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窦娥是怎样的人?

窦娥是怎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杜健 访问量:4374 更新时间:2024/1/24 12:29:36

窦娥,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出自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撰写的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通常被人简称为《窦娥冤》。

在山阳县地界,有位叫窦天章的穷酸秀才,他的妻子生病去世,留下年仅三岁的窦端云,也就是窦娥。窦天章父女二人相依为命,渴望有一天能够金榜题名走上仕途,想要进京赶考却没有路费,于是向蔡婆借了20两银子。

蔡婆是村里的一位寡妇,单独抚养着儿子,家境还算殷实,以放高利贷谋生。一年之后,窦天章赶考名落孙山,欠蔡婆的银子也翻了一番,需要偿还40两。无奈之下,窦天章只能将女儿卖给蔡家做童养媳,免去债务的同时还额外获得10两银子。

窦端云被蔡婆改名为窦娥,窦娥平日里辛勤劳作、孝敬长辈,在十七岁那年与蔡婆的儿子喜结连理。不幸的是,在结婚的当年,窦娥丈夫就去世了,从此之后家中只剩下蔡婆和窦娥两位寡妇。

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蔡婆依然凭借放贷款来维持生计,这天,蔡婆到药店老板赛卢医那里要账,对方不但赖账不还钱,还想要杀人灭口,危急关头,路过的张驴儿父子俩出手救下蔡婆。

出于感激,张驴儿父子与蔡婆有些交谈,当了解到蔡婆家中还有一位寡妇儿媳妇时,张驴儿父子两人贼心大起,正好两位寡妇委身两个单身汉。

张驴儿父子俩凭借着救命之恩,死皮赖脸地住在蔡婆家,意图逼迫蔡婆和窦娥嫁给自己。当窦娥得知事情原委后,一边劝告蔡婆莫要糊涂,保住自身贞操,另一边坚决拒绝张驴儿父子的无耻要求。

双方僵持不下,张驴儿以为是蔡婆从中阻挠,于是从药店买来毒药,准备杀死蔡婆,然后再逼迫窦娥嫁给自己。张驴儿将毒药放入羊汤当中,端给蔡婆吃,没想到蔡婆突然感到一阵恶心,张驴儿的父亲将毒药羊汤喝下去,很快毒发身亡。

看着突发状况,张驴儿短暂傻眼后心生一计,决定将毒死父亲的脏水泼到蔡婆身上,到时候仍然可以占有寡妇窦娥。张驴儿花钱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严刑逼供,本来经历酷刑都没有承认的窦娥不愿看到蔡婆受刑罚,于是谎称自己毒死张驴儿父亲。

在处斩那天,窦娥提出临终请求,她希望能够铺一张干净的竹席,并且在旁边立一个竹竿,上面悬挂一条白练。一般情况下,犯人临终要求不要不过分,都会得到满足,窦娥的愿望也全部实现。

窦娥在行刑之前通过与刽子手对话的方式立下三个毒誓,一是如果窦娥是冤枉的,人头落地,竹席上没有一丝血,全部都飞到白练上;二是如果窦娥是冤枉的,我死后,老天爷天降三尺大雪掩盖尸身;三是如果窦娥是冤枉的,从今天开始,整个楚州大旱三年。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就是后世总结的窦娥冤情。自从窦娥死后,楚州境内再也没有下过一滴雨,大旱连续持续三年,百姓颗粒无收,流离失所的灾民成群结队。

显然,窦娥冤演绎了一个极致悲剧的故事,窦娥是一位正直、善良、朴实的社会底层妇女,这些品质通过作品都毫无疑问地确定,但是窦娥为什么要牵连楚州的百姓呢?

关汉卿塑造的窦娥形象源自东海孝妇,这是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的故事,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最早出现在《汉书于定国传》和《列女传》中。

《窦娥冤》是经典的悲剧作品,获得极好的口碑,比如国维曾评价即使放在世界悲剧中也毫不逊色。

窦娥在临死前立下第一个毒誓为血溅白练,在故事中根据窦娥的台词,她明确提到两个历史典故,分别是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苌弘是春秋时期忠臣,遭到奸人诬陷迫害,被流放蜀地,最后郁郁寡欢选择自杀。当地百姓知道苌弘是忠心的,将他的血收集起来,三年之后化作碧玉。

战国时期蜀王杜宇被称为望帝,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他一心扑在治水修渠上。朝中野心勃勃的宰相竟然设计毒死望帝,霸占皇后,含冤去世的望帝化作杜鹃鸟昼夜啼叫。

这两个典故的共同点就是忠贞善良之人蒙冤而死,窦娥想借此说明自己是被冤枉的,同时也表明自己的忠贞本性。

窦娥临死前的第二个毒誓是六月飞雪,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的认知中,六月飞雪都是违反自然现象的。窦娥身处社会最底层,在案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权势之人,但这些人竟没有一人为自己说话,这就是现实世界冰冷的模样。

在官吏欺压百姓暗无天日的时候,只有借助超越自然规律的现象才能给卑微愤恨的百姓带来一丝光明,于是窦娥立下六月飞雪的毒誓,以此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愤恨。

