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被央视重点批评的“孔乙己文学”,比窦娥还冤

被央视重点批评的“孔乙己文学”,比窦娥还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易简读书 访问量:4631 更新时间:2024/1/21 19:37:46

作者:北川弦

“孔乙己学”太火了。

短短几日,这五个字迅速蹿红,高挂在各大网站的热搜榜上,随手点开一个相关帖子,都能看到成堆网友围着它争论不休。

就连央视也为之侧目,一篇《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引来千万网友激情开麦,转赞评瞬间过10万。

什么是“孔乙己文学”?它又凭什么刺痛千万普通人的心?

孔乙己,文坛经典形象,是鲁迅发表于1919年4月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一个终生未能考上秀才的穷酸书生。

作为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他既没能像其他少数读书人一般,拥有通过科举爬上统治阶层的好运气;又顽固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条,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也不愿从事劳动赚取钱财,最终只能凄凉死去。

孔乙己身上烙印着封建教育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清高”特质。他知道茴香豆中“茴”字的四种写法,但毫无用处,受尽眼与嘲笑。

在五四进步潮流激荡的年代,科举制已经废除,而迂腐陈旧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鲁迅创作出“孔乙己”这一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避免新一代青年继续走旧式穷苦读书人的老路。

而在《孔乙己》诞生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孔乙己”突然被网友从历史的角落重新搬了出来,成为面临求职焦虑的年轻人们的注脚。

有人说:

“都说学历是敲门砖,但慢慢我发现它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如果我没有上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次,比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22届,还增加了82万,再一次刷新记录。

即将失去象牙塔庇护的千万学子,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感到无奈恐惧,又苦于无法抛却十年寒窗苦读的沉没成本,便将百年前的经典文学意象打捞出来,借孔乙己的潦倒落魄,浇心中无力丧气之块垒。

无数境遇相似的年轻人被深深击中,顿生共鸣,于是加入“自比穷酸文人”的行列,衍生出了“孔乙己文学”。

图源:微博

就业难,难于上青天

“孔乙己文学”折射出的是当前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群体复杂且痛苦的心态。

它之所以盛行,原因很简单:就业难。

然而,如果只把“孔乙己文学”解读为一群有学历而不愿从事体力劳动的年轻人的吐槽,那就太浅显了。

这个“难”,不是找不到对口或心仪工作的“难”,而是根本找不到工作的“难”。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能提供的优质岗位与高校毕业生人数不匹配,现实环境难以满足应届生们对就业和前途发展的期待,许多人找不到工作,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有人硕士毕业,想在杭州找个5000双休的工作,难如登天。投简历600份,石沉大海,最终无奈选择去洗盘子。

图源:小红书

图源:小红书

有人感叹投简历没有回音,却发现企业只想要既有经验、又肯干活,还愿意领低工资的“小白”。

图源:小红书

图源:微博

应届生们在象牙塔经历了数年学术淘洗,站在社会的门槛边翘首四望,期盼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没有到来,却惊恐地发觉,现实只是荆棘丛生的荒原,理想中体面的工作和生活像遥不可及的幻影。

少年的壮志豪情无奈消减,并逐渐被生活的一地鸡取代。

同时,社会传统观念时刻警惕着大学生们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身边的环境依旧对他们有着极高的期望。一旦选择“下兼容”,选择“配不上”自身学历的工作,迎来的很可能就是亲朋好友的不解、嘲讽、失望和源源不断的劝告。

而高校学历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贬值,变得既轻又重。

重时如同裹杂千年陈腐观念的文人长衫,让人挣脱不得负重前行;

轻时有如骆驼身上最后一根稻草,可压垮一位未经世事的天真学生。

“北京硕博毕业生首超本科”、“广州美团本科率达30%,外卖成知识密集型行业”等新闻映射着残酷的现实,轮番碾过年轻人松脆稚嫩的心。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迫在眉睫的焦虑现状,许多年轻人只能把调侃、自嘲作为压力排解的出口,“孔乙己文学”就是这种情绪的代名词。

