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窦娥死后,为啥楚州百姓纷纷饿死?

窦娥死后,为啥楚州百姓纷纷饿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老瓜摄友 访问量:1200 更新时间:2024/1/13 13:34:50

窦娥在刑场上被砍头时,看热闹的,鼓掌叫好的,围的那是人山人海。

窦娥死前面对刽子手面对着四周的吃瓜群众,老天爷许下的了三桩愿望。第一,如果我是冤枉的,老天爷就让刽子手砍我头时,一滴血都不往下洒,要全部溅到旗上的白布上。第二,现在虽然是六月伏天,要狂降大雪,雪厚三尺后,大雪要完全盖住我的尸身。第三,我死后楚州要大旱三年,让这些叫好的看热闹的也得到上天的报应。

群众看热闹总是快乐的,鲁迅先生写过,革命烈士的血最后也成了愚昧百姓的治病良药。当革命志士为百姓谋幸福被砍头了,吃瓜群众总是快乐的围观,仿佛在欣赏一出大戏。窦娥面对的四周那一双双快乐的眼睛,向老天许下了三个愿望,也算是许下了三个毒誓吧。

果然刽子手大刀一挥,人头落地,一腔热血冲天而去,全溅到了旗杆上的白布上。吃瓜群众啧啧称奇,这也太精彩了。突然之间风云大变,气温骤降,天空马上变得雾蒙蒙的,很快飘起了小雪花,雪花越变越大,终于漫天飞舞成了鹅大雪。雪越下越厚,很快就将窦娥的尸身给盖住了。

了,围观看热闹的吃瓜群众纷纷回去了。人们都纷纷穿起了冬衣,把这件事作为一件奇事来聊,但没有人害怕,慢慢的人们发现天就不下雨了,后来地里没有了收成。

到了第3年,由于大旱了三年,楚州的百姓纷纷饿死。这些死鬼到阴间就集体到爷那去投诉窦娥去了。

“窦娥又不是我们杀的,凭啥大旱三年把我们都饿死了?”

阎王爷看到这群疯狂乱叫的饿鬼,怒了,使劲一拍惊堂木!

“呔!尔等死鬼!如闹腾?当年斩杀窦娥之死,你们叫好了没有?你们鼓掌了没有?”

“官老爷判她死刑?我们鼓掌有何不可?”

“呔!当年恶官已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你们为恶官叫好,难道不该死吗?”

“我们如何知道他是个恶官,我们只当他是好官!只要他是官我们就要为他叫好!”

“来人呀!把这些饿鬼,扔到油锅里炸一炸!”话音未落,鬼差们纷纷上前,将饿死鬼叉入油锅。

鬼哭狼嚎之声响彻云霄,这正是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标签: 窦娥

更多文章

  • 窦娥为何要发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3大毒誓,连累百姓?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窦娥

    元朝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时代,社会上的各种恶劣现象比比皆是。窦娥,这个善良无辜的女子,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遭受了极大的冤屈。关汉卿通过《窦娥冤》这部戏曲,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的悲哀和人性的丑恶。窦娥,一个出生在贫苦家庭的女子,她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无奈。为了父亲能够进京赶考,她被卖给了蔡家当童养

  • 窦娥死前的三桩毒誓,大旱三年仅仅是发泄自己的不满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窦娥

    与其说感天动地,不如说惊天动地。x先来看看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所写,内容关于当时的黑暗时代所造成的悲剧结局。一位善良、忠贞、孝顺的良家妇女最终无奈被迫冤死在刽子手的刀下,就连天地都为之动容。《窦娥冤》一文大致内容为:窦娥从小因家境贫穷而被迫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而蔡婆

  • 被央视重点批评的“孔乙己文学”,比窦娥还冤

    历史人物编辑:易简读书标签:窦娥

    作者:北川弦“孔乙己文学”太火了。短短几日,这五个字迅速蹿红,高挂在各大网站的热搜榜上,随手点开一个相关帖子,都能看到成堆网友围着它争论不休。就连央视也为之侧目,一篇《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引来千万网友激情开麦,转赞评瞬间过10万。什么是“孔乙己文学”?它又凭什么刺痛千万普通人的心?孔乙己,

  • 10岁少年强奸21名幼女?两度入狱12年背后,他的故事比窦娥还冤

    历史人物编辑:娱记小池标签:窦娥

    1993年4月的某一天,北京市烟台区五里店村附近的一处水果摊旁,几位村民和水果商贩因意见不合发生了口角。与此事毫无关系的村民王占有,原本只是看热闹的路人,但毫无预警地,他突然拿着秤砣就冲到了打架的人堆里。被带到派出所后,王占有更是逮谁骂谁,一副你们赶快把我抓了才好的态度。此事在周围传开后,邻居们大为

  • 窦娥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杜健标签:窦娥

    窦娥,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出自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撰写的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通常被人简称为《窦娥冤》。在山阳县地界,有位叫窦天章的穷酸秀才,他的妻子生病去世,留下年仅三岁的窦端云,也就是窦娥。窦天章父女二人相依为命,渴望有一天能够金榜题名走上仕途,想要进京赶考却没有路费,于是向蔡婆借了20两银

  • 千古名相王安石,居然为了一张藤床撒泼打滚?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王安石

    01王安石是谁?若说你不知道,大概会被周围人笑掉大牙。三岁的小孩都能在过年的时候,背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万能的度娘介绍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官运亨通,宋神宗时,更是位居人臣之首

  • 学霸笔记: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蔽眼

    历史人物编辑:小伟生活标签:王安石

    公元1050年夏,王安石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老家,途径杭州,登上飞来峰,写下了《登飞来峰》一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上山登塔,举目四望,天下仿佛尽在眼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什么没有任何的事

  • 苏轼这首诗真大胆,竟然讽刺王安石!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王安石

    说到花影,很多人自然联想到宋代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这花影是多么摇曳多姿。张先的好朋友苏轼也写过花影,可是苏轼笔下的花影与张先大相径庭,我们看看苏轼说了什么?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了这首诗,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对新政不

  • 王安石仁学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祖籍抚州临川县,公元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出生于北宋江南西路临江军清江县的维崧堂,王安石早年家境比较清寒,天圣八年(1030)其父王益以殿中丞之韶州,后随父至江宁。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至扬州,签书淮南判官,在其任职期间作《送孙正之序》,从这篇序文中可以感受

  • 能看懂王安石做派,你才算活明白了

    历史人物编辑:倚梧杉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两大搞怪标签,一“行走的粪坑”,二,拗相公凡有大才之人必有怪癖,比如北宋著名政治家,以王安石变法名垂青史的王相公就是如此。他的怪癖有两个,第一个是生活上的,被人形容为“行走的粪坑”,第二个是性格上的,被人称呼为“拗相公”。(不被理解的王安石)这怪癖从何而来,简单说就是不洗澡!今日人洗澡,应算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