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窦娥为何要发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3大毒誓,连累百姓?

窦娥为何要发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3大毒誓,连累百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无风却起念 访问量:3658 更新时间:2024/1/28 12:44:32

元朝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时代,社会上的各种恶劣现象比比皆是。窦娥,这个善良无辜的女子,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遭受了极大的冤屈。关汉卿通过《窦娥冤》这部戏曲,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的悲哀和人性的丑恶。

窦娥,一个出生在贫苦家庭的女子,她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无奈。为了父亲能够进京赶考,她被卖给了蔡家当童养媳。窦娥在蔡家度过了十年的童养媳生涯,然后嫁给了蔡家的少爷。然而,命运似乎一直不善待她,她的丈夫在婚后不久便病逝了。从此,窦娥与蔡婆婆相依为命,过着艰难的生活。

然而,这个社会似乎从来没有给窦娥留过一丝喘息的机会。在她人生最为困顿的时候,她遇到了张驴儿,一个恶名昭彰的地痞流氓。

张驴儿强行霸占了窦娥的家,让她的生活陷入了更加绝望的境地。而窦娥的悲惨命运,从张驴儿毒死他的父亲并栽赃给她开始,达到了巅峰。

窦娥被冤枉为杀人凶手,她在审讯时历经严刑拷打,却始终坚决不承认自己的罪名。然而,当楚州知府威胁要折磨蔡婆婆时,窦娥为了保护她唯一的亲人,含泪招认了罪名。可是,这个社会对她没有丝毫怜悯,最终她还是被判处了死刑。

在临刑前的那一刻,窦娥绝望地天发誓,她发出了三个毒誓,以证明她的清白和无辜。

首先,她誓言死后鲜血会溅到天上的白练之上,以此表明她的冤屈无法消除。

其次,她誓言六月飞雪,让楚州在酷暑盛夏降下大雪,以此惊动世人关注她的冤屈。

最后,她誓言让楚州大旱三年,意在让贪官污吏受到天谴,为她复仇。

窦娥的三个毒誓终究应验了。她的鲜血果真溅到了白练之上,接着六月飘起了鹅大雪,更让人震惊的是,楚州接连三年大旱,百姓生活艰难,经济凋敝。

这其中,窦娥要让楚州大旱三年的毒誓,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样的毒誓连累了无辜的百姓,让他们饱受天灾之苦。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窦娥这个毒誓并非是要连累无辜的百姓。在元朝的那个时代,百姓早已在贪官污吏的压迫下生活困苦,正的生活秩序已经荡然无存。

窦娥的大旱三年毒誓,其实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贪官污吏受到天谴,让他们无法继续榨取百姓的血汗。她希望这场天灾能唤起社会的警觉,揭示出这个时代的腐化和黑暗。

当然,事实上,这个毒誓也让一些无辜的百姓受到了牵连。在三年的大旱中,许多百姓饥饿交加,生活艰难。这不能否认是窦娥毒誓的一个悲剧性结果。

然而,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个毒誓实际上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悲哀。窦娥的冤屈和无助,以及她发出这样一个让楚州大旱三年的毒誓,都表明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发展和严重的道德沦丧。在这样一个充满黑暗的时代,无辜的百姓饱受压迫,正义的呼声在权势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窦娥的冤屈,最终引起了皇帝和官府的重视。他们对此事展开了重新调查,最后查明了真相,证实了窦娥的清白。为了平反,皇帝下令在楚州修建了一座窦娥冤祠,用以纪念这位冤屈的忠良之女,并将她的名字载入史册。同时,那些陷害窦娥的贪官污吏也受到了严惩,为窦娥讨回了一个公道。

尽管窦娥在世时并未能感受到这份公道,但她的事迹却成为了后人传颂的故事。窦娥的毒誓,虽然给楚州带来了三年的大旱,但却也从另一个角度唤起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这使得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要坚守道德底线,捍卫正义。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窦娥还是那些为她讨回公道的人们,都成为了历史中永恒的英雄。

参考资料:国维《元戏曲史》

标签: 窦娥

更多文章

  • 窦娥死前的三桩毒誓,大旱三年仅仅是发泄自己的不满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窦娥