图源:微博

虽有些丧,却引发无数共鸣。大家在网络上吐槽自己的遭遇,也从他人的经历和话语中汲取互相安慰的力量。

同一个话题下,还有年轻人开始分享自己尝试劳动职业后的新奇体验,可谓是焦虑氛围中的一股清流了。

图源:小红书

图源:小红书

年轻人没有脱不下的长衫

年轻人们的讨论引起了注意。3月16日,央视网发了一条微博,称:

“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

“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

此话一出,引起轩然大波。

图源:微博

言下之意,孔乙己的悲惨结局,都是他自恃清高造成的。“孔乙己文学”从年轻人面对困境的自我解嘲,到被解读为“就业难是因为不愿意放下架子”,就业问题的原因全抛到年轻人头上,连鲁迅先生见了大概都要眼前一黑。

先让我们回到历史语境中——鲁迅先生写《孔乙己》,是为了批判这个人吗?

不是。

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回忆道,鲁迅在自己所创作的小说中最钟爱的,是《孔乙己》。若有人想要把鲁迅的作品翻译成外文,鲁迅也首推《孔乙己》。

以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孔乙己》呢?我简括地叙述一点作者当年告我的意见。

《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对于苦人是同情,对于社会是不满,作者本蕴蓄着极丰富的情感。”

在作品中,孔乙己只是个无关社会大局的平凡苦命人,鲁迅对他倾注满腔同情,而讽刺的刀枪对准的,则是腐朽且冷漠的社会。

然而,“孔乙己”在上述逻辑里,居然变成了罪魁祸首。

依照这种说法,那么鲁迅笔下的所有可怜的小人物,都不过是咎由自取:

祥林嫂心理素质不够强大,太过在意别人目光,整天自怨自艾、疑神疑鬼。

闰土容易被环境束缚,缺乏自主能动性,自甘精神麻木,与腐朽现实共沉沦。

混得不好,只能怪自己不够努力、不懂变通。

找不到好工作,只能怪自己不愿意放低姿态。

这种完全向内归因的思维模式,若是个体平时反思自我,也许具有一定的鞭策价值。但由主流媒体说出,直接指向广大青年,则字里行间尽是“爹味”,是彻底的不接地气、不近人情。

就像“小镇做题家”这个词,原本只是部分人的自我调侃,却真有主流媒体来议论纷纷,“你们这些小镇做题家……”,就让一切完全变了味。不仅伤了人心,更有损媒体形象。

那么,当代年轻人难找工作,真的是因为大家“不愿意脱下长衫”吗?

显然不是。

豆瓣有一个叫“轻体力活探索联盟”的小组,三个月内就聚集了三万多年轻人,大家在其中分享着放弃“体面工作”而从事体力活的经历。

图源:豆瓣

“年轻人脱下长衫”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又何必借历史典故舞文弄墨,扰乱视听,把就业难题抛给已然灰心无比的年轻人?

“年轻人放不下读书人架子”的批评,尽管强调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却让更深层的社会问题淡出视野,回避了制度性因素对不平等和就业困难的影响。

他们从理想主义落入怀疑和虚无

高考之前,学生被反复教导的是“读书改变命运”“考上好大学,一切都好了”“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除了学习,都是不务正业”。

高考之后,他们接受了大学的洗礼,即将进入社会寻找满意的工作。这时,却有人站出来说,最大的不务正业就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

一切正在变得面目全非,充满讽刺意味。

在埋头苦读的学生时代被许诺的美好蓝图并没有兑现。在曾经那些一笔一划订正错题的夜晚,脑海中向往的未来在如今变得破碎斑驳。

图源:微信

高等院校毕业,面对日趋饱和的就业市场,只能“灵活就业”,甚至被迫进入劳动行业——多少有点荒谬。

除了经济市场的原因,还是教育系统和教育观念的失职。

功利化教育之下,成绩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师长们反复教育的是读书“有用”、文凭能带来向上流动,造就了深刻的功利主义观念和成功学价值观。

所有人都在学历的道路上卷,于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历史新高”等新闻层出不穷,甚至今年,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

教育的过度扩张,不仅导致学历不断贬值,更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费,更多年轻人失去施展本领的机会。

