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白起军功卓著被称为“战神”,被秦王赐死,范雎却背锅2000年

白起军功卓著被称为“战神”,被秦王赐死,范雎却背锅2000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矛舍品史 访问量:2544 更新时间:2024/1/30 10:08:53

白起,战国时秦国大将,武安君,他身上贴着三个标签。

1:战神,2:杀神,3:冤枉。

战神——白起一生没打过一次败仗,从军40年,为秦国攻城掠地,未尝一次败绩;

杀神——白起历来有杀俘的恶习,先后屠杀近百万降卒,因而也被称为“人屠”。

冤枉——白起功高,被权臣范雎所忌惮陷害,终于被自己的老上级秦王冤杀。

白起剧照

先来看看白起的军旅生涯

白起是秦大夫白乙丙的后人。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 年),“白起为左庶长, 将而击韩之新城”, 此后的三十多年里, 白起参与了此时期秦国几乎所有的对外战争, 攻城掠地, 不可胜数,并获封“武安君”。尤其是长平一役, 名噪天下, 可谓战功卓著。所以“战神”这个标签,实至名归,无可厚非。

再来看看记录在案的“武安君杀俘记录”:

一、昭王十四(前293 年),率兵进攻韩、魏国,一次斩首二十四万

二、昭公三十四年(前273),率军攻魏,拔华阳,虏三将军,斩首十三万;

三、战胜赵国将军贾偃后,将俘获的二万士卒推到黄河中淹死

四、九年后的昭王四十三年,进攻韩国的陉城,城陷,斩首五万

五、长平一战,坑杀赵军已经投诚的官兵四十五万,创造了先秦战争史上杀戮的最高纪录。

好吧,这五条记录,白纸黑字,也没什么可辩解的,的的确确“杀神”附体。

白起临死时,史记中也留下了一段著名描写: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 曰:“ 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 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这段遗言,后人大多凭字面意思来判断,说这是白起临死前的忏悔。

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

在2000年前的秦国,杀40万降卒固然暴虐,但绝对不至于让白起有这么大的心理负担。

要知道,秦人在商鞅变法后,士兵是靠人头来晋升的,人头越多,功爵越高。斩首,绝对不像后代人那样有道德负罪感,这也是白起屡屡杀俘的社会背景。

而在长平之战的坑杀40万赵军,更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决策。获胜的白起当时面临这样一个局面:四十万赵军降卒,如何安置?

留。秦军自己军粮都是从秦国水路远道运输而来,本军尚不敷用,这四十万壮小伙,一顿饭要吃好几个馍,秦军脆弱的后勤,如何供给俘虏?

放。四十万有生力军放虎归山,拿起武器就又是一只强悍的赵军军团。

对白起来说,当时成本最低的事,就是杀掉俘虏!这才是最符合秦国利益的选择。这个做法虽然暴虐,但战场上,理性的决定往往是冷冰冰的。 所以,白起的临终遗言,更大可能是在说反话,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感慨,并不是什么良心发现的忏悔。

白起剧照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标签:冤枉。

关于白起的的死,从司马迁班固,都认为他是被范雎陷害,死得冤。

司马迁说:“ 然不能救患于应侯” 把白起之死归因为范睢的嫉妒;班固写《汉书》, 其中提到:“ 应侯谮之, 赐死杜邮” ,也是归咎于应侯(范雎)。

一口黑锅就这样甩给了范雎

那么,白起到底是不是战国版的窦娥呢?让我们来看看他死前两年发生的几个场景。

场景一:长平之战后,秦王决定进攻邯郸,乘胜拿下赵国,但此时白起却生病了。

考虑到白起一直反对发动邯郸战役,所以此次临战生病,非常蹊跷。即便不是托词,至少也是“病的不是时候”。于是秦王派王陵为将去进攻邯郸。

场景二: 王陵出师不利。恰在此时,“武安君病愈”。秦王看到白起病好了,赶紧让白起去前线替换王陵。白起却对秦王说: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 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这段话通俗的意思是:大王您要派军队去灭国,这事儿犯众怒,到时候其他五国一定会联合赵国对抗秦国。凭咱们现在的实力,一挑五,没胜算啊,这事儿我不能干。(战国时期各国交战,很少以灭国为目的,当时各国战争多是掠夺城池。攻伐可,灭国不可,是当时六国的共识)

