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儿子双双中举,老父亲苏洵写了一首诗自嘲,仅20个字,却字字扎心

儿子双双中举,老父亲苏洵写了一首诗自嘲,仅20个字,却字字扎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红燕 访问量:3084 更新时间:2024/1/17 16:38:31

古人云,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这“金榜题名时”便是人生最意气风发的时刻,有些人甚至为此奋斗一生,不知疲倦。

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一则消息传遍整个京师,那便是苏家二子双双进士及第,一个拿了第2,一个拿了第5,并且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不过才19岁和22岁,着实令人吃惊,谁家要是养了这么两个儿子,简直要烧高香。

然而老父亲苏洵得知这个消息后,却干了一件“奇怪”的事,他立马大笔一挥,写下了一首“自嘲诗”,那是字字扎心: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这首诗的意思非常简单,前半段说登科难啊,对我苏洵来说难于上青天;后半段说这登科未免太简单,我儿子们简直像拾草芥那般容易。查阅史料可知,苏洵虽然一身才气,却考了一辈子试都没能高中,这是他毕生的遗憾,如今两个年轻的儿子,轻轻松松就高中了,还是那么优异的成绩,老父亲苏洵的面子确实有些挂不住,太扎心了!所以百感交集下,他写下了这首打油诗。

其实当年这场考试,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苏轼本来应该获得第一名,却硬生生被主考官欧阳修改成了第二,那么为啥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

原来,当年和苏氏两兄弟一起考试的还有一个叫曾巩(后来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人,当时曾巩乃欧阳修的学生,两个人的关系自然是十分亲密,当年欧阳修误以为苏轼的文章是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故意把文章排在了第2名,结果公布以后才知道,原来作者是苏轼,所以说原本苏轼该拿第1,这要是没发生这个“小插曲”,老父亲苏洵看了,面子不得更“挂不住”。

不过自嘲归自嘲,作为父亲,苏洵还是相当自豪的,而且因为2个儿子的原因,苏洵也成了京师大名人,一夜之间“名动天下,士争传诵其文,时文为之一变,称为老苏”,甚至有不少当爹妈的来向苏洵请教“育儿经”,后来苏洵还谋得了一官半职,成为秘书省校书郎,接着还主持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父子三人,同时入朝为官,传为一段佳话。

除了官场得意,“三苏”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是突飞猛进,他们的作品被万千读书人传阅,特别是苏轼,琴棋书画那是样样优秀,还与辛弃疾一起被称为“苏辛”,成为豪放派的代表,后来他们父子三人,同时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只可惜苏洵死得太早,当年他病逝的时候,年仅58岁,而两个儿子也才分别28岁和30岁,着实可惜啊!

参考资料:《宋史》

标签: 苏洵

更多文章

  • 四川这处道观,曾是蜀地三大观之一,苏洵在此求子,现却少有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东郊渔农标签:苏洵

    东汉顺帝时期年间,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五斗米教”,也就是后世演变而成的“天师道”,这是本土道教在一个重大发展,不仅将道家"的"道"生命化,更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张道陵由此也被后人尊称为“张天师”,其后经历近2000年的时间,四川蜀地也成为了道教特别发达的地区,青羊宫、峨眉山、青城山这些地方暂且不

  • 这个怪老头,把豪放的基因遗传给了苏轼,当然不是苏洵!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苏洵

    人类遗传,并不限于生物性能,文化的传承,也有家族的基因因袭。没有他的豪放“基因”,苏轼未必能有“大江东去”的豪迈。1北宋仁宗朝平常的一天,天府之国的眉州眉山街上,一群儿童在快乐玩耍。忽然有人叫了起来:“快看,快看,神仙爷爷来了,神仙爷爷来了,喔……”,于是一群孩子撒野一般地跑向那个孩子手指的方向。在

