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家庭教育启示:苏轼与苏辙名满天下,三人功不可没

家庭教育启示:苏轼与苏辙名满天下,三人功不可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十一史话 访问量:1571 更新时间:2024/1/20 2:17:30

1056年,一个略带风霜又踌躇满志的男人,带着两个意气风发的英俊少年,艰难地行径在狭窄的川陕古道中。他年纪不算太大,鬓边却是花白,两个少年紧随其后,一个低头默默,一个快意朗朗,每到一处美景古迹,他们必要吟诗高歌。

宋朝是一个耕读文化崛起的年代,宋太祖以文人治天下,掀起了众多百姓读书入仕的热潮。如今,这路上的父子三人,跨越重重天险,不远千里,正是为了参加第二年科举。

他们便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

苏家五世不显,能追溯的祖上几乎无人读书,但自苏轼的父辈起,也随着这读书入仕的浪潮,开了寒窗苦读的模式。

古时候没有现在这样完善的教育体系,也没有规定入学的时间,教育看起来是一件极为随意的事情。然而,远在眉山小城的苏轼、苏辙两兄弟,却能以饱学问鼎天下,一鸣惊人,他们亲密无间,相互扶持。

从寒窗苦读到名满京城,苏轼兄弟二人的成长之路,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并无二异,两兄弟从出生起便活在父母的期望中,在严格的家庭教育下渐渐长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家庭中,有三个人,用三种不同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两兄弟的一生,他们各有所长,就像坐落在不同方向的三个顶点,为兄弟二人构筑起一个稳固的能量三角区。

一、爷爷苏序——有智慧的乐天派质朴老人

很多人喜欢苏轼,是从他贬谪黄州开始的。人们对辛苦劳作的质朴农人,总有天生的好感。闲暇之余,喝喝酒,聊聊天,偶尔带点小幽默,生活虽然拮据,却过得悠然自得。

而这样一个富有智慧的乐天派质朴乡民的形象,几乎就是他爷爷苏序的复刻版。

这个老人没有读过书,最喜欢的就是在青草地上席地而坐,与别人饮酒谈笑。他一生优哉游哉,却拥有难得的大智慧。

苏家祖上广有田地,但这老人却不像别家那样囤米,而是以米换谷,前前后后囤了三四万石的谷子。后来荒年歉收,这个老人就开仓散粮,从近族近亲到同村贫民,但凡有点联系的,都受到了恩惠。这时候,别人才知道他为什么囤谷子,因为稻谷比稻米更易存放,不易霉坏。

早年,儿子苏洵不思进取,坐拥天赋却不为正用,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但老人从不为此焦虑,在他心中,那才气焕发又不务正业的儿子,迟早会自行醒悟。果然,心高气傲的苏洵,看到哥哥衣锦还乡,备受鼓舞,从此发奋读书,还造就了“一门词客三父子”的美谈。

后来,苏轼被贬,每到一处都能交上新的朋友:农人、和尚、道士、官员、书生……他们从家常闲余聊到山川万物,很快就打成一片,还有旧友们远道而来陪伴,日子过得有如谪仙人一般,有滋有味。

我们无不感叹苏轼这社交牛人的属性,以及他的超强适应性,而这一切,与其本人的乐观豁达密不可分,这一点,很大程度来自爷爷的言传身教。

二、母亲程氏——有修养的大格局贤妻典范

俗话说,好女旺三代!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一定有,历史上很多名人故事,都印证了家有贤妻的重要性,一个有修养、有格局的女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兴旺整个家族的。

而苏轼苏辙的母亲,也正是这样的“好女人”。

程氏,原是眉山大户人家的小姐,父亲曾官至大理寺丞。与其他官宦之女不同的是,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程夫人,心性善良,不喜绫罗,不喜珠宝,唯爱诗书笔墨。

在苏家时,她禁止仆人捕杀树上的鸟雀,以至于院里筑巢的鸟儿越来越多,春来秋去,热闹非凡,这一切为两兄弟童年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他们对于自然生命的热爱,大概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为了支持丈夫读书赴考,程氏毅然将家搬到了眉山纱縠巷,靠自己经营生意,赚钱养家。与此同时,两个儿子的功课也没落下,全都由她亲自教授。

一次,苏轼读《范滂传》,被其慷慨赴义的精神鼓舞,转头便问:“母亲,若我长大后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

试问哪个母亲不希望孩子平安一生呢?范滂清正廉明,为百姓伸张正义,却被贪官迫害至死。而范滂的母亲深明大义,得知儿子死前牵挂母亲,便对范滂说:“你现在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既要名节,又要长寿,岂能两全?”

