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幼年“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晚年反对“王安石变法”也是出于公心

幼年“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晚年反对“王安石变法”也是出于公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钰说时光 访问量:4063 更新时间:2024/2/27 14:27:27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而且,这个故事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仍然被父母和老师不断拿来教育孩子们。

北宋时期,年幼的司马光和一群孩童玩耍,亲眼看到自己的玩伴落入水缸中。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守旧和死板,寻求将落水者从缸中捞出的办法,而是凭借自己的创新性思维,选择将水从缸中排出。

这种思维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朴素的相对论和辩证法思想,非常值得推崇。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重温历史,重温北宋名臣司马光以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1019年11月——1086年10月),字君实,号迂叟,谥号“文正”,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因为施行“砸缸救人”而被人称颂,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人诟病。

实事求是地讲,司马光属于封建社会的“模范臣子”,不仅聪敏好学,廉洁守正,而且忠君爱国,心怀社稷。最后,问题来了,这样的封建楷模为何亲手开了北宋的党争,又亲手摧毁了中兴北宋的最后一次机会——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自幼就异常聪明好学,是所有人口中的“别人家孩子”。到了二十岁时,他不出意外地考取了进士,获得了入仕为官的入场券。

不过,由于母亲和父亲的相继离世,司马光只得依照祖制在家守制丁忧。期间,他继续苦读,还专研了各类典故和史籍,继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守制结束后,司马光重新被朝廷起用,一步步从地方调任到中央任职。在此期间,他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观点都呈现出了保守的特点,还结识了一生的“朋友兼敌人”王安石。

和司马光一样,王安石也是当时的佼佼者,也希望实现大宋王朝的中兴。他也是在二十岁时考中的进士,长期在地方任职并且成绩突出,具备极强的务实能力,甚至还多次拒绝去中央任职的机会。

由于长期在地方任职,王安石非常了解民间的疾苦和政策的过失,迫切希望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于是,他多次上疏请求变法,最著名的莫过于《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所有变法主张。

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引起了宋仁宗的关注。可惜,他当时已经力不从心,故而没有准奏,只是嘉奖了他的忠君爱国之心。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再次上疏要求变法,终于得到了赵皇帝的支持,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具体推行变法举措。在此期间,他顶住了重重的阻力,还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在王安石的大力推动下,著名的“熙宁变法”开始了。没过多久,变法就初见成效,缓解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由于变法的步伐太大,极大地触动了贵族阶层和中小地主的既得利益。特别是,由于王安石不知收敛和高调豪横,他甚至成为了官场中的异类,身边的支持者越来越少,几乎就是孤家寡人。

作为王安石的挚友,司马光在变法之初尽管存有保留意见,认为这种“高大全”的变法极难成功。但是,他还是抱着谨慎乐观的态度表示了支持,最起码没有进行反对。

作为一个坚定的“改革派”,王安石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令,从战略层面进行了部署。但是,在具体的执行层面他却是知之甚少,属于“有指令没落实”,抱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以为所有政令都推进得有条不紊。

比如“青苗法”,规定各州县的农民在每年的夏秋两收前,可以到官府去借贷现钱和粮谷。贷款数额依照各户的资产分为五等,收取不高的利息,既减轻了农民困难,又增加了朝廷收入,原本是一举双得的好事。

不过,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重大偏差。有的地方官员为了取利,暗中提高了利息,又增加了许多名目,设置了许多障碍,搞得各地百姓都苦不堪言。

除了“青苗法”以外,诸如此类的新政还有很多。比如水利法、募役法、均税法、保甲法和将兵法等都在执行中出现了问题,甚至是严重问题,当真是把“好好的经书念歪了”。

久而久之,王安石变法更加举步维艰了。在守旧派持续反对的同时,就连本就不多的支持派和中间派也都倒戈了,加入到守旧派的阵营中反对变法,比如司马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一次,司马光和王安石竟然在神宗皇帝面前进行了唇枪舌战,谁都不肯让步。王安石坚称,国家目前处境艰难,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改才能实现中兴局面;司马光则认为,国家的政策需要整改的确不假,但绝不能操之过急,反而欲速则不达。

当然,二人争论归争论,但都是发自内心的忠君爱国,并不存在个人私怨。对此,王安石曾经这样表示: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而司马光也曾公开表示:

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基本上,司马光多年形成的保守性格,使得他反对变法。但是,他并非完全否定变法的内容,更多的是反对王安石激进和偏颇的方式。

争吵数次后,王安石发现自己无法说服司马光,而司马光也发现自己无法劝服王安石。于是,司马光索性辞职不干了,他躲到洛阳去专心编撰自己的《资治通鉴》,这一去就是十几年时间。

对于司马光的离开,王安石虽然有些惋惜,但他并没有进行积极慰留,继续推行自己的变法。期间,他虽然大权在握,但却显得有些身心疲惫了。特别是,在守旧派的持续反对下,宋神宗也逐渐动摇了决心,减弱了对王安石的支持,甚至还下旨废除了一部分争议大的新法。

宋神宗驾崩后,年仅八岁的赵煦继位,朝政大权完全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她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很快就成为了守旧派的代言人,开始极力反对新法,最终罢黜了王安石,还重新召回了司马光。

司马光重新复出主政后,立即重用守旧派大臣们,还接连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而且,就连已经产生了实效的政策都无一保留,统统予以了废止,矫枉过正的意味非常浓厚。