图源:微博

图源:推特

“孔乙己文学”表面是年轻人对就业问题的焦灼,背面则是对“读书有没有用”的怀疑。这个“用”,是能否换取金钱的实用、功用。

“招一个收银要四千到四千五,而一个会计只要三千”,透露出的是对高学历低工资的不满,相当于把读书的价值用文凭、工作、金钱直接衡量。在这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渗透下,“读书”所具有的陶冶精神、修炼思想的价值变得不值一提,读书本身的意义也被消解殆尽。

图源:小红书

“孔乙己文学”更反映出庸俗落后的就业观念。我们从小被课本教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听得更多的,却是家长、老师所说的“你不好好读书,就只能去扫大街、拧螺丝、搬砖”,话语中隐含的价值偏向可见一斑。

鲁迅在《孔乙己》中描绘的世界,是读书人思想被封建沉疴束缚的,是社会普遍瞧不起体力劳动的,而到今天,这种择业偏见在我们身边依然有隐约的、熟悉的痕迹。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尔的资本理论指出,人类活动结构的场域中存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彼此区别又可以相互转换的资本内容。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而言,象征着学历、身份、地位的“孔乙己的长衫”就是他们的文化资本。

即使有许多年轻人愿意“脱下长衫”,从事与高学历不符的体力工作,他们自身不仅需要应对角色身份变化的压力,同时,也将面临与整个社会的刻板成见和固有秩序相抗衡的困局。

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教育确实为社会流动带来了巨大助益,但到如今,文凭贬值、学历通胀、教育观念等问题更值得重新审视。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中说道,学校教育并不能真正传授工作所需的技能,学生的学校成绩与以后的职业成功并没有直接关联。雇主看中文凭,是看重文凭背后的证明价值,而非文凭本身可能带来的技能训练。

读书是上品,但上品之路不只有读书。如果不是所有人都醉心学术,那么鼓励部分人走上职业教育道路,包容多元化发展,有何不可?

社会竞争已然非激烈,而在成功学、工具理性观念导向下,歌咏与膜拜“成功”的潮流依然把高学历、高薪资、好职位、有名声奉为圭臬。

就像一场巨型的马拉松竞赛,无数人拥挤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上。起点处千军万马,夺魁者凤毛麟角,而那些不幸“落败”的,将在不被人知的阴影中承受深深的压力、痛苦、迷茫乃至悔恨。

有网友评价:上岸者和范进共情,未上岸者和孔乙己共情。

图源:微博

前段时间爆火的短视频《我:毕业五年,存款5000;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就是典型例子。她们有很好的学习成绩,向往世俗的成功,在社会屡遭碰壁后,开始“调整心态”调侃自己是“废物”,并在视频中向观众传递这样的讯息:“做个废物也没关系”。无数观众在底下留言,讲述自己的共鸣。

若是真正认同自己的生活方式,又怎会用“废物”这样的负面话语来矮化自己。实际上,她们依旧陷在成功学价值观的窠臼里,只是暂时用别的方式来回避巨大的压力而已。

图源:bilibili

“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那不应该成为人生的唯一模板、目标和价值。戴锦华教授曾在北京大学毕业致辞上说道:“生命的价值,原本并不缘自通用价值的评说。……不要理会诸如‘幸福指数’一类的说辞,幸福原本不可统计,一如缘自心底的微笑从不进入计量。”

真正好的教育,应当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人找到自身价值所在,热爱所在;教导人学会坚持和追求,也懂得面对失败。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所有人都在一条道路上追逐。而尽管遭遇失意,也能拍拍尘土重新站起。

就像胡适说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即使开了一辆老掉牙的破车,只要在前行就好,偶尔吹点小风,这就是幸福。”

