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纵横家苏秦经历了什么?探究造成苏秦悲剧结局的原因

纵横家苏秦经历了什么?探究造成苏秦悲剧结局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邹宁 访问量:4601 更新时间:2024/1/3 14:59:17

战国时期,风起云涌,诸侯并起,天下呈现出分合吞并的趋势。各个诸侯国有直接动用武力互相碾压,也有广纳人才通过游说谋取集团利益。苏秦就是其中杰出的辩士之一,他凭借超凡的外交能力,居六国相位,没有损耗兵卒战力即说服六国“合纵”以对抗秦国。

然而,这样一个天才智者,最后却以车裂之刑结束了生命。司马迁曾赞苏秦“其智过人”,苏秦经历了什么?又是什么让他走向悲剧结局?

一、学师鬼谷,潦倒遇嗤

苏秦家中主要从事农业工作。早年间,苏秦前往齐国向鬼谷子求学,当时张仪也是鬼谷子的学生。在鬼谷子处学成后,四处游历,很多年也没有取得成果,生活穷困潦倒,重新返回家中。家里人都讽刺讥笑他不从事生产劳动专在口舌上下功夫。

遭到耻笑的苏秦内心很惭愧,于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埋头苦读。苦学过程中,他也逐渐认为自己向老师求学,又遍观群书,但凭着这些也得不到荣华富贵,都没有用。因此寻得《周书阴符》,苦苦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苏秦通过一年左右的学习终于揣摩出合纵连横的方法,他觉得可以以此向君王游说,为自己换得利益了。

所谓《周书阴符》相传是姜太公所留,别名《太公》。《太公》包括《谋》、《言》、《兵》,其中《兵》即《太公兵法》,也是传说中高士黄石公交给张良的兵书。《太公兵法》曾一度被怀疑是“托古传道”的伪书,但1972年考古学家在山东发现《太公》竹简,可以证明西汉时期这部书已广泛流传了。

学得纵横之术的苏秦先求见身在洛阳的周显王,苏秦也是洛阳人,显王周围的大臣对他的出身经历很了解,看不起他,因此周显王对他也不信任。第一次游说失败后,苏秦前往秦国,劝秦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当时秦国是秦惠王当政,商鞅因谋反罪名刚遭车裂不久,对辩士、说客非常讨厌,苏秦游说失败。于是他离开秦国,前往赵国继续劝说,仍然没有成功。

二、合纵六国,衣锦荣归

苏秦到燕国后等了一年多才见到燕王,他先从地理上分析燕国与赵国相邻,又指出燕国对外战略上的错误,燕国与赵国离得这么近却不防备,反而忧虑距离燕国很远的秦国。劝说燕文侯与赵国结成联盟,安定国内。燕文侯听了苏秦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承诺苏秦如果这个计策能维持燕国的稳定,必定重重报答。接着资助苏秦财物车马,往赵国游说。

第二次来到赵国,苏秦向赵肃侯分析赵国在其他诸侯国所处的位置,指出韩、魏在战略上与赵国相互依靠,进而建议赵国组织韩、魏、齐、楚、燕、赵六国联合,在对抗强秦的同时,赵国也能成就霸主事业。赵肃侯同意,又资助苏秦前往其他国家游说劝说。

苏秦还在赵国的时候就听说秦国在攻打魏国,并且还准备继续东进。他害怕秦国打到赵国,那“合纵”之策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于是苏秦想到自己的同僚张仪,便故意激怒引他往秦国游说,张仪得知苏秦的计谋后自愧不如,承诺苏秦当政时不攻打赵国。

赵国之事摆平后,苏秦到达韩国。向韩宣王分析韩国优势,又陈述韩国依附秦国的弊端,韩王也决意听从苏秦的安排。接着又以类似的分析游说魏国、齐国、楚国,最后六国都被劝服,形成联盟,苏秦被任命为联盟长,同时担任六国国相,显赫尊贵无人可及。

合纵计策成功后,苏秦准备返回赵国向赵王复命。此时的苏秦不比来时,车马、行李、各国派来送行的诸侯使者浩浩荡荡,如同帝王一般气派。途经洛阳时,周显王派人清扫道路,苏秦的亲戚家人也都跪倒在他面前。苏秦感叹贫贱时亲人看不起,富贵时都畏惧,亲人尚且如此,何况一般人呢?于是散千金赏赐给他们。

刚去燕国时,苏秦穷困没有路费,曾向人借钱,如今富贵便偿还那人百金。在随同苏秦一同前往各国的仆人中,有一个没有得到赏赐,询问苏秦原因。苏秦说我穷困时你三番五次想要离开,所以最后才赏赐你。从苏秦的赏赐方式中可以看出其有恩必报的品质,面对亲戚曾经的看不起和仆人三番五次想其他而去,他虽然记仇但对他们也很宽容。

