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斗倒王安石,废除改革变法,司马光的政治生涯为何也以失败告终?

斗倒王安石,废除改革变法,司马光的政治生涯为何也以失败告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大黄蜂蛤 访问量:3356 更新时间:2024/3/8 16:06:17

王安石司马光都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二人同朝为官时私交甚笃,在才情和上也都是相互欣赏的,但二人在政见上有着极大的分歧,甚至发展到后期连同朝为官都难以做到。

两人同样都是少年得志,弱冠之年便进朝为官,史书对于他们的描写是相似的,不追逐名利、不近于色、生活简朴、专心经营理念世界,是科举制度中为数不多的观念型知识分子。

为何对于王安石主张的变法,司马光如此抵触?本文将对其分歧加以分析探讨,以期做较为公允的评价。

一、王安石变法的始与末

1、变法初衷

北宋后期,吏治败坏,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急剧升级,宋神宗继位之时,宋朝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光阴。宋朝初期制定的很多政策弊端也逐渐显露,农民起义纷纷兴起,北宋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面对波诡云谲的复杂形势,很多政治家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变法势在必行。

其中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变法的代表人物,但二人在变法问题上有很强烈的分歧。

神宗即位之前,对王安石的才能早有所耳闻,对其治国思想也非常的赞赏,于是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全面推实行,新法的实行确实。

变法之后,朝廷国库迅速充盈,社会生产力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商品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可为什么变法会遭到司马光的反对?

一言蔽之,王安石的变法可以理解为将百姓的钱挪到了官家的口袋里,政府的国库充盈了,但老百姓却食不果腹。

2、细说变法

王安石的变法实施后,并没有给中小地主和下层民主带来特殊的利益,反而有很多的严重苛民现象。

司马光以“与民不利”为由来反对新法,确实是有一定根据的。

青苗法的本意是“抑兼并,振贫弱,置官理财”,青苗钱是按户等高低决定发放的,规定上,三等户有余钱可以多贷,贷款的农户年年都要交利息,因此,还不起的农户还得求着兼并之家来借钱还款。

司马光全盘否定新法,就连苏轼也曾说:“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事实上,司马光对于新法“苛民之甚”的想法得到了验证,青苗法施行自然也遭到了民众的反对。

再说保甲法,保甲法规定墓地最高的为保长,如《宋史》提到,“凡几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才干、心力者为保长,五大家为一大保,选主户最有心力物产最高者一人为大保长。”因而“仕官有力之家,子弟皆欣然趋赴。”

根据上面所说的,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实现“抑兼并,振贫弱,均平赋役”的初衷,它的好处就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却是通过苛民的方式来达到的。

司马光反对新法恰恰由于他施仁于民的政治主张,从某些意义上来说也是顺应民心的主张。

再看史书上对于司马光的评价,“官僚地主阶级的代表”,“极力维护大地主特权”,这些都是不尽中肯的评价。

3、司马光为何反对变法

有人认为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是个人恩怨,甚至攻击司马光的个人品德问题,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一来将一代政治家司马光的思想简单化,二来也不符合史实。

司马光、王安石在为政初期是“比肩共进”的,在神宗时期,两人都是翰林院学士,并常一起聚会,两人对于宋王朝因循守旧,冗官、冗费等问题都非常担忧,希望以一己之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状况加以改善。

即使二人在政见上有所不同,司马光仍认为“介甫文章结义,过人处甚多”,而在王安石死后,司马光还嘱托“优加厚礼”,以此看来,二人的在才情上是互相欣赏的,只是对于国家变法政见各有不同。

司马光和王安石对时局的认同,是求同存异的,体现在几方面:

一是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主张变革的,二人对官场冗官冗费的局面都深感担忧,并尖锐地指出了官场的种种恶习,对宋王朝财政的困难也都看得很清楚。

二是两人都很注重人才的培养,王安石认为“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司马光也主张“度材而授任,量能而施职”,但二者解决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王安石侧重于具体制度的改革,而司马光侧重于社会治理条件,这就导致二人对社会弊病的根源认识上存在分歧,进而引起变革态度的迥然不同。

总而言之,司马光坚持“慎改稳改”,而王安石则主张“大刀阔斧”。

这两种变革方式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成反对意见,他不能够忍受用“免役法”代替“差役法”,用“青苗法”代替“常平仓法”,推行新的保甲法等。

