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辛弃疾闯敌营活捉叛徒

辛弃疾闯敌营活捉叛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乔群能 访问量:2968 更新时间:2024/1/23 11:48:32

在北末期和南宋初期,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多次侵入黄河流域,残酷屠掠当地人民。为了反抗异族的侵略和统治,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和宋朝统治阶级中一部分爱国人士,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辛弃疾就是其中非著名的一个。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公元1140年诞生在济南地区。他的幼年时期是在异民族的奴役下度过的。当时,他看到祖国的壮丽河山惨遭外族蹂躏,心中十分悲愤,暗暗立下了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为了抒发自己胸中的爱国热忱和唤起人民进行爱国斗争,他一生写下了大量慷慨激昂的优秀词章,仅仅保存下来的就有六百二十多首,是两宋词人当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个。更可贵的是,他在创作实践中,继承和发场了北宋苏东坡的革新精神,冲破一切传统的清规戒律,大大扩大了词的内容和范围,把词坛上豪放派的艺术风格推一个更高的阶段,对后世词的发展影响很大。

他的作品气势磅礴,语言生动,闪耀着火一样的爱国热情,历来很受人们欢迎。据说,他的许多作品经常是刚刚脱稿,还来不及修改,就被人们拿去辗转相抄,广泛流传起来。直到现在,他仍然在学史上被尊为词坛的权威和典范。

辛弃疾不仅有一支爱国的笔,还有一支爱国的枪。在文坛上,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爱国词人;在战场上,他是一个大智大勇的民族英雄。辛弃疾的父亲死得很早,他是在祖父的抚养下长大的。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祖父去世了,他便毅然投入激烈的抗金武装斗争。

开始,他四处奔走,联络各地爱国志士,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抗金义军,转战在济南地区。当时,济南地区还有耿京领导的一支更大的农民起义队伍。辛弃疾毫不犹豫地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率领本部人马,投奔到耿京手下,担任了掌印书记。为了进一步扩大抗金队伍,他还说服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率领一千多人归顺了耿京。不料这个和尚是个坏蛋,一天黑夜,他乘机偷走义军印信,投降金国去了。耿京闻讯大怒,立刻召集各路将领,当众责备辛弃疾引荐坏人,破坏义军,还声言要把他斩首示众,以明军纪。

辛弃疾不慌不忙地向前施礼说:“耿帅息怒,请给三天期限,我保证捉拿义端归案。如果负命,甘愿受斩。”耿京深知辛弃疾赤胆忠心,智勇双全,本来就舍不得杀他,于是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请求。辛弃疾领命之后,飞身上马,转眼就消失在北方的夜幕中。

再说义端和尚慌慌张逃了一夜,好不容易摸到一个山口,已经累得好像三伏天的大肥猪,口吐白沫,呼哧呼哧喘个不止。他正想坐下来休息一下,忽然从晨雾中传来金兵的号角声。义端一听,满以为卖国求荣的梦想就要实现,马上来了劲头。他擦擦汗又继续向前窜去。可是他万没想到,刚走出不到五十米远,就被一位青年将军横枪立马,拦住了去路。

义端定睛一看,原来是满脸怒气的辛弃疾。这对他来说真是晴天霹雳,顿时软作一团,趴在地上,苦苦哀求说:“辛将军,你不看僧面看佛面,饶我一条活命吧!”辛弃疾义愤填膺,怒目圆睁,还没等义端把话说完就两腿一夹,走马上前,“嗖”的一枪结果了这个叛徒的性命,然后抽出宝剑割下秃头,催马加鞭,回营复命去了。

随着形势的发展,辛弃疾越来越感到,仅仅依靠起义军还不能完成抗金复国大业,于是他建议耿京尽快与南宋中央政府建立联系,以便相互配合,共同行动。耿京接受了他的建议,并于1162年派辛弃疾亲自南下进行联系。

辛弃疾到了南宋首都临安(即现在的杭州),会见宰相,晋见皇帝,联络活动进展顺利,很快完成了任务。他没在临安久留,马上高高兴兴程北返山东,准备大干一番。不料中途走到海州,一个很不好的消息传来,说山东义军里的张安国刺死耿京投降了金国。辛弃疾气得咬牙切齿,发誓要抓回叛徒,替耿京报仇,为国家除害。

他立即在当地义军中挑选五十名精壮骑兵,组成一支突击队,不分昼夜向北方悄悄驰去。他们巧妙地躲过敌人哨兵,突然出现在金军大营门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进去,直捣敌军主帅帐篷。这时,叛徒张安国正和敌军将领们在一起饮酒作乐,毫无准备,面对这支从天而降的神兵,吓得屁滚尿流,四处奔逃。辛弃疾看准叛徒张安国,把牙一咬冲上前去,轻抒猿臂擒上马来,随后一声号令又冲出大营,风掣电驰一般向南奔去。