三、联盟破裂,遇刺齐国

在苏秦的合纵策略下,秦国长达15年没有窥伺韩、魏、齐、楚、燕、赵六国,联盟使这些国家安定了一段时间。不久后,在秦国犀首的欺骗下,齐、魏上当,攻打赵国,苏秦受到责备。害怕遭遇杀身之祸的苏秦离开赵国,准备报复齐国,自他离开后,合纵之约便不存了。

接着苏秦往燕国、齐国游说,在他的利弊分析下,齐国归还当初侵占燕国的领土。此时苏秦在六国之中声望已经很高了,纵观中国古代史就能知道,才高者总免不了遭小人馋毁的命运,苏秦也不例外。

盛名之下,流言四起。有人毁谤苏秦反复,有不轨作乱之心。苏秦回到燕国后,燕王不再授予官职,苏秦心中明白燕王不再信任他了,恐怕有小人馋毁。苏秦向燕王举例以证明清白,他说:“妻子想毒死丈夫,妾室为了救丈夫故意打翻毒酒,侍妾的行为保全了丈夫,自己却蒙受冤屈,我就如同这侍妾一般啊!”燕王听后对苏秦的待遇更优。

苏秦与燕易王的母亲私通,燕易王指导组这件事后对苏秦更好。苏秦害怕遭遇杀身之祸,便向燕易王请求出使齐国。身处齐国的苏秦仍是步步为燕国谋划,劝齐王兴建宫室,想在内部搞垮齐国。后来齐国大夫派人杀苏秦,苏秦身受重伤。临终之际献计齐王,最终成功捉拿凶手。

四、苏秦悲剧的原因

第一,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起初苏秦游说屡次失败,遭到嗤笑,也是因此激起了苏秦奋苦读的心。从《苏秦列传》《战国策》中两段苏秦的内心独白都能够看出苏秦游说的目的并非为了政治理想或是天下太平等,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体现出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正因这种价值观,遭到家人朋友嘲笑的苏秦更坚定了“高位多金”的理想,个人化的理想就导致苏秦政治蓝图的模糊。在游说秦国失败后,即让六国“合纵”抗秦,在当时“合纵”对六国是有利的,但真正实现并不容易,需要真真切切将各国利益紧紧相连。随着秦国越来越强盛,六国也渐生异心,最终联盟破裂能可预料。

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英雄往往是顺应时代而产生,他们的经历、结局都会受到时代影响。秦国本是苏秦第一个前往游说的诸侯国,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两个因素阻止了苏秦前进。

一是秦国当时“羽毛未成”,国力还不够强盛,有学者曾考证:“秦惠王刚刚继承王位时,秦国的势力虽然强盛,但他的实力还不足被各个诸侯国担忧,诸侯国也没有听闻合纵对抗秦国的谋略。”可见当时秦国国力不足以兼并诸侯称帝,且诸侯国也没有打算对抗秦国,所以秦惠王认为现在时机不对,拒绝了苏秦。

二是《史记》中提到了秦国刚刚经历商鞅变法的缘故。秦孝公时商鞅推行的法治非常严格,秦惠王即位的前一年,商鞅因反叛罪被车裂。苏秦前往游说秦惠王是商鞅变法的第四年,惠王认为商鞅的刑法过于严苛,因此厌恶辩士,所以苏秦没有成功。

第三,言辞诡诈。苏秦的诡诈是他谋取自身利益的手段,也是后来被人污为“反复之臣”的主要原因。苏秦游说各国的言辞实际上有规律可循,如劝说燕文侯时,先将燕国的地势、物产一一列举,表示燕国实力雄厚,物质条件丰富。

接着继续分析燕国在地理上的优势,与赵国相邻的位置形成遮蔽,这是对抗秦国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后提醒燕国联合赵国的必要性,两者联合才能杜绝强秦忧患。苏秦说服其他诸侯国所用的方式与游说燕国类似,先称赞该国地理上的优势之处,再分析“合纵”的优势辅以国家面临的危机。

在说服不同国君时,苏秦常美化这个国家,再根据不同君主的愿望采取相应的话术说服。如对弱小的燕国,苏秦的许诺是没有忧患,对实力较强的齐、楚国,则指出侍奉秦国会被天下耻笑,对齐国许诺“霸王之业”。然而,苏秦言辞诡诈,他对这些诸侯国的许诺是互相冲突的,这就为后来的泄露留下祸根。

结语

苏秦出于个人利益走上游说之路,又在时代推动下选择“合纵”,从此不得不游走各国之间维护脆弱的盟约。在苏秦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往无前,也能感受到他的才思敏捷。苏秦的结局是一般意义上的“悲剧”,但他的人生是成功的。

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

标签: 苏秦

更多文章

  • 看看张仪和苏秦的兄弟情,他是否兑现当初对苏秦的承诺?