与此同时,白雪是纯洁的象征,窦娥希望死后可以白雪覆盖尸身,也算是保全自己贞洁的最后愿望。愿望有多淳朴,现实就有多黑暗,强烈对比之下更显窦娥之冤。

窦娥临死前的第三个毒誓是大旱三年,这个可谓是三个毒誓中最狠的一个,不仅前后时间跨度大,而且波及范围也非常广泛。心地善良的窦娥为什么会祸及普通百姓呢,首先是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恐惧感更强,古代抵御天灾的能力非常弱,因此天灾往往能够让人感到害怕,最重要的是让昏庸官吏感到害怕。

其次利用天灾惩罚当地官吏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比如在西游记中就有玉皇大帝降下天灾惩罚地方长官的例子,甚至在民间传说故事中也有不少类似案例。

最后是通过影响更大的旱灾来发泄对社会的愤懑,表达窦娥对自己遭受不公经历的反击,正是因为这样才引发人们的同情和深思,达到警醒世人的作用。

标签: 窦娥

更多文章

  • 千古名相王安石,居然为了一张藤床撒泼打滚?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王安石

    01王安石是谁?若说你不知道,大概会被周围人笑掉大牙。三岁的小孩都能在过年的时候,背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万能的度娘介绍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官运亨通,宋神宗时,更是位居人臣之首

  • 学霸笔记: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蔽眼

    历史人物编辑:小伟生活标签:王安石

    公元1050年夏,王安石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老家,途径杭州,登上飞来峰,写下了《登飞来峰》一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上山登塔,举目四望,天下仿佛尽在眼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什么没有任何的事

  • 苏轼这首诗真大胆,竟然讽刺王安石!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王安石

    说到花影,很多人自然联想到宋代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这花影是多么摇曳多姿。张先的好朋友苏轼也写过花影,可是苏轼笔下的花影与张先大相径庭,我们看看苏轼说了什么?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了这首诗,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对新政不

  • 王安石仁学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祖籍抚州临川县,公元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出生于北宋江南西路临江军清江县的维崧堂,王安石早年家境比较清寒,天圣八年(1030)其父王益以殿中丞之韶州,后随父至江宁。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至扬州,签书淮南判官,在其任职期间作《送孙正之序》,从这篇序文中可以感受

  • 能看懂王安石做派,你才算活明白了

    历史人物编辑:倚梧杉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两大搞怪标签,一“行走的粪坑”,二,拗相公凡有大才之人必有怪癖,比如北宋著名政治家,以王安石变法名垂青史的王相公就是如此。他的怪癖有两个,第一个是生活上的,被人形容为“行走的粪坑”,第二个是性格上的,被人称呼为“拗相公”。(不被理解的王安石)这怪癖从何而来,简单说就是不洗澡!今日人洗澡,应算常

  • 王安石和司马光谁的经济政策更正确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王安石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和司马光谁的政策更正确,进一步来说,二人谁更懂经济。现在一种说法是,司马光是保守派,王安石是变革派。正是由于二人巨大分歧拉开的北宋中期的党争,也埋下了北宋覆灭的祸根。现在都说司马光是奸臣,将收复的西夏的领土又退给了西夏,以及有名的阿云一案,种种行为都在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的保

  • 王安石变法还没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王安石

    有一种风险叫做投资,只不过投资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人付出金钱,有的人付出时间,有的人付出感情,有的人付出生命。而对于投资的目的,也很好理解,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嘛,金钱方面,物质方面,荣誉方面,地位方面等等。毕竟,不求回报的圣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几乎没有。可你要楞说是完全没有,也不对!这个世界还

  •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一个共同嗜好

    历史人物编辑:新波美食记标签:王安石

    01北宋最有名的政治家王安石晚年归隐江宁钟山,读书著作,不问政事。每每在山路上独行,自言自语,手在空中反复画写着“福建子”三字。据说是指福建(莆田)人吕惠卿,恨为惠卿所陷害,又悔为惠卿所误。熙宁变法,王安石是总指挥,时人称为孔子;吕惠卿是急先锋,时人称为颜回,一对圣人师徒嘛。俩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 王安石有何过人本领,竟然让宋神宗倾慕不已

    历史人物编辑:刘帅说历史标签:王安石

    “庆历新政改革之初即告天折,到神宗即位时冗官冗兵冗费有增无减,财政亏空,难以为继;百余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不相适应的旧制度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神宗慨然思革流弊,以图实现“富国强兵”之计,终于促成“王安石变法”的改革新浪潮。诸新法在发展农田水利、平均田赋打击城乡高利贷、解决乡村差役与城市工商业摊

  • 宋神宗为何违背祖宗法度,支持王安石的变法建议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王安石

    宋神宗赵顼是北宋皇帝中少见的积极进取的帝王,他的执政也让整个国家出现了中兴的势头。这一切都与赵顼对国家的励精图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其中王安石变法又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站在宋朝历史的角度,赵顼积极的推动变法图强,这是有违宋朝祖制的,也是于宋朝其他皇帝的执政思路严重背离的。但赵顼依旧不顾群臣阻挠和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