在这个故事里,程氏更看重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面对苏轼的疑问,她缓缓俯身,欣慰地说:“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程氏的格局与智慧成就了“一门父子三词客”,而她,也与岳飞、孟子的母亲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贤母。

三、父亲苏洵——有脾气的小倔强文化直男

苏洵大器晚成,自己赶考总是铩羽而归,但两儿子却轻松拿下制科,为此苏洵曾写道: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在这首略带自嘲的诗里面,不难读出他作为父亲的沾沾自喜,而这一切离不开他对孩子学习的严格要求。

苏洵非常看重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两兄弟在近乎严苛的学习氛围下长大,他们从小便用最刻苦努力的方式学习——抄书背诵。

每天,苏洵都要考察孩子们功课,校正读音错误,教授诗词歌赋,研究为政之法,高谈盛衰之道。在儿子们的郎朗之声中,苏洵似乎也找到了力量,那些年,父子三人一起读书,儿子高声诵读,父亲就倚床而听。此后,这便成了苏家的传统。

苏洵也是个有脾气的人,出了名的倔强刚直。

他曾经有一个女儿,在嫁给妻子娘家的表兄后不久就去世了,据说是受到程家人的折磨。这件事让苏洵非常恼怒,完全不顾亲戚颜面,他请来苏家全族,当众谴责妻子的娘家人。这两眼一瞪,恩断义绝的样子,是将“爱憎分明”赤裸裸地刻画在脸上了。

再有一次,王安石母亲去世,文武百官都前去吊唁,但苏洵不仅不去,还写了一篇《辨奸论》,暗讽王安石囚首丧面,没有人情味。虽是有些私人恩怨,但苏洵这不畏惧权势、不碍于情面的个性,却获得了大众认可。

这种脾气在两兄弟身上,进而演化成一种风骨——不畏强权、坚持己见,从不因私人交情而左右判断,在推进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时,从不唯唯诺诺,盲目顺从。

冥冥之中,爷爷、母亲、父亲,这三人好像就是为了配合“文坛之星”的诞生而存在。他们用乐观感染家人,由小事引往大义,将倔强炼化风骨。

纵使千年之后,我们仍然痴迷于苏轼兄弟二人。即使在自带光芒的历史文人圈中,他们都是最耀眼的存在,其丰满的理想型人格,为一代代读书人提供了最深的抚慰与最透彻的启发。

如今,当我们有了下一代,开始为人父、为人母,是否也能在他们的家庭环境中有所启发呢?

标签: 苏辙

更多文章

  • 苏辙:在苏东坡光环的掩映下,他走出了别人的眼光,书写人生精彩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苏辙

    苏辙:少年气难回,老者百事衰都说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是曾巩,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们在数这八人时,往往在曾巩处卡壳,其中最讨巧的当然是“三苏”,一下便背去了三位,绝无弄错的道理。但是我在想,如果没有苏东坡呢,这苏洵和苏辙是否可位大家之列,这就很难说了,至少可以认定,如果只举“四家”,

  • 时光刘川眉:苏辙铜像诞生记

    历史人物编辑:走走海角边标签:苏辙

    眉山苏辙公园中的苏辙塑像。张杰摄影文/刘川眉眉山苏辙公园的颍滨广场上,有一尊高达四五米的苏辙铸铜塑像。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尊苏辙的青铜塑像。正面望过去,身材颀长的苏辙,身着披风,手握书卷,眉头微皱凸显心事重重,正作大步向前状……他要到哪里去?是不是又一次向皇帝上书?紧攥的书卷中,是匡正朝政的大计还是民间

  • 史上最铁兄弟情,苏轼苏辙究竟谁更有才?

