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漫说辛弃疾:少年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

漫说辛弃疾:少年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佐莯铲史 访问量:4999 更新时间:2024/1/21 20:17:33

很早的时候,我就有写诗词赏析系列的念头。高中的时候觉才疏学浅,怕理解浮于表面,便压着一腔冲动,到了大学,选了学专业,以求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了解古典文学。然而又为诸般事务所累,终究没能下笔。倒有点像辛老笔下的那种状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人在刚读书的时候,往往胆子大,比别人读的多,知识丰富,则沾沾自喜,什么都敢入于笔下,所谓无知者无畏。等慢慢了解得多了,方觉自己理解肤浅,储备有限,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当今人才辈出的时代,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于是只好谨言慎行,以免行差踏错,留人笑柄。

可话说回来,学习本就是一个知错就改的过程,因怕出错而不说,似乎更违背了修习的初衷。于是作为一个以文学创作为本职的人,还是选择将自己的理解传达出来。对于诗词与人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了悟,笔者只希望自己的见解不是毫无用处的。

这一篇想聊聊辛老。

一、辛词之深刻,字字皆血泪

辛弃疾这个名字,常被与苏轼一同提起,苏辛苏辛,似乎把两人的风格都固定住了,一提起这两字,便是慷慨豪放,激昂壮志。但其实,苏轼是苏轼,辛弃疾是辛弃疾。不同于苏轼诗词皆名,辛弃疾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他专心做词,着意用词记录人生行藏,将心迹隐显其中。他这一生,是英雄失意的一生,是壮志未酬的一生。如同苏轼自嘲身世的"黄州惠州儋州",辛弃疾则以"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来概括自己的失意和无奈。

来看看这首词:

《江神子》(或作《江城子》)

宝钗飞凤鬓惊鸾。望重欢。水云宽。肠断新来,翠被粉香残。待得来时春尽也,梅著子,笋成竿。

湘筠帘卷泪痕斑。珮声闲。玉垂环。个里温柔,容我老其间。却笑将军三羽箭,日去,定天山。

词中描写了女子的装束、闺房,营造了一个温柔乡,大意写词人沉醉于温柔乡,耽于玩乐,因而高志难成,万事尘埃已定,志难圆的痛苦与纠结。

尤其扎心的是上阙的这几句:"待得来时春尽也,梅著子,笋成竿。"将词中主人公那种恍然间发觉大错铸成再无转圜的绝望心态尽数勾勒。春色撩人,美景佳人,不过歇身在此,并未曾想要将功业抛就。谁料不经意间,他漫步林路,见梅子已经结出,竹子都已经长成了,原来春天已经走到了尽头。顾随评这几句,用的是"一错既铸,百身莫赎",多少悔恨暗含其中,教人深受煎熬,难以解脱。

二、命途多舛,难解失意

联系词人一生来看,辛弃疾并非是沉溺于享受而不求功业之人,于是这首词里的无奈痛苦就有了更深层的意义:温柔乡是假的,算是个自己给自己织的梦,泡沫一样,一碰就碎。现实是,词人一生都在求抗敌报国,但不是被什么温柔乡所阻,而是被自己的国家所阻,被政治斗争所阻,被所谓"归正人"的身份所阻。不管词人如何努力,终究尘埃落定,失意才是最终结局,报国只是个未成的梦。

辛弃疾这几句词,直接道出了人生的诸多无奈,描绘了时间的残酷无情、从不止息,和过错的不可悔改。因此格外教人动容。

人生总是有那么多遗憾。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做了的事,又总是留下悔恨。没走过的路总是好的,选了的路,总是因经历过而发现其中的诸般不满。人天性如此,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怎可能有永远的圆满呢?蒋坦其妻秋芙才情过人又体弱多病,曾有一段类似的感慨,被蒋坦记录在《秋灯琐忆》中,此话如此说道:"人生百年,梦寐居半,愁病居半,襁褓垂老之日又居半,所仅存者,十之一二耳。况我辈蒲柳之质,犹未必百年者乎?"

我曾经有几个很好的朋友,从高中起就建立的革命友谊,后来上了大学,各奔东西,联系却一直没断,还一起玩了网游,成了现实和游戏里的双重亲友。那时候每年寒暑假都要抽空相聚,因事不能相见的时候,就约着一起去游戏里做任务,看风景,一直都没淡了情谊。直到有一次,因着点误会,还有性格上一些细小的差异,和其中一个朋友突然断了关系。时隔许久,具体原因我早就忘了,却记得那会儿的压抑和不平。一气之下主动断了关系,刚好赶在她不顺的时候,自此,各自陌路。

人生本就有很多避不开的误会纠葛,时间是良药,过往曾难以纾解的那些事,我早就没那么介意了。但偶尔想起这件事,还是苦笑。尤其是读到辛老这首词的时候,内心所想,正如顾随先生批的这八个字——"一错既铸,百身莫赎"。

小时候不喜欢读辛老的词,典故太多,思虑太重,读他的词,壮志难酬这四个字时刻梗在读者心上,教人难受。其实那是因为年纪小,不懂人世的无奈,自然也读不懂他那饱含血泪的词作。

