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风险叫做投资,只不过投资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人付出金钱,有的人付出时间,有的人付出感情,有的人付出生命。
而对于投资的目的,也很好理解,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嘛,金钱方面,物质方面,荣誉方面,地位方面等等。毕竟,不求回报的圣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几乎没有。可你要楞说是完全没有,也不对!这个世界还真就有这种人,或许你会觉得他们脑袋缺根弦,甚至是大脑短路。他们的投资,不是为了贪图名利,就单纯只为了一腔的热血和抱负,尽管一时难以理解,但我还是愿意去试着了解他们。
历史上的各类改革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虽然多以失败告终,但成功的案例也不是没有。
如商鞅变法,使得落后的秦国逐渐崛起于西部,实力得到提升,无论在军事方面、经济方面还是政治和文化方面。等到其余国家回过神来以后,晚啦!通通都被秦国所打败,从此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与商鞅变法最为相似的,恐怕就数北宋晚期的王安石变法了。商鞅和王安石两个主人公相比,能力都很强,脾气都很大,手段也都很硬。两个改革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前者被载入了史册,成为变法图强和振兴国家的成功范例,而后者则成为变法失败的反面教材,经常被后人翻出来指指点点,比比划划。
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这个王安石变法,这个有些孤注一掷甚至是玩儿命的变法。我说王安石变法有些玩命,不是无的放矢,更不是瞎说。当时,在能力所能预见和看见的范围之内,变法的风险等级都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绝对是红色级别的。皇帝的老妈,皇帝的亲人,包括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明确提出来反对王安石进行变法。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闻名后世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不懂得变通转圜,采取一些相对缓和的措施,却硬要强行上马。你想啊,天下毕竟是人老赵家的,而且,唯一支持他变法的皇帝,其实空有一腔的抱负,却没有秦孝公那样的魄力,胸怀和手段,有的只是软弱和妥协。
前朝,文武大臣几乎都不赞成王安石去变法,天天在皇帝面前告状背点儿;后宫,女人们整天有事儿没事儿就在皇帝跟前哭天抹泪儿,有老的,有小的。大家通过不同的途径,把同一个信息反馈给了皇帝本人:王安石不是个好东西,压根就没安好心,把老祖宗留下的法度搞得软七八糟。
起先,皇帝赵老板也没当回事儿,让他们闹去呗。可谁知这帮大臣和女人,愣是发挥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怕死得很难看”的革命精神,发誓!不整死王安石绝不收兵。终于,皇帝动摇了,最后还被他们攻陷了。
事实上,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极其复杂。那个时候,老赵家的大宋江山摇摇晃晃,各种矛盾非常的尖锐,就好比惊涛骇浪中漂泊的一叶孤舟。沉没,只是时间问题罢了。土地兼并、冗官冗员、国库空虚、连年灾害,吃不饱穿不暖的百姓变成了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真的是“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交《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洒洒长达万言,全面详细的分析了宋朝的内忧外患,希望借此警醒皇帝,推行变法。可惜,被搁置了。到宋神宗时,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成立了大量的机构来推行新政,总结起来,包括机构重置、新修水利、改革税负、整顿军队、完善科举等涉及国家的方方面面。
当然,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必然会触及到了皇室宗亲和各级官吏的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不同程度的阻挠和抵制。一开始时,这些反对势力还是相互不鸟,各顾各的,谁也没把谁放在眼里,可是随着变法的推进,他们纷纷团结到了一起,对抗共同的敌人——王安石。这也好理解,毕竟,如果有人从你碗里抢食,你也不会答应吧。
宋神宗逝世后,宋哲宗即位,高太后
开始垂帘听政,重用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变法之初,司马光并不完全反对,甚至还为王安石指出一些过激之处。可是王安石却不以为然,固执己见,最终导致两人彻底决裂。
后来司马光执掌大权后,彻底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所有内容。甚至对于王安石个人的道德和品质都进行了批判。不过,任谁也不曾想到,废除新法的同时,也丢掉了北宋复兴的唯一机会。41年以后,北宋彻底玩儿完。
20世纪后,许多人都开始更深入的了解王安石变法。一方面,充分肯定王安石变法,认为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次改革自救行为,具有明显的时代进步性,变法期间的财政状况也明显好转,基本上初步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变法存在的问题,手段和过程都过于激进,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
须知,重病不能下猛药,这剂药或许管用,但一下子吃猛了也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