  • 《都挺好》古有苏轼苏辙苏洵,今有苏大强苏明哲苏明成

    历史人物编辑:三三长不大标签:苏洵

    一个整天只想着自己舒服不顾儿女感受的“巨婴父亲”苏大强喜提当代狂野派诗人,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给儿女提个醒。“赶紧回来给我买房”“你赶紧回来给爸买房”,狂野程度不亚于当年的苏轼,与苏大强比起来,真真是小巫见大巫。苏大强的狂野程度,远远不仅于此,这不,苏大强马上又要开始作天作地作儿女,放着好好的单身不要

  • 苏洵连生两胎女儿,友人笑他没用,写下一首“弄瓦”诗,令人喷饭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苏洵

    “令人喷饭”,意好笑的程度足以让人把刚刚送进嘴里的饭给喷出来,既视感极强,这一看似饱含现代气息的词语,其实古来早已有之,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写过一句话:“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可见,有的诗读了真的能令人喷饭的。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足以令人喷饭的诗作,巧合的是,这首诗所

  • 一代名相寇准,七岁时作的一首诗,连成年人也写不出那样的豪情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寇准

    西岳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也是全真派的圣地,被认为是“第四洞天”,更有“华夏之根”的说法。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歌咏华山的诗歌很多,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就分别留下了《登华山》和《望岳》。王维、刘禹锡、柳宗元都有歌咏华山的诗歌,甚至连唐玄宗李隆基也写下了《途经华山》一诗。但是,说起华山诗歌,还真少不了下

  • 秦桧和寇准都是为大宋议和,后世的评价却天差地别?原因只有一个

    历史人物编辑:乡姐晓霞标签:寇准

    寇准和秦桧,都官居大宋宰相,一个主持了北宋与辽人的澶渊之盟议和,另一个主导了南宋与金人的绍兴和议。结果众所周知,澶渊之盟虽有些争议,但的确为宋辽换得了百年的和平,而后者则完全没有争议,就是遗臭万年。因此,后世对寇准的评价相当不错,而秦桧就不用多说了,全中国人都知道,那极其卑劣的烂臭口碑,可以历史排名

  • 寇准时期的岁币换和平,与秦桧的曲线救国,为何后世评价差距很大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寇准

    寇准才不想用岁币换和平,别以为寇准是个文人,人家就真的文弱。这哥们不要太刚好不好?寇准是一言不合就要撸袖子打群架的那种人。你想让他提出岁币换和平?那还不如找一帮人把他摁在地上摩擦算了。寇准真要这么做了,那老脸真不知道往哪儿搁了,也对不起自己一直保持的硬汉形象了。那么岁币换和平,这玩意儿到底是谁搞出来

  • 孟良焦赞血洗状元府,王强寇准查找真凶,杨六郎舍命全交招认杀人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看动漫标签:寇准

    杨六郎挂帅27:上次说到十几个家丁听说状元被杀,齐喊“抓凶手!”他们有的拿棍子,有的抓扁担,正要上楼,孟良和焦赞二人却从楼上闯下,单刀一摆,咔哧咔嚓,又给杀了四个,余都几个都吓的屁滚尿流,转身逃走……焦赞说:“这可不怪咱们,你们是自己找死的,二哥,快走!”孟良和焦赞哥俩顺着原路又逃出了后花园墙,回到

  • 使者带来一把剑赐自尽,寇准说:骗人,圣旨拿来,你别读让我看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寇准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不能得罪,那就是小人!没错,我的结论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当然按照惯例,咱家还是会用事实说话,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个宋朝名相寇准的故事。刚直敢言,最有性格的一位北宋宰相北宋多名相,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北宋的宰相们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首屈一指。从赵普开始,王旦、李沆、吕端、文彦博、吕蒙正、范

  • 寇准是如何让怕死的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占优势的宋军为何要议和?

    历史人物编辑:陈辉寰标签:寇准

    景德元年(1004年)十一月,萧太后率领二十万辽国铁骑南下,虽然宋朝没有沦陷一城一池,但萧太后还是顺利攻破了宋朝精心部署的三道防线。如今,只要再攻陷一座城池,她就能“饮马黄河”,直接冲到开封城下,与宋朝皇帝好好地“开怀畅饮”了。这座城池,就是开封北面的军事重镇,京城北门的门户——澶州城。大名府(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