所以,与其责怪“孔乙己们”不懂放下架子,不如把目光对准破局之道,更新社会观念,挖掘经济潜力,才能根本上破解孔乙己的困局。

说到底,鲁迅创造出“孔乙己”,不是为了批评、责怪与嘲笑,而是为了“拯救”。

作者:北川弦,他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标签: 窦娥

更多文章

  • 10岁少年强奸21名幼女?两度入狱12年背后,他的故事比窦娥还冤

    历史人物编辑:娱记小池标签:窦娥

    1993年4月的某一天,北京市烟台区五里店村附近的一处水果摊旁,几位村民和水果商贩因意见不合发生了口角。与此事毫无关系的村民王占有,原本只是看热闹的路人,但毫无预警地,他突然拿着秤砣就冲到了打架的人堆里。被带到派出所后,王占有更是逮谁骂谁,一副你们赶快把我抓了才好的态度。此事在周围传开后,邻居们大为

  • 窦娥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杜健标签:窦娥

    窦娥,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出自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撰写的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通常被人简称为《窦娥冤》。在山阳县地界,有位叫窦天章的穷酸秀才,他的妻子生病去世,留下年仅三岁的窦端云,也就是窦娥。窦天章父女二人相依为命,渴望有一天能够金榜题名走上仕途,想要进京赶考却没有路费,于是向蔡婆借了20两银

  • 千古名相王安石,居然为了一张藤床撒泼打滚?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王安石

    01王安石是谁?若说你不知道,大概会被周围人笑掉大牙。三岁的小孩都能在过年的时候,背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万能的度娘介绍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官运亨通,宋神宗时,更是位居人臣之首

  • 学霸笔记: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蔽眼

    历史人物编辑:小伟生活标签:王安石

    公元1050年夏,王安石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老家,途径杭州,登上飞来峰,写下了《登飞来峰》一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上山登塔,举目四望,天下仿佛尽在眼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什么没有任何的事

  • 苏轼这首诗真大胆,竟然讽刺王安石!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王安石

    说到花影,很多人自然联想到宋代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这花影是多么摇曳多姿。张先的好朋友苏轼也写过花影,可是苏轼笔下的花影与张先大相径庭,我们看看苏轼说了什么?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了这首诗,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对新政不

  • 王安石仁学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祖籍抚州临川县,公元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出生于北宋江南西路临江军清江县的维崧堂,王安石早年家境比较清寒,天圣八年(1030)其父王益以殿中丞之韶州,后随父至江宁。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至扬州,签书淮南判官,在其任职期间作《送孙正之序》,从这篇序文中可以感受

  • 能看懂王安石做派,你才算活明白了

    历史人物编辑:倚梧杉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两大搞怪标签,一“行走的粪坑”,二,拗相公凡有大才之人必有怪癖,比如北宋著名政治家,以王安石变法名垂青史的王相公就是如此。他的怪癖有两个,第一个是生活上的,被人形容为“行走的粪坑”,第二个是性格上的,被人称呼为“拗相公”。(不被理解的王安石)这怪癖从何而来,简单说就是不洗澡!今日人洗澡,应算常

  • 王安石和司马光谁的经济政策更正确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王安石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和司马光谁的政策更正确,进一步来说,二人谁更懂经济。现在一种说法是,司马光是保守派,王安石是变革派。正是由于二人巨大分歧拉开的北宋中期的党争,也埋下了北宋覆灭的祸根。现在都说司马光是奸臣,将收复的西夏的领土又退给了西夏,以及有名的阿云一案,种种行为都在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的保

  • 王安石变法还没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王安石

    有一种风险叫做投资,只不过投资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人付出金钱,有的人付出时间,有的人付出感情,有的人付出生命。而对于投资的目的,也很好理解,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嘛,金钱方面,物质方面,荣誉方面,地位方面等等。毕竟,不求回报的圣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几乎没有。可你要楞说是完全没有,也不对!这个世界还

  •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一个共同嗜好

    历史人物编辑:新波美食记标签:王安石

    01北宋最有名的政治家王安石晚年归隐江宁钟山,读书著作,不问政事。每每在山路上独行,自言自语,手在空中反复画写着“福建子”三字。据说是指福建(莆田)人吕惠卿,恨为惠卿所陷害,又悔为惠卿所误。熙宁变法,王安石是总指挥,时人称为孔子;吕惠卿是急先锋,时人称为颜回,一对圣人师徒嘛。俩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