而处江湖之远的王安石,眼见自己呕心沥血的变法被司马光逐一废除,内心当真是五内俱焚。结果,他在第二年就郁郁而终了,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得知王安石过世的消息,司马光也十分悲痛,还极力主张优渥王安石的家属和亲眷。据《宋史》记载:

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

司马光一定不会想到,正是由于他的默守陈规和固步自封,不仅导致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更丢弃了北宋实现中兴的最后机会。短短四十年后,北宋就遭遇了“靖康之变”,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假如,王安石变法能够继续推行的话,北宋王朝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

对比司马光和王安石二人,虽然都是当世的能臣,虽然都是爱国的忠臣。但是,司马光的历史地位却远不如王安石,究其原因就在于缺失了幼时那种砸缸救人的勇气和魄力。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南京发现王安石父亲墓,专家挖到一半,王安石后人赶来:快停下!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王安石

    在2009年9月,考古专家在南京将军山发现了一座宋朝古墓。因为古墓已经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墓中的文物,考古专家决定对这座古墓进行抢救性保护挖掘。随着挖掘工作的推进,考古专家在墓中有了惊人的发现。这座古墓中出土的文物并不多,墓主的陪葬之物非常的简单,但是专家在古墓的墓志铭上有巨大发现。通过

  • 王安石与死人争地?这就对了,要不说是拗相公呢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王安石

    半山园,位于南京中山门北白塘,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主峰亦七里,恰为半途,得名半山。半山园以北不远的地方有一小土堆,因为东晋名相谢安曾在此地居住,人们就把这座小土堆称作“谢公墩”。谢安和王羲之曾在这里“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再加上和谢安密切相关,而改变了中国历史方向的淝水之战。此后便有很多文人骚客来此

  • 苏轼鄙视王安石的才华,唯独对一诗一词佩服得五体投地

    历史人物编辑:钰说时光标签:王安石

    在北宋历史上,王安石是一位非常知名的人物,他以变法而出名,其实如果不从政,王安石也将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观点犀利,论述充分,使他名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的诗词也不遑多让,尤其是诗歌,自成一家,被人誉为“王荆公体”。这样一位文华风流人物,放在哪朝哪代,何时何地,都应该是受人敬仰的。偏偏在

  • 飞来峰非飞来山,但王安石的杭州“因缘”真“缘定‘三生’”

    历史人物编辑:我们大杭州标签:王安石

    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人为宋韵文化倾倒,为何都称之为“古代文化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不止于德寿宫的精妙、帝王将相的精彩、“琴器书画”的风雅,还有王安石、陆游、苏轼、范仲淹、朱熹等数不尽的风流人物传承……昨天,由杭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23年宋韵普及系列讲座迎来首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欧阳修沙龙里的布衣:狂怼王安石,在“三字经”里是反面教材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王安石

    在我们的意识里,封建王朝都是等级森严,当官的跟老百姓有着天然的鸿沟,当官的是大老爷,老百姓都是屁民,很难扯到一块去。但是,北宋是个例外。文坛领袖高官得坐的欧阳修的高级沙龙里,就有一个特别活跃的贫民布衣。1宋高祖赵匡胤吸取唐代军阀割据的教训,实行重文抑武战略,科举之风劲吹,好多寒门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进

  • 王安石最经典的一首诗,可惜大多数人都忘了!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王安石

    梅花在古代人心中总是品格高洁的代表,尤其在宋代,品鉴梅花更是到达了一个鼎盛时期,说到梅花,首先想到的就是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以至于后人有“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语,林和靖就是林逋。到了两宋之交,著名大才女李清照有一个兴趣爱好就是“踏雪寻梅”,南宋的陆

  • 王安石儿子多疑,打妻子,吓死儿子,王安石的处理方法让人佩服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王安石

    北宋年间,宰相王安石的儿子得了疯病,不但吓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还天天对妻子施虐,这可把王安石愁坏了……王安石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王雱,自幼聪慧,是别人眼中的“神童”。小儿子叫王旁,普普通通,乃寻常之人,但因为父亲是当朝宰相博学多才,哥哥又名声在外,别人经常拿他与父亲和哥哥对比,久而久之,王旁倍感压抑

  • 王安石借“水”讽刺,苏轼以“猪肉”还怼,古代“明星”也是凡人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王安石

    按照现代的说法来说,“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当时的明星人物,两人都是北宋时期士林文泰的巨星,一言一行都被当时的人模仿、传诵,也留下了很多野文轶事;但从中不难看出,两人绝非知己,也不是什么惺惺相惜,反而有种“睚眦必报”的感觉。这两人真可谓“你来一拳,我还一脚”,但给世人留下的却是两大大文豪“斗法”的无

  • 王安石身边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王安石

    题目有点香艳哈。然而,我讲的是正经事。所谓王安石身边的女人,指的是这位老先生的妻子、妹妹,以及,几个女儿。也许是“人以群分”,也许是书香浸染,也许是遗传,王安石身边的这些女人,不简单。她们有才且看这首诗:“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山千里恨,依前和泪看黄花。”工整吧。这是王的大女儿所作。

  • 王安石的保甲法为何没能强兵,反使百姓自残逃避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王安石

    宋朝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的目标是富国强兵,这里面除了经济上的一些改革措施外,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不少的改变。保甲法便是王安石军事改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强兵救国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可是从历史记载来看,保甲法的效果非常的差。这个措施不但没能完成强兵的目标,反而让百姓深受其害,甚至于用自残的方式来逃避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