    历史人物编辑:历知久事标签:苏辙

    今天,小编要为大家来讲讲“苏辙”。那讲苏辙,即使小编很想避开讲苏轼,但是后来发现不可能。因为讲苏辙,他身上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品质都跟苏轼有关。甚至有些品性都是苏轼给衬托出来的。有人说苏辙其实挺憋屈的,有这么一个流量老哥苏轼,太光芒万丈了。以至于自己的才华被遮挡并淹没了。那要是他们兄弟俩不在一个时代,

  • 唐宋八大家中苏辙真的不如苏轼?实际苏辙文若汪洋,丝毫不弱他哥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苏辙

    苏辙在北宋文学界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他和兄长苏轼、父亲苏洵被并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里的三个位置。只是因为苏轼的名头太大,两人又在同一个时代,所以对宋代文学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苏轼身上,而在苏辙的研究上则稍微有所欠缺。十九岁登进士及第苏辙19岁的时候,就和其兄长苏轼同登进士及第,之后又同举制

  • 儿子双双中举,老父亲苏洵写了一首诗自嘲,仅20个字,却字字扎心

    历史人物编辑:张红燕标签:苏洵

    古人云,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这“金榜题名时”便是人生最意气风发的时刻,有些人甚至为此奋斗一生,不知疲倦。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一则消息传遍整个京师,那便是苏家二子双双进士及第,一个拿了第2,一个拿了第5,并且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不过

  • 四川这处道观,曾是蜀地三大观之一,苏洵在此求子,现却少有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东郊渔农标签:苏洵

    东汉顺帝时期年间,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五斗米教”,也就是后世演变而成的“天师道”,这是本土道教在一个重大发展,不仅将道家"的"道"生命化,更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张道陵由此也被后人尊称为“张天师”,其后经历近2000年的时间,四川蜀地也成为了道教特别发达的地区,青羊宫、峨眉山、青城山这些地方暂且不

  • 这个怪老头,把豪放的基因遗传给了苏轼,当然不是苏洵!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苏洵

    人类遗传,并不限于生物性能,文化的传承,也有家族的基因因袭。没有他的豪放“基因”,苏轼未必能有“大江东去”的豪迈。1北宋仁宗朝平常的一天,天府之国的眉州眉山街上,一群儿童在快乐玩耍。忽然有人叫了起来:“快看,快看,神仙爷爷来了,神仙爷爷来了,喔……”,于是一群孩子撒野一般地跑向那个孩子手指的方向。在

  • 《都挺好》古有苏轼苏辙苏洵,今有苏大强苏明哲苏明成

    历史人物编辑:三三长不大标签:苏洵

    一个整天只想着自己舒服不顾儿女感受的“巨婴父亲”苏大强喜提当代狂野派诗人,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给儿女提个醒。“赶紧回来给我买房”“你赶紧回来给爸买房”,狂野程度不亚于当年的苏轼,与苏大强比起来,真真是小巫见大巫。苏大强的狂野程度,远远不仅于此,这不,苏大强马上又要开始作天作地作儿女,放着好好的单身不要

  • 苏洵连生两胎女儿,友人笑他没用,写下一首“弄瓦”诗,令人喷饭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苏洵

    “令人喷饭”,意好笑的程度足以让人把刚刚送进嘴里的饭给喷出来,既视感极强,这一看似饱含现代气息的词语,其实古来早已有之,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写过一句话:“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可见,有的诗读了真的能令人喷饭的。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足以令人喷饭的诗作,巧合的是,这首诗所

  • 一代名相寇准,七岁时作的一首诗,连成年人也写不出那样的豪情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寇准

    西岳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也是全真派的圣地,被认为是“第四洞天”,更有“华夏之根”的说法。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歌咏华山的诗歌很多,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就分别留下了《登华山》和《望岳》。王维、刘禹锡、柳宗元都有歌咏华山的诗歌,甚至连唐玄宗李隆基也写下了《途经华山》一诗。但是,说起华山诗歌,还真少不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