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窦娥死前的三桩毒誓,大旱三年仅仅是发泄自己的不满吗?

窦娥死前的三桩毒誓,大旱三年仅仅是发泄自己的不满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忘的历史 访问量:2173 更新时间:2024/1/15 13:26:30

与其说感天动地,不如说惊天动地。

x先来看看故事的来龙去脉:

《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所写,内容关于当时的黑暗时代所造成的悲剧结局。

一位善良、忠贞、孝顺的良家妇女最终无奈被迫冤死在刽子手的刀下,就连天地都为之动容。《窦娥冤》一大致内容为:窦娥从小因家境贫穷而被迫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而蔡婆婆的儿子因为身体羸弱而英年早逝。家中只有窦娥与蔡婆婆婆媳二人。他们在收高利贷的回家途中遇到了张驴儿父子二人。张驴儿父子二人想要与窦娥婆媳二人两两结为夫妻,可窦娥婆媳二人誓死不从。于是,张驴儿心生歹计,想要毒死窦娥的婆婆蔡婆婆之后,迫使窦娥嫁给自己。可不曾想过,最终误毒而导致自己的父亲死亡。最终,张驴儿心有不甘,将窦娥告上官府,并收买宦官,最终将窦娥判为杀人死罪,择日斩首。而窦娥在受刑之前,为证明自己的清白无罪,发下三个毒誓,分别是:血溅白绫、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

血溅白绫、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对百姓真的好吗?

而在窦娥受刑之后,一一兑现。那么窦娥为什么要挑这三个毒誓来发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吗?

纵观整个历史来看,中国从秦始皇时期,就开始实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随着朝代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而元朝时期,这种制度快要达到了顶峰。所以,皇权较大,平民百姓只能遵从。我想:窦娥是对这个黑不见底的社会以及社会制度的无奈与痛恨。“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意思了。自家姓卢,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这是原文《窦娥冤》里的第一段话,在那个官官相护的年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事,而请不起大夫的人家也是数不胜数,赛卢医医术不精,却又在社会中到处“招摇撞骗”,将人的生命视为儿戏。这足以称之为草菅人命,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这种社会中,会有很多职业的菜鸟充当能人,当然这需要足够强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来维护。只手遮天,从而民不聊生。这一个片面的只字碎语,足以说明当时社会的压迫和黑暗。

言归正传,窦娥的三个毒誓为什么选择它们呢?“血溅白绫”是窦娥为让众人相信自己的清白所在,而这也是一种文学艺术。种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甚至会相信吃了人血馒头是可以治愈痨病的,这是多么的可悲与可笑啊。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也是窦娥最无奈且直白的方法,为此,窦娥搭上了生命。“六月飞雪”因判官贪图钱财误判而导致盛夏飞雪,这不仅是给贪官一个警告,更是厌恶这在当时那个信天信鬼神的年代,天怒的后果不是凡人可以承担得起的,甚至是皇帝都非常敬畏上天的。三尺飞雪掩住窦娥的残尸,希望为窦娥保留她在人世间最后一丝的尊严与体面。“大旱三年”这更是对于皇帝与百姓的告诫。告诫皇帝贪官污吏的腐败,在这个看似清明的制度下,存在着大量的社会败坏风气。

他需要将这个看似洁却实际污的社会再次治理,告诫皇帝和大臣“人在做,天在看”,提醒他们头上三尺有神明,不能为所欲为。而百姓也需要在这种歪风邪气的环境中,不能像张驴儿和赛卢医一般,昧着良心,做违心事。不论如艰难,不可唯心,不能违心。