    历史人物编辑:宋晋凯标签:苏秦

    #历史#(本文大约1300字,阅读需要4分钟)张仪,是魏国人,跟苏秦同时是鬼谷子的门徒,一对好基友,一起学习纵横之术,他们一起下山,然后周游列国,寻求展现才能机会。下山时,鬼谷子和他们说,一个先吉后凶,一个先凶后吉,希望双方能和平共处。不出鬼谷子所料,苏秦见秦王嬴驷,可惜秦王不肯听一统天下的建议。于

  • 不只是统帅,佩六国相印的苏秦真实身份是啥?

    历史人物编辑:清风丝雨泠泠洒标签:苏秦

    一郭德纲用苏秦一句话来形容自己”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苏秦因为走投无路,最终走上人生巅峰。和像郭德纲从走投无路现在无人不识的人生经历。郭德纲引用的这句话出自《史记》,原文是“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在《史记》和《战国策》里,可以串起来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苏秦本身就

  • 苏秦衣衫褴褛回,嫂子讥笑,妻子不理;苏秦衣锦还乡,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宋晋凯标签:苏秦

    洛阳,衣衫褴褛不堪的苏秦强打精神回到家中,他的嫂子看见了,讥笑着说道:“哟--,这不是二叔嘛,怎么变成叫花子了!”苏秦再望向他的妻子时,只见他的妻子头也不抬,只顾在那儿兀自织着布......几年前,苏秦还是个信心满满、风度翩翩的少年学子,他刚从鬼谷子门下完成学业归来,那时候回家的景象与现在截然不同。

  • 苏秦遭暗杀而死,临终前对齐王说:把我车裂,凶手自然就会出现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苏秦

    依据我国的历史朝代发展的顺序,夏商西周之后就来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此时原来一统天下的王朝被割据分裂开来,形成了数个诸侯国。东周与西周虽然都是同样诸侯林立,但一个却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个却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从某个角度来说也应验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

  • 苏秦太作了,作死了自己,作乱了燕国,作败了齐国

    历史人物编辑:聊聊知识标签:苏秦

    公元前332年,齐、魏两国联合攻打赵国,据说是秦国犀首暗中搞的破坏,赵肃侯因此怪罪苏秦。苏秦心中惴惴不安,越担心什么越来什么,合纵太脆弱稍微离间一下就瓦解了。苏秦向赵肃侯请求出使燕国,并保证一定要报复齐国。苏秦离开了赵国,标志着六国合纵抗秦就此解体。还是公元前332年,燕文侯死去,燕易王继位,齐宣王

  • 谋士三神之一的张仪

    历史人物编辑:妍妍旅行记标签:张仪

    前言张仪(约公元前343年-公元前270年),战国时期赵国的名臣、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被誉为“三杰之一”,与苏秦、张良并称“谋士三神”。张仪一生以谋略智谋著称于世,被赵武灵王授予大将军一职,曾主持与秦国的谈判并成功达成和约,避免了一场全面战争。他还曾主持赵国政治,并创立“伐齐出卤”的外交政策,

  • 他才是秦国第一能臣,文比张仪,武比白起,可惜司马迁未与其列传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张仪

    这个人在许多史学家看来,功绩都非常大,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只是司马迁不知道什么缘故没有单独为他列传,导致名声不如张仪,白起,其实在小编看来,正是因为有他,秦国才能有一统天下的资本,白起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个人就是司马错,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我估计是司马迁自谦的缘故,因为他是司马迁八世祖,这就不多

  • 读春秋历史:苏秦与张仪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张仪

    孙膑在马陵道大败魏军之后,田忌准备继续指挥齐军西进攻打大梁,可这时齐威王下旨让田忌率齐军马上撤军回国,田忌非常懊恼可孙膑告诉他这是齐威王不信任他,担心他打下大梁后拥兵自重所以赶紧回去吧,田忌还是不相信齐威王会这样对待他,于是回到齐国后田忌把军队交出去自己回封地去了,孙膑又劝他回封地很危险邹忌会诬陷你

  • 鬼谷子到底教了张仪什么?凭这四点纵横七国名声响彻2000年

    历史人物编辑:刘懿凡凡标签:张仪

    鬼谷子是著名的谋略家、纵横家,被称为道家鼻祖。据称鬼谷子先生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无所不能,他一生收徒百人,各个成为顶尖人物。就如比较出名的张仪,就是鬼谷子众多弟子中很出名的一个。那么鬼谷子先生到底教了张仪什么,可以让他这样纵横在战国七雄之间,名声享誉2000余年。不屈不挠有历史记载的张仪受辱是两次,一

  • 如果没有刘备,诸葛亮能成就功名吗?张仪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不行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张仪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实现了自己的抱负。都说与其到处找主角,不如自己创造主角。那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知道,自己若是寻主,处处都会遇到阻碍,那些人也不会收留他,不是别人不懂得欣赏他,而是他没有个性。秦国名相张仪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诸葛亮的想法。其实今天要说的是张译,他不忘过去,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