两人虽然都很重视人才,但在用人的主张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司马光强调“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他认为人才是有的,关键在于能不能知人善用。他指出“用人之道,采之欲博…收其所长,弃其所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他对于王安石的不加分析、一味排斥异己者的做法非常不满。

司马光和王安石在理财的问题上也有非常尖锐的对立立场,虽然二人都看到了宋王朝的财政危机。但王安石认为,财政危机原因在于“理财未得其道”,因此应当进行变法,而司马光则认为应节流。

司马光主张“方今国用不足,灾害荐臻,节省冗费,当自贵近为始”,他强调节流,主张裁减冗官,而王安石则认为“得善理财者,何患不富?”他主张开源,王安石变法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大环境下,商品经济并不健全的封建社会并不能迸发出强烈的经济活力,财富积累的方法只有压榨百姓。

诚然,开源和节流是国家财政的两个方面,而司马光对于开源避而不谈,强调节俭、用费、裁减用兵,虽然有失偏颇,但大致可以认为是切中时弊的。

而王安石只讲开源,并且主要手段是以点名的方式,甚至认为节流节用是有伤国体的,这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偏激性。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想振兴朝政,但二人由于政见的不同,在改革方式、用人、理财等方面都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这就决定了司马光对于新法持否定态度。

4、王安石变法遇挫

王安石作为变法的实际领导者,本应做到群策群力,但由于用人不当,王安石内心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子为谋主,外信也被许多居心叵测的人利用。

在新法颁布之后,各地都出现了异常的现象,如华山崩裂等,一时人心惶惶,不少人借机抨击变法。

王安石的变法,使得民负债日重,而县官无所得,并且加重人民的负担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同时,王安石也没有办法根本改变北宋积弱的局面。

而所谓的保甲法,在当时就是为了严格控制被压迫的阶级,镇压农民起义。

公平而论,王安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改革家,他的改革是以增加国家收入为目的,以加重被剥削者的负担为手段的,他没有对农民做出让步,也没有打击大地主的利益,也没有支持中小地主的利益,这就导致了他的变法必然遭到失败。

二、司马光重新掌权和草草收场

1、司马光重新拜相

王安石是一个富于幻想的改革家,他的行动远不如言论那么中听。

王安石变法的实施也证明了他因用人不当,从变法过程遭到许多卓有见识的大臣们反对,变法阻力随之增加,更严重的是变法脱离实际、压榨民脂民膏引起民怨,所以最终失败也是在所难免。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幼的哲宗即位,由太皇太后听政,王安石被第二次罢相,变法危在旦夕。

此时,司马光被重新召入京,上台执政,司马光执政前,朝野上下对其寄予厚望,司马光上京为相,标志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2、司马光暮年之过

作为反变法者的司马光重新掌权,虽然废除青苗法、免役法等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但对于司马光而言,仍然是考验。

而晚年的司马光也越来越固执,司马光在反对变法时尚且知道应该“存其善而革其弊”,但遗憾的是,此时司马光也犯了与王安石相似的急躁病。

他既不问刑法是否有可取,可改之处,也不问废除刑法需要时间,是否操之过急,而对于司马光的矫枉过正,就连和司马光同一阵营的人都有些不赞成。

范纯仁对司马光说:“治道去其甚者可也,差役一事尤当熟究而缓行之,不然,滋为民病”。然而曾经反对王安石变法、希望能广开言路的司马光却油盐不进。

司马光在其晚年忠诚虽可嘉,但却偏执的令人难以接受。司马光自信狂妄地坚持“四害不除,吾死不瞑目矣!”其固执导致的最终结局是新法被完全扼杀,而他的政途也最终悲剧收场。

总结

历史远非人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司马光和王安石年少时同朝为官,情谊深长,只是在政见立场上有所不同,在变法问题上针锋相对。

这不是阶级斗争,不是路线斗争,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对于朝政的理念不同而已。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有操之过急之处,司马光反对变法也有对有错,既不能证明他守旧顽固,也不能断定他就是逆历史逆潮流的保守派官员。

