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出自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撰写的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通常被人简称为《窦娥冤》。
在山阳县地界,有位叫窦天章的穷酸秀才,他的妻子生病去世,留下年仅三岁的窦端云,也就是窦娥。窦天章父女二人相依为命,渴望有一天能够金榜题名走上仕途,想要进京赶考却没有路费,于是向蔡婆借了20两银子。
蔡婆是村里的一位寡妇,单独抚养着儿子,家境还算殷实,以放高利贷谋生。一年之后,窦天章赶考名落孙山,欠蔡婆的银子也翻了一番,需要偿还40两。无奈之下,窦天章只能将女儿卖给蔡家做童养媳,免去债务的同时还额外获得10两银子。
窦端云被蔡婆改名为窦娥,窦娥平日里辛勤劳作、孝敬长辈,在十七岁那年与蔡婆的儿子喜结连理。不幸的是,在结婚的当年,窦娥丈夫就去世了,从此之后家中只剩下蔡婆和窦娥两位寡妇。
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蔡婆依然凭借放贷款来维持生计,这天,蔡婆到药店老板赛卢医那里要账,对方不但赖账不还钱,还想要杀人灭口,危急关头,路过的张驴儿父子俩出手救下蔡婆。
出于感激,张驴儿父子与蔡婆有些交谈,当了解到蔡婆家中还有一位寡妇儿媳妇时,张驴儿父子两人贼心大起,正好两位寡妇委身两个单身汉。
张驴儿父子俩凭借着救命之恩,死皮赖脸地住在蔡婆家,意图逼迫蔡婆和窦娥嫁给自己。当窦娥得知事情原委后,一边劝告蔡婆莫要糊涂,保住自身贞操,另一边坚决拒绝张驴儿父子的无耻要求。
双方僵持不下,张驴儿以为是蔡婆从中阻挠,于是从药店买来毒药,准备杀死蔡婆,然后再逼迫窦娥嫁给自己。张驴儿将毒药放入羊汤当中,端给蔡婆吃,没想到蔡婆突然感到一阵恶心,张驴儿的父亲将毒药羊汤喝下去,很快毒发身亡。
看着突发状况,张驴儿短暂傻眼后心生一计,决定将毒死父亲的脏水泼到蔡婆身上,到时候仍然可以占有寡妇窦娥。张驴儿花钱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严刑逼供,本来经历酷刑都没有承认的窦娥不愿看到蔡婆受刑罚,于是谎称自己毒死张驴儿父亲。
在处斩那天,窦娥提出临终请求,她希望能够铺一张干净的竹席,并且在旁边立一个竹竿,上面悬挂一条白练。一般情况下,犯人临终要求不要不过分,都会得到满足,窦娥的愿望也全部实现。
窦娥在行刑之前通过与刽子手对话的方式立下三个毒誓,一是如果窦娥是冤枉的,人头落地,竹席上没有一丝血,全部都飞到白练上;二是如果窦娥是冤枉的,我死后,老天爷天降三尺大雪掩盖尸身;三是如果窦娥是冤枉的,从今天开始,整个楚州大旱三年。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就是后世总结的窦娥冤情。自从窦娥死后,楚州境内再也没有下过一滴雨,大旱连续持续三年,百姓颗粒无收,流离失所的灾民成群结队。
显然,窦娥冤演绎了一个极致悲剧的故事,窦娥是一位正直、善良、朴实的社会底层妇女,这些品质通过作品都毫无疑问地确定,但是窦娥为什么要牵连楚州的百姓呢?
关汉卿塑造的窦娥形象源自东海孝妇,这是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的故事,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最早出现在《汉书于定国传》和《列女传》中。
《窦娥冤》是经典的悲剧作品,获得极好的口碑,比如王国维曾评价即使放在世界悲剧中也毫不逊色。
窦娥在临死前立下第一个毒誓为血溅白练,在故事中根据窦娥的台词,她明确提到两个历史典故,分别是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苌弘是春秋时期忠臣,遭到奸人诬陷迫害,被流放蜀地,最后郁郁寡欢选择自杀。当地百姓知道苌弘是忠心的,将他的血收集起来,三年之后化作碧玉。
战国时期蜀王杜宇被称为望帝,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他一心扑在治水修渠上。朝中野心勃勃的宰相竟然设计毒死望帝,霸占皇后,含冤去世的望帝化作杜鹃鸟昼夜啼叫。
这两个典故的共同点就是忠贞善良之人蒙冤而死,窦娥想借此说明自己是被冤枉的,同时也表明自己的忠贞本性。
窦娥临死前的第二个毒誓是六月飞雪,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的认知中,六月飞雪都是违反自然现象的。窦娥身处社会最底层,在案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权势之人,但这些人竟没有一人为自己说话,这就是现实世界冰冷的模样。
在官吏欺压百姓暗无天日的时候,只有借助超越自然规律的现象才能给卑微愤恨的百姓带来一丝光明,于是窦娥立下六月飞雪的毒誓,以此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愤恨。
与此同时,白雪是纯洁的象征,窦娥希望死后可以白雪覆盖尸身,也算是保全自己贞洁的最后愿望。愿望有多淳朴,现实就有多黑暗,强烈对比之下更显窦娥之冤。
窦娥临死前的第三个毒誓是大旱三年,这个可谓是三个毒誓中最狠的一个,不仅前后时间跨度大,而且波及范围也非常广泛。心地善良的窦娥为什么会祸及普通百姓呢,首先是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恐惧感更强,古代抵御天灾的能力非常弱,因此天灾往往能够让人感到害怕,最重要的是让昏庸官吏感到害怕。
其次利用天灾惩罚当地官吏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比如在西游记中就有玉皇大帝降下天灾惩罚地方长官的例子,甚至在民间传说故事中也有不少类似案例。
最后是通过影响更大的旱灾来发泄对社会的愤懑,表达窦娥对自己遭受不公经历的反击,正是因为这样才引发人们的同情和深思,达到警醒世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