我是搜史君,你的点赞加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喜欢的话别忘记点赞加关注哦

标签: 窦娥

更多文章

  • 被央视重点批评的“孔乙己文学”,比窦娥还冤

    历史人物编辑:易简读书标签:窦娥

    作者:北川弦“孔乙己文学”太火了。短短几日,这五个字迅速蹿红,高挂在各大网站的热搜榜上,随手点开一个相关帖子,都能看到成堆网友围着它争论不休。就连央视也为之侧目,一篇《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引来千万网友激情开麦,转赞评瞬间过10万。什么是“孔乙己文学”?它又凭什么刺痛千万普通人的心?孔乙己,

  • 10岁少年强奸21名幼女?两度入狱12年背后,他的故事比窦娥还冤

    历史人物编辑:娱记小池标签:窦娥

    1993年4月的某一天,北京市烟台区五里店村附近的一处水果摊旁,几位村民和水果商贩因意见不合发生了口角。与此事毫无关系的村民王占有,原本只是看热闹的路人,但毫无预警地,他突然拿着秤砣就冲到了打架的人堆里。被带到派出所后,王占有更是逮谁骂谁,一副你们赶快把我抓了才好的态度。此事在周围传开后,邻居们大为

  • 窦娥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杜健标签:窦娥

    窦娥,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出自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撰写的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通常被人简称为《窦娥冤》。在山阳县地界,有位叫窦天章的穷酸秀才,他的妻子生病去世,留下年仅三岁的窦端云,也就是窦娥。窦天章父女二人相依为命,渴望有一天能够金榜题名走上仕途,想要进京赶考却没有路费,于是向蔡婆借了20两银

  • 千古名相王安石,居然为了一张藤床撒泼打滚?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王安石

    01王安石是谁?若说你不知道,大概会被周围人笑掉大牙。三岁的小孩都能在过年的时候,背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万能的度娘介绍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官运亨通,宋神宗时,更是位居人臣之首

  • 学霸笔记: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蔽眼

    历史人物编辑:小伟生活标签:王安石

    公元1050年夏,王安石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老家,途径杭州,登上飞来峰,写下了《登飞来峰》一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上山登塔,举目四望,天下仿佛尽在眼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什么没有任何的事

  • 苏轼这首诗真大胆,竟然讽刺王安石!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王安石

    说到花影,很多人自然联想到宋代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这花影是多么摇曳多姿。张先的好朋友苏轼也写过花影,可是苏轼笔下的花影与张先大相径庭,我们看看苏轼说了什么?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了这首诗,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对新政不

  • 王安石仁学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祖籍抚州临川县,公元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出生于北宋江南西路临江军清江县的维崧堂,王安石早年家境比较清寒,天圣八年(1030)其父王益以殿中丞之韶州,后随父至江宁。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至扬州,签书淮南判官,在其任职期间作《送孙正之序》,从这篇序文中可以感受

  • 能看懂王安石做派,你才算活明白了

    历史人物编辑:倚梧杉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两大搞怪标签,一“行走的粪坑”,二,拗相公凡有大才之人必有怪癖,比如北宋著名政治家,以王安石变法名垂青史的王相公就是如此。他的怪癖有两个,第一个是生活上的,被人形容为“行走的粪坑”,第二个是性格上的,被人称呼为“拗相公”。(不被理解的王安石)这怪癖从何而来,简单说就是不洗澡!今日人洗澡,应算常

  • 王安石和司马光谁的经济政策更正确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王安石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和司马光谁的政策更正确,进一步来说,二人谁更懂经济。现在一种说法是,司马光是保守派,王安石是变革派。正是由于二人巨大分歧拉开的北宋中期的党争,也埋下了北宋覆灭的祸根。现在都说司马光是奸臣,将收复的西夏的领土又退给了西夏,以及有名的阿云一案,种种行为都在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的保

  • 王安石变法还没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王安石

    有一种风险叫做投资,只不过投资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人付出金钱,有的人付出时间,有的人付出感情,有的人付出生命。而对于投资的目的,也很好理解,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嘛,金钱方面,物质方面,荣誉方面,地位方面等等。毕竟,不求回报的圣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几乎没有。可你要楞说是完全没有,也不对!这个世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