一个人一生,青少年时就满怀理想,一腔热血,渴望建功立业,抗敌报国。然而命运残酷,他屡次被现实打击,官场的污浊倾轧使得他性情屡被压抑,难以纾解。他没有苏轼天生的豁达,也不如苏轼曾有过得志的时候,他几乎一直都被命运捉弄,分明一身肝胆,却无可奈何。人长久经历磨难,最终不免对命运产生怀疑,但他能一直保留英雄气概,实属难得。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间难求知己,便向自然求,向古人求。晚年之时,他仍能写出"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这样的个性宣言,可谓不失英雄本色。

标签: 辛弃疾

更多文章

  • 辛弃疾参加的一次北伐,可惜却只有一支部队不败,不是辛弃疾

    历史人物编辑:成晋南标签:辛弃疾

    随着蒙古兴起于北疆,金朝屡受攻击,境内又不断兴起小规模农民起义,为防南宋乘机攻金,金在与宋接壤地区屯兵聚粮,并封锁消息,甚至在一些地区采取禁止与宋贸易的措施。这些反常的举措使南宋统治者误以为金即将发动南侵战争,于是南宋也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任命执政官张岩、程松分守两淮等地,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也被起用。

  • 古代女子陪嫁有多壕!苏辙送女儿嫁妆9千贯,折合现金竟这么高!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苏辙

    现如今“天价彩礼”频频登上热搜,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彩礼,让无数男性叫苦不迭,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古代的宋朝,这种现象却是恰恰相反的!在宋朝,比起“天价彩礼”,最让无数男性头疼的竟然是给女儿的“天价嫁妆”!苏辙就是深受其苦的男性之一,苏辙生有5个女儿,所嫁夫婿都是来头不小的世家青年才俊,但让苏辙头疼

  • 苏辙为兄写墓志铭含糊其辞,欧阳修误判苏轼考试第二传说是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超人做菜标签:苏辙

    苏轼德才兼备,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奇闻趣事,而其中有些传说显然是与事实有所出入的。一、民间关于苏轼科举考试的传说民间流传着苏轼第一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就一鸣惊人的故事,而且其过程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效果。话说,当年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赶考。苏轼以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让主考官欧阳修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苏辙

    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谁?这大概能算是学生党人人皆知的文学常识了,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文学巨匠。这八位文学家们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挥洒自如,不过后世的高中生们在拜读他们的大作时,却往往只能大呼“苦也”二字。毕竟他们的文章往往意味着背诵全

  • 苏轼为秀才题14字,秀才珍藏多年,苏辙将诗补全感动后世900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苏辙

    当年苏轼被贬琼州,朝中不少小人都觉得他活不了多久了,毕竟那是个偏远苦热之地,在他们眼中这就算是被贬到了“天涯海角”了。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听说苏轼给儿子苏过写了篇散文,在文中他提到琼州的生蚝,并称:“恐北方君子闻之,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这话的意思是叫儿子不要告诉其他人生蚝有多美味。不得不说,东坡就

  • 怼过两任皇帝、一任宰相的“杠精”苏辙,凭啥能够升任副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阿豆谈历史标签:苏辙

    说起苏门三父子,文学成就最大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苏”苏轼。而“小苏”苏辙,虽然在文学方面的名气不如其兄,但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官位却比苏轼高了不少。在性格方面,一般人认为苏轼性格豪放,有话不吐不快;而苏辙这个人,跟他哥哥相比,就比较内向、平和。但其实,在苏辙青少年的时候,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杠精。而且他

  • 科举史上这三次考试最坑人,苏轼、苏辙都考不过,前三甲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苏辙

    这个世界是很奇怪的,有些人生前名利双收,有些人明明也很有能力和才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依然没有青史留名,所以人生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事情。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上的高官、文人有一些确实是当朝状元,学富五车,但是也有很多状元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却没有留下姓名。因为从现在的社会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并不是

  • 拉大苏轼和苏辙差距的不是地位,也不是能力,而是以下三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甜姐得一天到晚标签:苏辙

    北宋时期,苏轼和苏辙是兄弟,同门求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功绩.宋仁宗赵祯曰:“今日为子孙得太平国丞相二人。”可见皇朝对兄弟们的评价很高,期望很高。时过境迁,当我们回头看苏轼和苏辙,我们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苏辙。不禁想起了电影里的一句话《教父》:“一秒看清本质的人,和半辈子看不清本质

  • 苏轼与苏辙感情有多深?中秋之夜,苏轼用《水调歌头》寄托思念

    历史人物编辑:笑话历史标签:苏辙

    #中秋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当时担任密州知州。距离上次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年头了!这里的明月其实指的就是兄弟相聚的日子,苏轼一边喝着酒,一边这么问,主要就是想问问,啥时候能再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其实早在1071年,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

  • 历史人物:宋朝第一暖男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苏辙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超级友爱的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在初中上学的时候,老师肯定提到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家族。这个家族父子三个人,全都是名流千古的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里边儿他们三个全都占了。就算过去了千年,直到现在依旧是文学界明星家族。是的,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家三宝:苏洵、苏轼、苏辙。父亲苏洵特别擅长散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