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合纵六国的苏秦结局有多惨?凌迟也不过如此了

合纵六国的苏秦结局有多惨?凌迟也不过如此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隐真历史 访问量:3959 更新时间:2024/1/20 4:49:59

文丨舞雩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

在动漫剧《秦时明月》中,有关纵横家的介绍深入人心。

“苍生涂涂,天下缭缭。诸子百家,唯我纵横。”

对于那个战火纷飞的乱世,百家齐鸣的盛世,如果说兵家之法满足了后人关于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幻想,那么纵横之谋则无愧于策士们捭阖天地的浪漫。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

如此纵横,谁不神往!

/纵横之初

论及源起,纵横之秘需往周朝时期上溯。

《汉书·艺文志》云:“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这其中的“行人”指的是周朝时期管礼仪的官职,主要负责外交和接待宾客。

那么,作为一个优秀的外交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好的口才,外交辞令,必要的礼仪和人文地理知识,以及一套说服术。

《左传》中就记载了许多“行人”优秀的外交辞令,从中可以看出,这时已经有人在有意识地使用“动以利害、巧辞服人”的语言技巧。

到了战国时代,当时位于天下之中的魏国,因为与秦韩赵楚四面接壤,所以很容易陷入多面作战的不利态势。

和三晋率先开始变法一样,魏国开始谋划用外交攻势破局。

一些士人在其中谋求个人的利益,便“仰禄而失道”,学习外交官“行人”的说服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奔走于各国之间。

于是,“谋诈用,而纵横短长之说起”。(《史记·六国年表》)

纵横家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纵横,分合纵连横两脉。

连横的意思是秦国沿着东西方向开展外交攻势,联合东方的诸侯讨伐其他国家;而合纵的意思是面对秦国向东的俯冲,各国结成南北走向的防线限制秦人的东出。

所以说,在战国之初,采取什么样的谋略和当时天下的地理格局密切相关。

/战国的局势

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代表兵家一脉的孙膑庞涓二者间分出了胜负。

魏国开始面临秦国、齐国、赵国和楚国四国的威胁。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魏国相国惠施建议齐国和魏国互相称王,满足齐国的虚荣心和成就感之余,把齐魏绑在一起,进而借刀杀人。

杀谁?一杀此前唯一称王的楚,二杀与魏也有国仇的齐。

于是在公元前336--335年,魏国和齐国君主两次互相尊对方为王,这一行为果然刺激了已经称王的楚国,而且让齐国和魏国之间的赵国警觉起来。

楚威王亲自带兵围攻齐国的徐州,在当地打败齐军。与此同时,北方的边缘国家赵国也与楚国联合起来,发兵攻击魏国的黄城。

虽然这一番操作分担了魏国东线的压力,但是秦国在西线对魏国的攻势依旧没有减轻。

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用魏国的阴晋人公孙衍为大良造,谋划进一步打击魏国。

魏惠王便顺势将阴晋(陕西华阴以东)送给了秦国,表示讨好,秦国将之改名为宁秦。

这是山东六国向秦国割地求和的起点,也是苏洵《六国论》中的历史背景。

当然,也是纵横家大显身手,盖压百家的时候。

/一个是纵,一个是横

虽然纵横一脉并非只有苏秦张仪二人,但纵横者,捭阖之道也。

能将捭阖二字诠释最完美的却非此二人莫属。

他们在乱世大显身手,操纵各国局势数十年。

其中苏秦合众弱而攻一强,是为“合纵”派;张仪事一强以攻众弱,是为“连横”派。

而在《史记》、《战国策》等旧史中,苏秦是张仪的师兄,苏秦合纵在先,张仪才以连横破其合纵。

苏秦的经历相当励志,刚出山时,事业屡屡受挫,几次求职都空手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一事无成,深感惭愧,但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用坚毅的眼神回应那些轻蔑的言语。

从此,苏秦闭门不出,埋头苦读,每当熬夜读书昏昏欲睡时,就以锥刺股,强打精神。

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期间,他偶得太公阴符一书,苦学一年,终于整理出一套纵横之术,自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藉此,苏秦先后游说于周天子与秦、赵、燕、韩、魏、齐、楚等国君主,促使关东六国一度形成合纵联盟,压制日益崛起的秦国。

苏秦被推为从约长,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

于是,昔日对他不屑一顾的家人态度有了180度转变。

他的父母出城30里迎接,他的妻子不敢抬头正视他,只敢侧着耳朵听他说话,他的嫂子伏在地上,一再请罪。

苏秦笑着说:“嫂子为何这样前倨后恭呀?”,他嫂子恭敬地答道:“现在你位高金多啊。”

苏秦轻叹一声,说出那句千古名言。

“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随后,散尽千金,不计前嫌。

而张仪,按照史记中的说法,为苏秦师弟,其连横之策是为了应对苏秦的合纵之策。

他在最初也以游说诸侯为业,受的挫折也不少。

一次,张仪在楚国游说,与楚国令尹饮酒。楚国令尹刚好丢了块玉璧,有人就跟他进谗言:“张仪人穷,品行还差,一定是他偷的。”

他们把张仪抓起来,鞭笞了数百下才放回去。

张仪的老婆比苏秦的家人有人情味儿,心疼地说:“唉,你要是不读书游说,怎会受此大辱。”

张仪对妻子说:“看我舌头还在不?”

