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秦两次赴赵:第一次被赶出来,第二次被赠一车黄金

苏秦两次赴赵:第一次被赶出来,第二次被赠一车黄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丙坤 访问量:4329 更新时间:2024/1/25 23:29:14

苏秦为了自己的“合纵”计划一共游说赵国两次,但两次待遇和结果却截然不同。第一次恶语相向,第二次笑脸相迎,甚至还要送黄金一车。

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次来到赵国时,苏秦刚刚研究完一年的《周公阴符》,自信满满地出门求发展,但来到周、秦王那里都得不到认可,于是来到了赵国。

当时正是赵肃候执政为主,他的弟弟赵成任为相国,称为奉阳君。这位奉阳君十分不喜欢巧言善辩的苏秦,对他态度十分恶劣。在赵国待不下去,苏秦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

第二次来到赵国,苏秦的待遇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苏秦的身份地位完全不同了,他成功游说燕文候后,身份提升不少,就如燕国使者、客卿一样有了一些地位,他的任务就是代表燕国出使赵国的,赵王不得不加以重视。就算再瞧不起苏秦,还是要给燕侯一些面子。

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其次穿着打扮不同,苏秦在燕国获了不少金钱车马资助,穿着打扮提升了不少。比早年来到赵国时的穷困潦倒、破衣烂衫不同,这次仿佛换了一个人,一跃也成为贵族、官吏打扮,让人不能轻视。

这“人靠衣装”的道理在战国时其实就很流行了。比如张仪曾经因为穿的破烂,一看就是穷困的人,被楚相门客污蔑偷玉,一顿鞭打,差点死了。想想那个时代的人,如果穿得不好,很有可能命都没了,真挺冤枉。

当然还有一个特殊原因,赵王的弟弟奉阳君死了,这让苏秦入赵游说少了一大阻碍,仿佛苏秦入燕后运气都增加了不少。

而奉阳君已死,即因说赵肃侯

苏秦见到赵肃候后说明了自己的“合纵”理论,简单点说就是以燕国为起点,以楚国为终点,连成一线,组成联盟,共同抗秦。如果秦国不老实,大家一起进攻他。

为了说服赵国同意这个策略,苏秦从三方面详细说明“合纵”的好处和必要性:

第一方面说赵国虽然国力强,但秦国不敢打过来是因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害怕周边韩国、魏国乘机偷袭。如果秦国慢慢打韩国、魏国,他们支撑不住,早晚要臣服于秦国,这样赵国可就危险了。这个方面主要表达赵国如果仍然无动于衷,将来必亡,所以必须要采取一些措施。

秦无韩、魏之规,则祸必中于赵矣。

苏秦还是从大的地理战略上说明秦国怎么打赵国的事,秦国、韩国、魏国、赵国相互接壤,边境犬牙交错。秦国还好,西面大部分领土都比较安定,只有东面是战场前线,但韩、魏、赵则完全被别的国家包围,边境线曲折蜿蜒,无时无刻不的防备别的国家骚扰进攻。这样的地理环境就让他们在策略上不得不想办法,要么联合抵御,要么臣服于强国。

第二方面苏秦又将国力兵力进行了对比。首先六国的土地加起来肯定要比秦国了五六倍,士兵数量肯定也多于秦国,如果六国一心攻秦,秦国必定完蛋。现在大家都臣服于秦国,如果秦国臣服于各诸侯国呢?那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个方面主要分析合纵联盟必胜的理由,让赵候增加信心,估计苏秦在来的路上早就打好了草稿,以至于说的有理有据,条理分明,有极强的说服力。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第三方面苏秦畅想了一下合纵成功以后的场景。如果秦国出兵攻打六国中的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其他诸侯国就断他的后路,抢他的粮草,一起围攻秦军。如果谁叛变合纵联盟,其他联盟成员一起攻伐。这样六国和睦而钳制秦国,秦国再也不敢到处作乱了。苏秦说明了诸侯合纵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实现以后必然可以完美解决现在的问题,对于常年征战、饱受战争伤害的赵国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诸侯有不如约者,以五国之兵共伐之。’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

就这样,苏秦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计划展示”,很像后世商业公司里的演示会,只是缺了投影仪而已。这位优秀的策划人从各个方面把自己的合纵计划说得让赵候十分心动。这位君主年纪有点小,涉世经验不多,容易被说客忽悠,很快就决定支持苏秦的策略,为了表达诚意还特意送苏秦“饰车百乘,黄金千溢,白璧百双,锦绣千纯”。

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

那么赵王送给苏秦的礼物值多少钱呢?

车马白玉先不说,这黄金千溢到底是多少呢?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有一句:“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这说明,黄金千溢大概是把黄金装在盒子里,这些盒子可以装满一牛车。按现在的计量估算,少说也有几百斤了。但既然带了千字,我们假设给了一千金,在战国时期,秦国百金为一斤黄金,那时的斤估算只有200多克,换算下来这车黄金也值现在的6-70万了。再加上其他的车马、玉器、绸缎锦绣,赵王赠送的礼物估计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也有三五百万。

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大财富,从这看出赵国确实有钱,随便就送人这么多人金银财宝,也可以看出赵王对苏秦深信不疑,真是诚意满满。

苏秦通过这次游说也终于发达起来,身家财产突飞猛进,神清气爽,早没了往日的衰颓败象。自从成功游说燕国以来,第一个游说的大国就非常成功,这让苏秦对自己的策略和口才增加了很多信心,想想之前的破败境地,一定会感慨一下世事无常吧。

