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学霸笔记: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蔽眼

学霸笔记: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蔽眼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伟生活 访问量:4488 更新时间:2024/1/26 13:51:36

公元1050年夏,安石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老家,途径杭州,登上飞来峰,写下了《登飞来峰》一诗。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上山登塔,举目四望,天下仿佛尽在眼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什么没有任何的事物能够挡住我的视线呢?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一层。

这首诗短小精悍,却气势宏大,充满哲理。

王安石是“王安石变法”的领袖人物,这场变法,这场改革,对宋代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他当上宰相的时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写出俯览天下的诗并不奇怪,可是写《登飞来峰》的时候,他还离宰相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县。为什么一个小小知县却能写出如此气魄宏大的诗来呢?

公元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名列第四,被授于淮南节度史判官厅公事的职务,任期四年。四年之后,按朝廷的规定凡是在科举进士科考中甲科的,在基层担任了一段时间职务之后,就可以申请考试进入集贤院、弘馆或秘书省等中央机构任职。宋代自立国之时,就重文轻武,所以后来有很多做了高级官员的知识分子,他们往往就是从弘文馆、集贤院和秘书省担任官职开始,迈向了宰执天下之路。

按一般情况来说,王安石有这样的机会,应该倍加珍惜。可是据史载,他却主动放弃了这次去集贤院等中央机构的机会。王安石主动要求到地方任职,于是就到鄞县做知县,这一年他二十五岁。一转眼五年过去,他又到舒州做通判,等到在舒州做通判做得差不多的时候,不用他自己讲话,朝廷中有大佬出来为他说话,宰相文彦博上书皇帝,说王安石这个人,只愿意做事,不愿意做大官,应该提拔重用。皇帝准许了,但是被王安石婉拒了!其原因有些不可思议:第一,奶奶岁数大了,带老人家去东京汴梁生活费用太高;第二,父亲没有归葬老家,还得一笔钱;第三,弟弟妹妹要结婚,还得不少钱。总而言之一句话,汴梁消费水平太高,“京城居大不易”,没钱啊没钱。行,这次朝廷认了。

又三年过去,王安石任期又满了,朝廷这次直接下旨,希望调他入京工作,此时王安石已经三十四岁,他再次拒绝,原因跟上次基本差不多,这次是奶奶已经去世,所以办丧事还要花钱;我反复推辞不做官,这次突然答应了,人家以为我欲擒故纵,借以向朝廷要挟;朝廷不可夺匹夫之志,人各有志,我不去,就不要再催我去了。

也许有人会很纳闷,就不能再找个像样的理由吗?其实真正彪悍的人生,又何需解释?王安石之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不愿进京为官,原因其实很简单,他希望扎根基层,能深耕基层,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州县虽小,但就像麻雀,五脏俱全,“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则天下无不治。”只要把一个小县能治理好,将来治理天下也不会差;第二,王安石在地方长期做一把手,可以自己说了算,有一些改革的方略可以自己做主来推行,遇到的阻力会比较小;第三,在基层做官,能接近老百姓,事事都想着老百姓,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谋求民生富庶。所以,王安石虽然年轻,却志向远大;做的官小,但是他是为天下苍生谋这个理念却很大。

王安石跟一般人不大一样,当年考科举进士回乡探亲,写了一首长诗《忆昨诗示诸外弟》,节选几句:“属闻降诏起群彦,遂自下国趋王畿。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大意就是科举确实需要考,因为考中之后就能领到工资养活家人,让家里人高兴。那么他参加科举求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虽然我才疏学浅出身低下,但绝不自卑,我要做舜禹时代的稷和契那样的千古能臣。

原来在王安石的心目当中,科举进士只不过是人生道路当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绝对不是根本的目的,未来的事业是不是光明的事业,是否是为民众的事业。王安石变法毫无疑问是为国为民的,不管在改革过程中遭遇了什么挫折,他从来没有低头,也从来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宋人曾评论他说:“其气量高大,视科第为何等事耶?”气度心胸高远阔大,视科举做官为小事,只有国家的事,只有老百姓的事,在他的心里分量最重。

了解了这些,回头再看这首诗就明白了,虽然他当时已经离任知县,要回老家去,但这时候的王安石心中的志向已经是了然于世人,即便他没有告诉他的朋友,也没有告诉他的父老乡亲,但就这一首诗,就能说明一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也许是在预见自己的未来,也在预见自己在未来将要承担重大的使命,所以他宣示的这一点,不管将来遇到何等的困难,不管将自己将会遭遇什么样的挫折,都应该拥有雄视天下,登高一望的气势,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一件事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成就真正伟大的功业。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苏轼这首诗真大胆,竟然讽刺王安石!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王安石