于是白起又称病。

场景三:秦王第二次派范雎去要求白起出兵,仍被拒绝, 于是昭王为挽救邯郸城下秦军的危局,令王龁代王陵前去指挥。

场景四:疲惫不堪的秦军在赵国首都邯郸城外无法取胜,败象日至。白起了解前线的形势,幸灾乐祸地说:“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场景五:秦王第三次派范雎去请白起,白起称病拒绝。 秦王怒,把他降级到小兵,流放宁夏。

场景六:三个月后,战场吃紧,战事不利。秦王命令白起:不得留于咸阳城中,马上赶到流放地去。不久后,秦昭襄王和大臣开会,在会上说:`白起之迁, 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关键是这三个字“有余言”,白起对自己的流放,不停的发牢骚和抱怨,被秦王听到。于是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快,秦王派来的使者在杜邮追上白起,赐宝剑,勒令自杀。

看完这六个场景,我想白起被杀的原因应该很清楚了,那就是:抗命加倨傲

那么,白起为什么抗命?我们看看《战国策》里白起和秦王的对白:大王派我去打仗,如果打败了,您也不会责备我;但我出战则必须取胜,宁死不做辱君之将。“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这段话把白起爱惜羽毛的心态描画的淋漓尽致。

白起是常胜将军,在生前就威震六国,于是他对自己认为没有必胜把握的出征,宁肯抗命身死也拒绝出战。这种价值观,显然和我们现代人有不少冲突。

白起户籍在秦

身为军人,违抗命令,确实很难说得过去,更何况是对性格暴烈著称的秦昭襄王;而且,白起性格中的孤傲和执拗,也加速了自己悲剧。在战争失利之时,对自己的上级冷嘲热讽:你看,当初不听我的,现在傻了吧?

这种低情商不理智的做法,想来也多少有点居功自傲的成分在里边。事实上,在以严刑峻法闻名的秦国,三次抗命才受到惩罚,这也就是军功在身的白起,换别人早就人头落地了。

人屠白起的最后结局,真是一点也不冤枉:他缺乏的正是以柔克刚的韧劲,和足够的政治智慧。

标签: 范雎

更多文章

  • 此人是秦昭襄王的“四贵”之一,为何范雎一到,他就被撵出朝廷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范雎

    公子悝曾是秦国秦昭襄王时期“四贵”之一,在秦国风光一时,不过最终却遭到了驱逐。这是怎么回事呢?公子悝,号高陵君,出生时间不详,嬴姓,赵氏,名悝。他是秦惠文王和宣太后的儿子,秦昭襄王嬴稷和泾阳君公子芾的弟弟。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因为举鼎被鼎砸死后,宣太后和她的异父弟魏冉,在燕、赵两国的帮助下,让

  • 范雎对秦昭王如长夜明灯,远交近攻定秦国策,快意恩仇自当由我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记录时间标签:范雎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派白起采取掏心战术,一举攻占楚都郢城,在此建立南郡,把楚国由长江流域打到了淮河流域,但秦国并没有停下征战的步伐。公元前275年,秦伐魏,攻至魏都大梁,魏不得已而割地求和。公元前273年,魏国、赵国攻打韩国,秦国出兵救援。武安君白起带领秦军昼夜兼程,千里奔袭,只用八天时间,从咸阳

  • 蔡泽为何能够说服范雎辞去丞相,让他上台?他当上丞相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范雎

