本质

  • 苏轼与苏辙感情有多深?中秋之夜,苏轼用《水调歌头》寄托思念

    历史人物编辑:笑话历史标签:苏辙

    #中秋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当时担任密州知州。距离上次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年头了!这里的明月其实指的就是兄弟相聚的日子,苏轼一边喝着酒,一边这么问,主要就是想问问,啥时候能再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其实早在1071年,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

  • 历史人物:宋朝第一暖男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苏辙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超级友爱的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在初中上学的时候,老师肯定提到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家族。这个家族父子三个人,全都是名流千古的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里边儿他们三个全都占了。就算过去了千年,直到现在依旧是文学界明星家族。是的,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家三宝:苏洵、苏轼、苏辙。父亲苏洵特别擅长散文,散

  • 苏轼的弟弟苏辙有多牛,为捞哥哥差点当皇帝,苏东坡:弟弟救我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苏辙

    苏轼的老弟苏辙号称“捞哥小能手”,苏轼被拼命流放,苏辙为了捞哥一路升职加薪,差点当上皇帝。苏辙的一生都在追赶哥哥,除了在学问上追,还要在脚步上追。他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救哥哥,苏轼的“大冤种”弟弟究竟有多牛?苏轼兄弟俩的性格如出一辙,而苏辙的人生比他哥哥还要牛,嘉佑年间,苏辙去参加殿试,就做了

  • 苏辙参加殿试时骂宋仁宗沉湎于酒色之中,结果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苏辙

    提起来苏轼,几乎人人都能背出几句他写的诗来,但要说起苏辙,大多数人或许只了解他是苏轼的弟弟,并且也是一个大才子,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学霸的“特权”——皇帝为其推迟考试时间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的苏辙,从小深受父亲苏洵和哥哥苏轼的影响,一直希望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抱负。嘉祐二年,1

  • 家庭教育启示:苏轼与苏辙名满天下,三人功不可没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苏辙

    1056年,一个略带风霜又踌躇满志的男人,带着两个意气风发的英俊少年,艰难地行径在狭窄的川陕古道中。他年纪不算太大,鬓边却是花白,两个少年紧随其后,一个低头默默,一个快意朗朗,每到一处美景古迹,他们必要吟诗高歌。宋朝是一个耕读文化崛起的年代,宋太祖以文人治天下,掀起了众多百姓读书入仕的热潮。如今,这

  • 苏辙:在苏东坡光环的掩映下,他走出了别人的眼光,书写人生精彩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苏辙

    苏辙:少年气难回,老者百事衰都说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是曾巩,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们在数这八人时,往往在曾巩处卡壳,其中最讨巧的当然是“三苏”,一下便背去了三位,绝无弄错的道理。但是我在想,如果没有苏东坡呢,这苏洵和苏辙是否可位大家之列,这就很难说了,至少可以认定,如果只举“四家”,

  • 时光刘川眉:苏辙铜像诞生记

    历史人物编辑:走走海角边标签:苏辙

    眉山苏辙公园中的苏辙塑像。张杰摄影文/刘川眉眉山苏辙公园的颍滨广场上,有一尊高达四五米的苏辙铸铜塑像。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尊苏辙的青铜塑像。正面望过去,身材颀长的苏辙,身着披风,手握书卷,眉头微皱凸显心事重重,正作大步向前状……他要到哪里去?是不是又一次向皇帝上书?紧攥的书卷中,是匡正朝政的大计还是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