    与其说感天动地,不如说惊天动地。x先来看看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所写,内容关于当时的黑暗时代所造成的悲剧结局。一位善良、忠贞、孝顺的良家妇女最终无奈被迫冤死在刽子手的刀下,就连天地都为之动容。《窦娥冤》一文大致内容为:窦娥从小因家境贫穷而被迫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而蔡婆

  • 被央视重点批评的“孔乙己文学”,比窦娥还冤

    历史人物编辑:易简读书标签:窦娥

    作者:北川弦“孔乙己文学”太火了。短短几日,这五个字迅速蹿红,高挂在各大网站的热搜榜上,随手点开一个相关帖子,都能看到成堆网友围着它争论不休。就连央视也为之侧目,一篇《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引来千万网友激情开麦,转赞评瞬间过10万。什么是“孔乙己文学”?它又凭什么刺痛千万普通人的心?孔乙己,

  • 10岁少年强奸21名幼女?两度入狱12年背后,他的故事比窦娥还冤

    历史人物编辑:娱记小池标签:窦娥

    1993年4月的某一天,北京市烟台区五里店村附近的一处水果摊旁,几位村民和水果商贩因意见不合发生了口角。与此事毫无关系的村民王占有,原本只是看热闹的路人,但毫无预警地,他突然拿着秤砣就冲到了打架的人堆里。被带到派出所后,王占有更是逮谁骂谁,一副你们赶快把我抓了才好的态度。此事在周围传开后,邻居们大为

  • 窦娥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杜健标签:窦娥

    窦娥,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出自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撰写的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通常被人简称为《窦娥冤》。在山阳县地界,有位叫窦天章的穷酸秀才,他的妻子生病去世,留下年仅三岁的窦端云,也就是窦娥。窦天章父女二人相依为命,渴望有一天能够金榜题名走上仕途,想要进京赶考却没有路费,于是向蔡婆借了20两银

  • 千古名相王安石,居然为了一张藤床撒泼打滚?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王安石

    01王安石是谁?若说你不知道,大概会被周围人笑掉大牙。三岁的小孩都能在过年的时候,背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万能的度娘介绍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官运亨通,宋神宗时,更是位居人臣之首

  • 学霸笔记: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蔽眼

    历史人物编辑:小伟生活标签:王安石

    公元1050年夏,王安石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老家,途径杭州,登上飞来峰,写下了《登飞来峰》一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上山登塔,举目四望,天下仿佛尽在眼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什么没有任何的事

  • 苏轼这首诗真大胆,竟然讽刺王安石!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王安石

    说到花影,很多人自然联想到宋代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这花影是多么摇曳多姿。张先的好朋友苏轼也写过花影,可是苏轼笔下的花影与张先大相径庭,我们看看苏轼说了什么?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了这首诗,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对新政不

  • 王安石仁学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祖籍抚州临川县,公元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出生于北宋江南西路临江军清江县的维崧堂,王安石早年家境比较清寒,天圣八年(1030)其父王益以殿中丞之韶州,后随父至江宁。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至扬州,签书淮南判官,在其任职期间作《送孙正之序》,从这篇序文中可以感受

  • 能看懂王安石做派,你才算活明白了

    历史人物编辑:倚梧杉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两大搞怪标签,一“行走的粪坑”,二,拗相公凡有大才之人必有怪癖,比如北宋著名政治家,以王安石变法名垂青史的王相公就是如此。他的怪癖有两个,第一个是生活上的,被人形容为“行走的粪坑”,第二个是性格上的,被人称呼为“拗相公”。(不被理解的王安石)这怪癖从何而来,简单说就是不洗澡!今日人洗澡,应算常

  • 王安石和司马光谁的经济政策更正确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王安石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和司马光谁的政策更正确,进一步来说,二人谁更懂经济。现在一种说法是,司马光是保守派,王安石是变革派。正是由于二人巨大分歧拉开的北宋中期的党争,也埋下了北宋覆灭的祸根。现在都说司马光是奸臣,将收复的西夏的领土又退给了西夏,以及有名的阿云一案,种种行为都在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的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