    范睢是秦国秦昭襄王时期的丞相,他的经历颇为励志,原本他只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后来因为齐王欣赏而被魏国相国魏齐怀疑叛国,差点活活打死。在郑安平和王稽的帮助下,他逃到秦国并凭借自己的本领获得秦昭襄王的认可,从魏国逃犯成为了秦国的相国。一、一步错步步维艰范雎的一生做了一件永远抹不去的污点,他因为嫉妒在长

  • 范雎嘲讽秦王是“妈宝男”,秦王非但没有发怒,反而将他奉为客卿

    历史人物编辑:莽原说标签:范雎

    公元前271年,已经在位三十六年的秦昭襄王,收到一份署名张禄的上书。读完之后,秦昭襄王面露喜色,随即召见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张禄。张禄究竟是何许人也,又写了些什么内容,能够让一向风轻云淡的秦王,表现得如此激动?《史记》记载,张禄是秦国名相范雎的化名。范雎本是魏国人,得罪了魏国丞相魏齐,被家丁们打断了肋

  • 范雎:装死逃过一劫,做了秦相后,羞辱须贾,逼死魏齐,睚眦必报

    历史人物编辑:林开意标签:范雎

    范雎陪须贾出使齐国,好心助他从齐国逃出生天,一回魏国,须贾就给他扣上暗通齐国的帽子。魏齐让人用带刺荆条鞭打范雎,将他肋骨打断,牙齿打落,血肉模糊。一会儿,范雎纹丝不动,行刑人见此就上报给魏齐。丞相魏齐此刻正饮酒作乐,听到范雎已死不以为意,吩咐下人道:“用苇席裹着扔到茅厕里。”随后,魏齐还让在场的宾客

  • “秦王之国危于累卵”,这是范雎吓唬秦昭襄王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林开意标签:范雎

    范雎碰的软钉子“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最早是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列传》中的,毛遂自荐于赵国平原君,去往楚国谈判取得成功,平原君说: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这话是相

  • 范雎贵为秦国一代名相,却先后除掉两位名将,导致秦国实力大损

    历史人物编辑:甲午敲钟人标签:范雎

    在战争期间,为了取胜,各方都是极尽所能,除了表面上的军事斗争外,派间谍也是一种常用手段;这间谍也有高低之分,普通的间谍只是探查军情以及虚实,而高深一点的间谍则是影响对方的国情,比如秦国有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就是韩国派间谍郑国去秦国修建的,本意是藉此耗秦国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但没想到此举适得其

  • 秦灭六国的三大功臣:商鞅、魏冉和范雎,谁的功劳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金山文史标签:范雎

    说到秦国,我们就会想起那篇荡气回肠的《过秦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在秦国的崛起过程中,连续出现了六任贤明的帝王,任用商鞅、魏冉、范雎等人,才有了秦始皇鲸吞天下的资本。秦国百年崛起过程中,秦孝公之后的六任秦王都能知人善任,秦国人才辈出,若论功行赏,当以商鞅、魏冉、范雎三

  • “远交近攻”战略提出者范雎,为何要在厕所里装死?-读战国(53)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妹说历史标签:范雎

    “松鼠父子读战国”系列故事之(53):范雎诈死逃秦文/松鼠爸爸范雎战国进入中后期,一个重要变化是:秦国对六国的打击越来越“稳准狠”,六国的反击余地越来越小,秦国往东推进的力度越来越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与一个人担任秦相、提出新的统一方略有关。秦昭襄王他就是秦昭襄王的重要搭档——范雎(jū),“

  • 魏冉摔倒范雎吃饱,这场丞相争夺战,秦昭襄王选对人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近史说V标签:范雎

    秦昭襄王时代的相位更替很有意思:范睢扳倒了魏冉,然后就成了丞相,蔡泽扳倒了范睢,也继任了丞相。范睢在魏国受辱后,潜逃进秦国,此时当权者是穰侯魏冉,他本人很讨厌外国的宾客,称他们是“国家的蛀虫,扰乱国政的祸首”。所以范雎想要在秦国混得风生水起,就必须得扳倒魏冉。穰侯的功劳秦武王在中原得意后就开始飘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