他们昼夜兼行,渡淮河,跨长江,一直抵达临安,把张安国交付朝庭折首示众,给了叛徒应有的惩罚。这时的辛弃疾才刚满二十二岁,他这一英雄壮举,使敌人闻风丧胆,使人民倍受鼓舞,许多原来被迫投降金国的人又纷纷反正过来。

标签: 辛弃疾

更多文章

  • 漫说辛弃疾:少年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

    历史人物编辑:佐莯铲史标签:辛弃疾

    很早的时候,我就有写诗词赏析系列的念头。高中的时候觉才疏学浅,怕理解浮于表面,便压着一腔冲动,到了大学,选了文学专业,以求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了解古典文学。然而又为诸般事务所累,终究没能下笔。倒有点像辛老笔下的那种状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 辛弃疾参加的一次北伐,可惜却只有一支部队不败,不是辛弃疾

    历史人物编辑:成晋南标签:辛弃疾

    随着蒙古兴起于北疆,金朝屡受攻击,境内又不断兴起小规模农民起义,为防南宋乘机攻金,金在与宋接壤地区屯兵聚粮,并封锁消息,甚至在一些地区采取禁止与宋贸易的措施。这些反常的举措使南宋统治者误以为金即将发动南侵战争,于是南宋也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任命执政官张岩、程松分守两淮等地,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也被起用。

  • 古代女子陪嫁有多壕!苏辙送女儿嫁妆9千贯,折合现金竟这么高!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苏辙

    现如今“天价彩礼”频频登上热搜,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彩礼,让无数男性叫苦不迭,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古代的宋朝,这种现象却是恰恰相反的!在宋朝,比起“天价彩礼”,最让无数男性头疼的竟然是给女儿的“天价嫁妆”!苏辙就是深受其苦的男性之一,苏辙生有5个女儿,所嫁夫婿都是来头不小的世家青年才俊,但让苏辙头疼

  • 苏辙为兄写墓志铭含糊其辞,欧阳修误判苏轼考试第二传说是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超人做菜标签:苏辙

    苏轼德才兼备,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奇闻趣事,而其中有些传说显然是与事实有所出入的。一、民间关于苏轼科举考试的传说民间流传着苏轼第一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就一鸣惊人的故事,而且其过程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效果。话说,当年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赶考。苏轼以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让主考官欧阳修

  •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苏辙

    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谁?这大概能算是学生党人人皆知的文学常识了,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文学巨匠。这八位文学家们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挥洒自如,不过后世的高中生们在拜读他们的大作时,却往往只能大呼“苦也”二字。毕竟他们的文章往往意味着背诵全

  • 苏轼为秀才题14字,秀才珍藏多年,苏辙将诗补全感动后世900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苏辙

    当年苏轼被贬琼州,朝中不少小人都觉得他活不了多久了,毕竟那是个偏远苦热之地,在他们眼中这就算是被贬到了“天涯海角”了。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听说苏轼给儿子苏过写了篇散文,在文中他提到琼州的生蚝,并称:“恐北方君子闻之,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这话的意思是叫儿子不要告诉其他人生蚝有多美味。不得不说,东坡就

  • 怼过两任皇帝、一任宰相的“杠精”苏辙,凭啥能够升任副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阿豆谈历史标签:苏辙

    说起苏门三父子,文学成就最大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苏”苏轼。而“小苏”苏辙,虽然在文学方面的名气不如其兄,但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官位却比苏轼高了不少。在性格方面,一般人认为苏轼性格豪放,有话不吐不快;而苏辙这个人,跟他哥哥相比,就比较内向、平和。但其实,在苏辙青少年的时候,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杠精。而且他

  • 科举史上这三次考试最坑人,苏轼、苏辙都考不过,前三甲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苏辙

    这个世界是很奇怪的,有些人生前名利双收,有些人明明也很有能力和才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依然没有青史留名,所以人生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事情。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上的高官、文人有一些确实是当朝状元,学富五车,但是也有很多状元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却没有留下姓名。因为从现在的社会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并不是

  • 拉大苏轼和苏辙差距的不是地位,也不是能力,而是以下三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甜姐得一天到晚标签:苏辙

    北宋时期,苏轼和苏辙是兄弟,同门求学,同朝为官,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功绩.宋仁宗赵祯曰:“今日为子孙得太平国丞相二人。”可见皇朝对兄弟们的评价很高,期望很高。时过境迁,当我们回头看苏轼和苏辙,我们明显感觉到苏轼的名气和才华盖过苏辙。不禁想起了电影里的一句话《教父》:“一秒看清本质的人,和半辈子看不清本质

  • 苏轼与苏辙感情有多深?中秋之夜,苏轼用《水调歌头》寄托思念

    历史人物编辑:笑话历史标签:苏辙

    #中秋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当时担任密州知州。距离上次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年头了!这里的明月其实指的就是兄弟相聚的日子,苏轼一边喝着酒,一边这么问,主要就是想问问,啥时候能再见到自己的弟弟苏辙。其实早在1071年,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