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多次侵入黄河流域,残酷屠掠当地人民。为了反抗异族的侵略和统治,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和宋朝统治阶级中一部分爱国人士,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辛弃疾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个。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公元1140年诞生在济南地区。他的幼年时期是在异民族的奴役下度过的。当时,他看到祖国的壮丽河山惨遭外族蹂躏,心中十分悲愤,暗暗立下了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为了抒发自己胸中的爱国热忱和唤起人民进行爱国斗争,他一生写下了大量慷慨激昂的优秀词章,仅仅保存下来的就有六百二十多首,是两宋词人当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个。更可贵的是,他在创作实践中,继承和发场了北宋苏东坡的革新精神,冲破一切传统的清规戒律,大大扩大了词的内容和范围,把词坛上豪放派的艺术风格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对后世词的发展影响很大。
他的作品气势磅礴,语言生动,闪耀着火一样的爱国热情,历来很受人们欢迎。据说,他的许多作品经常是刚刚脱稿,还来不及修改,就被人们拿去辗转相抄,广泛流传起来。直到现在,他仍然在文学史上被尊为词坛的权威和典范。
辛弃疾不仅有一支爱国的笔,还有一支爱国的枪。在文坛上,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爱国词人;在战场上,他是一个大智大勇的民族英雄。辛弃疾的父亲死得很早,他是在祖父的抚养下长大的。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祖父去世了,他便毅然投入激烈的抗金武装斗争。
开始,他四处奔走,联络各地爱国志士,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抗金义军,转战在济南地区。当时,济南地区还有耿京领导的一支更大的农民起义队伍。辛弃疾毫不犹豫地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率领本部人马,投奔到耿京手下,担任了掌印书记。为了进一步扩大抗金队伍,他还说服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率领一千多人归顺了耿京。不料这个和尚是个坏蛋,一天黑夜,他乘机偷走义军印信,投降金国去了。耿京闻讯大怒,立刻召集各路将领,当众责备辛弃疾引荐坏人,破坏义军,还声言要把他斩首示众,以明军纪。
辛弃疾不慌不忙地向前施礼说:“耿帅息怒,请给三天期限,我保证捉拿义端归案。如果负命,甘愿受斩。”耿京深知辛弃疾赤胆忠心,智勇双全,本来就舍不得杀他,于是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请求。辛弃疾领命之后,飞身上马,转眼就消失在北方的夜幕中。
再说义端和尚慌慌张张逃了一夜,好不容易摸到一个山口,已经累得好像三伏天的大肥猪,口吐白沫,呼哧呼哧喘个不止。他正想坐下来休息一下,忽然从晨雾中传来金兵的号角声。义端一听,满以为卖国求荣的梦想就要实现,马上来了劲头。他擦擦汗又继续向前窜去。可是他万没想到,刚走出不到五十米远,就被一位青年将军横枪立马,拦住了去路。
义端定睛一看,原来是满脸怒气的辛弃疾。这对他来说真是晴天霹雳,顿时软作一团,趴在地上,苦苦哀求说:“辛将军,你不看僧面看佛面,饶我一条活命吧!”辛弃疾义愤填膺,怒目圆睁,还没等义端把话说完就两腿一夹,走马上前,“嗖”的一枪结果了这个叛徒的性命,然后抽出宝剑割下秃头,催马加鞭,回营复命去了。
随着形势的发展,辛弃疾越来越感到,仅仅依靠起义军还不能完成抗金复国大业,于是他建议耿京尽快与南宋中央政府建立联系,以便相互配合,共同行动。耿京接受了他的建议,并于1162年派辛弃疾亲自南下进行联系。
辛弃疾到了南宋首都临安(即现在的杭州),会见宰相,晋见皇帝,联络活动进展顺利,很快完成了任务。他没在临安久留,马上高高兴兴启程北返山东,准备大干一番。不料中途走到海州,一个很不好的消息传来,说山东义军里的张安国刺死耿京投降了金国。辛弃疾气得咬牙切齿,发誓要抓回叛徒,替耿京报仇,为国家除害。
他立即在当地义军中挑选五十名精壮骑兵,组成一支突击队,不分昼夜向北方悄悄驰去。他们巧妙地躲过敌人哨兵,突然出现在金军大营门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进去,直捣敌军主帅帐篷。这时,叛徒张安国正和敌军将领们在一起饮酒作乐,毫无准备,面对这支从天而降的神兵,吓得屁滚尿流,四处奔逃。辛弃疾看准叛徒张安国,把牙一咬冲上前去,轻抒猿臂擒上马来,随后一声号令又冲出大营,风掣电驰一般向南奔去。
他们昼夜兼行,渡淮河,跨长江,一直抵达临安,把张安国交付朝庭折首示众,给了叛徒应有的惩罚。这时的辛弃疾才刚满二十二岁,他这一英雄壮举,使敌人闻风丧胆,使人民倍受鼓舞,许多原来被迫投降金国的人又纷纷反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