    说到花影,很多人自然联想到宋代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这花影是多么摇曳多姿。张先的好朋友苏轼也写过花影,可是苏轼笔下的花影与张先大相径庭,我们看看苏轼说了什么?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了这首诗,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对新政不

  • 王安石仁学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祖籍抚州临川县,公元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出生于北宋江南西路临江军清江县的维崧堂,王安石早年家境比较清寒,天圣八年(1030)其父王益以殿中丞之韶州,后随父至江宁。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至扬州,签书淮南判官,在其任职期间作《送孙正之序》,从这篇序文中可以感受

  • 能看懂王安石做派,你才算活明白了

    历史人物编辑:倚梧杉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两大搞怪标签,一“行走的粪坑”,二,拗相公凡有大才之人必有怪癖,比如北宋著名政治家,以王安石变法名垂青史的王相公就是如此。他的怪癖有两个,第一个是生活上的,被人形容为“行走的粪坑”,第二个是性格上的,被人称呼为“拗相公”。(不被理解的王安石)这怪癖从何而来,简单说就是不洗澡!今日人洗澡,应算常

  • 王安石和司马光谁的经济政策更正确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王安石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和司马光谁的政策更正确,进一步来说,二人谁更懂经济。现在一种说法是,司马光是保守派,王安石是变革派。正是由于二人巨大分歧拉开的北宋中期的党争,也埋下了北宋覆灭的祸根。现在都说司马光是奸臣,将收复的西夏的领土又退给了西夏,以及有名的阿云一案,种种行为都在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的保

  • 王安石变法还没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王安石

    有一种风险叫做投资,只不过投资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人付出金钱,有的人付出时间,有的人付出感情,有的人付出生命。而对于投资的目的,也很好理解,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嘛,金钱方面,物质方面,荣誉方面,地位方面等等。毕竟,不求回报的圣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几乎没有。可你要楞说是完全没有,也不对!这个世界还

  •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一个共同嗜好

    历史人物编辑:新波美食记标签:王安石

    01北宋最有名的政治家王安石晚年归隐江宁钟山,读书著作,不问政事。每每在山路上独行,自言自语,手在空中反复画写着“福建子”三字。据说是指福建(莆田)人吕惠卿,恨为惠卿所陷害,又悔为惠卿所误。熙宁变法,王安石是总指挥,时人称为孔子;吕惠卿是急先锋,时人称为颜回,一对圣人师徒嘛。俩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 王安石有何过人本领,竟然让宋神宗倾慕不已

    历史人物编辑:刘帅说历史标签:王安石

    “庆历新政改革之初即告天折,到神宗即位时冗官冗兵冗费有增无减,财政亏空,难以为继;百余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不相适应的旧制度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神宗慨然思革流弊,以图实现“富国强兵”之计,终于促成“王安石变法”的改革新浪潮。诸新法在发展农田水利、平均田赋打击城乡高利贷、解决乡村差役与城市工商业摊

  • 宋神宗为何违背祖宗法度,支持王安石的变法建议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王安石

    宋神宗赵顼是北宋皇帝中少见的积极进取的帝王,他的执政也让整个国家出现了中兴的势头。这一切都与赵顼对国家的励精图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其中王安石变法又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站在宋朝历史的角度,赵顼积极的推动变法图强,这是有违宋朝祖制的,也是于宋朝其他皇帝的执政思路严重背离的。但赵顼依旧不顾群臣阻挠和反对

  • 斗倒王安石,废除改革变法,司马光的政治生涯为何也以失败告终?

    历史人物编辑:大黄蜂蛤标签:王安石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二人同朝为官时私交甚笃,在才情和上也都是相互欣赏的,但二人在政见上有着极大的分歧,甚至发展到后期连同朝为官都难以做到。两人同样都是少年得志,弱冠之年便进朝为官,史书对于他们的描写是相似的,不追逐名利、不近于色、生活简朴、专心经营理念世界,是科举制度中为数不

  • 王安石新党的分裂:有内鬼,中止变法!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波标签:王安石

    后世的很多宋史学家认为,大宋中后期的“熙宁改革”(王安石变法)被很多人说还是宋朝走向下坡路的开始。比如吕思勉先生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解释了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的原因——“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说他全无功效,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极大,则亦不容为讳”。这些弊病除了保守党(反对派)的强烈反对和阻挠之外。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