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形象?现代的人无法知道,现代的人对于曹操的理解和认知,大多来源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这两本古典书籍。可从这两本古典书籍里,也只能窥到对曹操的知其然,而不能窥到对曹操的知其所以然。
读罗贯中著作的《三国演义》,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能够感受到,罗贯中无限的美化蜀国的军师诸葛亮,以及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却对朝廷的丞相曹操无限丑化。
可即便如此,罗贯中也找不出曹操在人格方面存在着什么污点,只能拿"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点证明曹操的不忠不孝,拿"宁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这一句话证明曹操的不仁不义。
然而整篇地读完《三国演义》,罗贯中指出的曹操这两个方面的污点之处,不仅不能够缩小曹操的人品和人格,反而无限地放大了曹操的人品和人格。
罗贯中为什么认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原因无非这么三点:第1、汉室的天下就该是姓刘的天下,而曹操姓曹却不姓刘。第2、天下这么多姓刘的皇室宗亲,凭什么把握朝延重权的是他这个异姓的曹操。第3、一个姓曹的,却打着刘姓天子的旗号东征西讨,谁知有没有私心和异心?
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我们先来做一个假设,假设曹操和刘备换一个位置,刘备是掌握朝廷重权的刘丞相,曹操是三足鼎立的曹蜀主,那有谁会认为刘备刘丞相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室的天下,一个异姓的丞相为了国家不至于四分五裂,一生亲临战场杀阀,呕心沥血,亲历无数的生死时刻,这种为家为国的献身精神,却被莫须有的冠之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说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其冤堪比窦娥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于乱世之中力扶汉室,如果彼时不是曹操的存在,天下早已大乱,彼时代又岂止是三足鼎立?
"宁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曹操在现实中有没有说过我不知道,但在《三国演义》里曹操确实说过。
可说过这句话的曹操,在《三国演义》里有没有这样做到?是没有的。
不仅没有这样做到,反而还逆这句话而做。这从曹操是怎样对待云长关羽的,就已经尽显了曹操的人格和人品。
云长关羽在同兄长失散之后,是生是死全在曹操的意念之间,可曹操惜关羽之才华,不仅没有置关羽死地,反而马中赤兔相赠。
如果曹操真是"宁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能负我"之人,怎容得云长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又怎会成就后来把守华容道的关羽?
云长关羽可是《三国演义》中最有大仁之人,那么我们就从《三国演义》对比一下曹操和关羽谁的人品更高?这从两个方面可以找到答案。
第一个方面:谁饶过对方的次数占多。
关羽在华容道饶过曹操,一次。曹操在降服关羽饶过一次,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又饶过一次,共是两次。曹操完胜。
第二个方面:谁收到对方无偿馈赠的物资更多。
曹操没有收到过关羽无偿馈赠的物资,次数是零次。而关羽,明知曹操赠他马中赤兔是为了笼络他,本该在离开曹操时,他就应该把马中赤兔还给曹操,可他没有,次数是一次。还是曹操完胜。
云长关羽的人格和人品,不仅在《三国演义》中神一般的存在,在后代人的心目中,也是神一般的存在。
可神一般存在的关羽,在人品和人格方面,却败给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奸相曹操。
因此,若说曹操是一个"宁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的阴险狡诈之辈,是人都不会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