参考资料:《史记》

标签: 苏秦

更多文章

  • 纵横家苏秦经历了什么?探究造成苏秦悲剧结局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邹宁标签:苏秦

    战国时期,风起云涌,诸侯并起,天下呈现出分合吞并的趋势。各个诸侯国有直接动用武力互相碾压,也有广纳人才通过游说谋取集团利益。苏秦就是其中杰出的辩士之一,他凭借超凡的外交能力,居六国相位,没有损耗兵卒战力即说服六国“合纵”以对抗秦国。然而,这样一个天才智者,最后却以车裂之刑结束了生命。司马迁曾赞苏秦“

  • 看看张仪和苏秦的兄弟情,他是否兑现当初对苏秦的承诺?

    历史人物编辑:宋晋凯标签:苏秦

    #历史#(本文大约1300字,阅读需要4分钟)张仪,是魏国人,跟苏秦同时是鬼谷子的门徒,一对好基友,一起学习纵横之术,他们一起下山,然后周游列国,寻求展现才能机会。下山时,鬼谷子和他们说,一个先吉后凶,一个先凶后吉,希望双方能和平共处。不出鬼谷子所料,苏秦见秦王嬴驷,可惜秦王不肯听一统天下的建议。于

  • 不只是统帅,佩六国相印的苏秦真实身份是啥?

    历史人物编辑:清风丝雨泠泠洒标签:苏秦

    一郭德纲用苏秦一句话来形容自己”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苏秦因为走投无路,最终走上人生巅峰。和像郭德纲从走投无路现在无人不识的人生经历。郭德纲引用的这句话出自《史记》,原文是“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在《史记》和《战国策》里,可以串起来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苏秦本身就

  • 苏秦衣衫褴褛回,嫂子讥笑,妻子不理;苏秦衣锦还乡,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宋晋凯标签:苏秦

    洛阳,衣衫褴褛不堪的苏秦强打精神回到家中,他的嫂子看见了,讥笑着说道:“哟--,这不是二叔嘛,怎么变成叫花子了!”苏秦再望向他的妻子时,只见他的妻子头也不抬,只顾在那儿兀自织着布......几年前,苏秦还是个信心满满、风度翩翩的少年学子,他刚从鬼谷子门下完成学业归来,那时候回家的景象与现在截然不同。

  • 苏秦遭暗杀而死,临终前对齐王说:把我车裂,凶手自然就会出现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苏秦

    依据我国的历史朝代发展的顺序,夏商西周之后就来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此时原来一统天下的王朝被割据分裂开来,形成了数个诸侯国。东周与西周虽然都是同样诸侯林立,但一个却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个却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从某个角度来说也应验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

  • 苏秦太作了,作死了自己,作乱了燕国,作败了齐国

    历史人物编辑:聊聊知识标签:苏秦

    公元前332年,齐、魏两国联合攻打赵国,据说是秦国犀首暗中搞的破坏,赵肃侯因此怪罪苏秦。苏秦心中惴惴不安,越担心什么越来什么,合纵太脆弱稍微离间一下就瓦解了。苏秦向赵肃侯请求出使燕国,并保证一定要报复齐国。苏秦离开了赵国,标志着六国合纵抗秦就此解体。还是公元前332年,燕文侯死去,燕易王继位,齐宣王

  • 谋士三神之一的张仪

    历史人物编辑:妍妍旅行记标签:张仪

    前言张仪(约公元前343年-公元前270年),战国时期赵国的名臣、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被誉为“三杰之一”,与苏秦、张良并称“谋士三神”。张仪一生以谋略智谋著称于世,被赵武灵王授予大将军一职,曾主持与秦国的谈判并成功达成和约,避免了一场全面战争。他还曾主持赵国政治,并创立“伐齐出卤”的外交政策,

  • 他才是秦国第一能臣,文比张仪,武比白起,可惜司马迁未与其列传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张仪

    这个人在许多史学家看来,功绩都非常大,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只是司马迁不知道什么缘故没有单独为他列传,导致名声不如张仪,白起,其实在小编看来,正是因为有他,秦国才能有一统天下的资本,白起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个人就是司马错,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我估计是司马迁自谦的缘故,因为他是司马迁八世祖,这就不多

  • 读春秋历史:苏秦与张仪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张仪

    孙膑在马陵道大败魏军之后,田忌准备继续指挥齐军西进攻打大梁,可这时齐威王下旨让田忌率齐军马上撤军回国,田忌非常懊恼可孙膑告诉他这是齐威王不信任他,担心他打下大梁后拥兵自重所以赶紧回去吧,田忌还是不相信齐威王会这样对待他,于是回到齐国后田忌把军队交出去自己回封地去了,孙膑又劝他回封地很危险邹忌会诬陷你

  • 鬼谷子到底教了张仪什么?凭这四点纵横七国名声响彻2000年

    历史人物编辑:刘懿凡凡标签:张仪

    鬼谷子是著名的谋略家、纵横家,被称为道家鼻祖。据称鬼谷子先生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无所不能,他一生收徒百人,各个成为顶尖人物。就如比较出名的张仪,就是鬼谷子众多弟子中很出名的一个。那么鬼谷子先生到底教了张仪什么,可以让他这样纵横在战国七雄之间,名声享誉2000余年。不屈不挠有历史记载的张仪受辱是两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