司马光的一生,包括反对王安石变法,应基本得到肯定,他着眼于民众疾苦,反对新法对于民众的苛责和剥夺,但晚年的司马光执拗如牛,也犯了和王安石变法同样的急性子错误。

当一个人手握大权时,可能难以做到广开言路,毕竟高处不胜寒,而对于二人在政见上的分歧,后人也无合适立场任意地拔高、贬低,只得交由历史评判。

参考文献

1、《宋史》

2、《宋人轶事汇编》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王安石新党的分裂:有内鬼,中止变法!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波标签:王安石

    后世的很多宋史学家认为,大宋中后期的“熙宁改革”(王安石变法)被很多人说还是宋朝走向下坡路的开始。比如吕思勉先生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解释了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的原因——“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说他全无功效,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极大,则亦不容为讳”。这些弊病除了保守党(反对派)的强烈反对和阻挠之外。更

  • 哄抬米价这种事王安石也干过

    历史人物编辑:一庸武侠解读标签:王安石

    文/唐三彩古往今来,估计再也木有比王安石胆子更大的宰相了。正因为胆大,他才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强推新法,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也许王家有这种基因。早在1047年(庆历七年)担任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时,他就干过一件更胆大的事,从而一举成名。有钱人倒没啥,普通百姓就惨了。作为父母官,王安石应该做的

  • 王安石的变法与司马光的守旧,政见不同的两个人谁才是真正的为民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王安石

    很显然,关于王安石变法的问题以及司马光守旧的问题,咱们从本质上来看还真就不能去说谁对谁错,简单直白的来说也无非都是为民罢了。不过,话又说回来,竟然两个人都是为民,然而两个人的能力还都那么强,为什么后来北宋还是灭亡了呢?所以,这就牵扯到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王安石的变法与司马光的守旧,政

  • 王安石变法到底对北宋影响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西窗夜话标签:王安石

    关于北宋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 在历史上争议可谓很大。有支持者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北宋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但也有人认为,王安石的变法给北宋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从此以后北宋陷入自我毁灭的发展模式。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模式:包括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的影响。1、北宋的弊政从北宋宋仁宗开始,北

  • 和而不同:王安石、苏轼的君子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王安石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开始主持变法,轰动一时,成果显著,朝野焕发出勃勃生机,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当变法遭到司马光、苏轼等人的反对、两派彼此生隙之时,两方首要人物只限于政见争端,没有使用小人手段进行打压,如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王安石为其求情,这是历史少见的君子之争。这种文明且激烈的争论

  • 北宋名相王安石为何与儿媳传出绯闻?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王安石

    有历史学家说宋朝是中国最具现代性的朝代,此言不虚,因为连政治斗争都用上了现代的手段,用绯闻抹黑对手,是现代政治斗争极为有效的手段。历史上被我们称之为一代名臣的人,都有爬灰的绯闻出现。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朱熹等,历史上都被说成是爬灰的无耻小人!想一想,这可能吗?宋朝不是唐朝,唐朝风气特别开放,而宋

  • 王安石的变法,为什么没能挽救北宋?

    历史人物编辑:孙北京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最终走向了失败#北宋宋神宗在位期间,北宋遭遇严重的统治危机:其实打从宋仁宗时代,北宋就面临财政危机、军事腐朽等一系列危机。宋仁宗试图改变这一切,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到了宋神宗时代,宋神宗面临不改不行的危机。于是在这个背景下,宋神宗开始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宋神宗希望王安石的变法,能改变

  •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君子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与苏东坡都是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与苏东坡同时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名列千秋的人物。在北宋的官场上,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现象级的存在。王安石从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受到宋神宗的赏识而一跃成为宰相,主持变法;苏东坡则是因为反对变法、反对全盘否定变法而被王安石和司马光一再贬谪。但苏

  • 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天灾”,还是“人祸”?

    历史人物编辑:刘培标签: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出自王安石的《元日》。大家都知道王安石是一名伟大的诗人,我们小学、初中、高中几乎都学过他的诗。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说他是政治家是因为他做过北宋的丞相,说他是改革家呢,是因为他领导过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很遗憾他的变

  • 王安石在地方做官均在南方,为何却有2首诗提到今河北南部一个县

    历史人物编辑:大运河时空标签:王安石

    北宋王安石在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时,推行了变法,再加上在文学方面名列“唐宋八大家”,因此他就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在地方任职时,主要是在淮河以南、今天的江浙一带,并没有在北方担任过职务,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却有两首诗均写到了今天的河北省馆陶县。王安石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