其妻说,还在啊。

张仪说,这就足够了。

张仪打听到苏秦飞黄腾达,便前去拜访,请兄弟拉自己一把。

苏秦可比庞涓讲义气多了。他当时已有促成六国合纵的计划,便有意引张仪前往秦国,以成就各自事业,故意对远道而来的张仪不理不睬。

苏秦让张仪坐于堂下,命人给他端来奴仆的食物,还对他说,以你的才能,竟然沦落到这种地步,不值得我收留。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在苏秦那儿受了奇耻大辱,一气之下去了秦国。

苏秦这才对左右亲信说:“张仪是天下贤士,我不如他。如今我有幸先得各国重用,但能利用秦国权柄的,只有张仪一人。他如今贫困不得志,我担心他只会贪图蝇头小利,故而当众羞辱他,以激发他的志向。”

苏秦派人暗中资助张仪,让他得以拜见秦惠文王嬴驷,由此受到重用。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张仪拜为秦相,之后为秦国游说列国,推行“连横”之策。

自秦惠文王时起,秦国逐步瓦解各国联合,为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积累了雄厚基础,张仪的战略着实功不可没。

苏秦合纵六国,以一人之力制约强秦;张仪叱咤风云,以连横之计削弱六国。

二人出山,正应了《鬼谷子》那一句:“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

不过近几十年来,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等新史料的出土,苏秦、张仪的故事有了全新版本。

有些学者认为,苏秦的年代晚于张仪,应该是张仪的师弟,甚至二人并无联系。

而在这个问题上,连一向严谨的太史公都耍了个滑头。

《史记》载:“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可见,司马迁应该也知道,传闻中苏秦的一些事迹实际上是其兄弟苏厉、苏代,乃至其他纵横家所为。

/被造神的鬼谷

苏秦的结局并不美满,他没有功成身退,而是被六国处以车裂之刑,倒是张仪作为胜者得以在魏国善终。

纵横家的风光,可以说在他们手上达到鼎盛,但很显然,他们并不是这一切的最大得利者。

有另一个人,踩在他们的风光乃至整个战国的历史,一步一步登上了神坛。

鬼谷子。

传说中的鬼谷子,身兼纵横始祖、兵法家、谋圣、道教祖师等多个头衔,还有“露齿结喉”、额前四颗肉痣的奇异相貌。

造过指南车,精通术数命相之学,俨然一个神话人物。

上述所说当然很夸张,但鬼谷其人也确实神秘。

现存的两汉和先秦史料中,并没有言及鬼谷子的姓名,大量牵强附会的神鬼传说,也出自魏晋以后的记载,无从考证。

有人说,鬼谷子姓王,叫做王诩,或王禅。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晚唐诗人陆龟蒙,记载于宋元之际马端临所编的《文献通考》中。

陆龟蒙诗谓:“鬼谷先生,名诩。”

宋代人的说法则是鬼谷子叫刘务滋,于是清末姚振宗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质疑道:“宋人伪《子华子》谓鬼谷子姓刘名务滋……不知其何所据。”

而“鬼谷”一名的由来,除了可能是《战国策》提到的“槐谷”外,东晋王嘉的《拾遗记》指出“鬼谷”当是“归谷”,归谷就是归隐山谷的意思。

至于那些乱七八糟的头衔,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人慢慢加上去的。

比如魏晋时期,东晋郭璞就曾在《登百尺楼赋》中提到“揖首阳之二老,招鬼谷之隐士”,说鬼谷子是和伯夷、叔齐一般的隐士。

但六朝的《海内十洲记》却说秦始皇向北郭鬼谷咨询过东海祖洲,然后派遣徐福过去寻找仙草,这样鬼谷子又有些方士气质了。

南朝陶弘景作《真灵位业图》,正式把鬼谷子列入道教神仙体系。

唐朝杜光庭在《录异记》里提出鬼谷子甚至是黄帝时候人,到周朝才跟随老子一起到西方去了。

《录异记》载:“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复还中国。”

到了宋朝,鬼谷子又多出两个弟子,这就是孙膑和庞涓。

洪适《盘洲文集》说“庞涓之浅尝鬼谷,遂致马陵之祸”,说的是庞涓在鬼谷子这学习浅尝辄止,所以导致了马陵之战的失败。

时至今日,如果通过网络引擎搜索,则结果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凡是有点名气的战国人物,如范蠡、商鞅、白起、王翦、李斯等,居然统统成了鬼谷子弟子!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整个战国时期真是鬼谷子的一盘棋了。

可是就连《史记》的说法都有破绽,更遑论后世这些捕风捉影、不着边际的记载了。

/纵横之书

不过,鬼谷子虽然后世名声响亮,但在当时,他的理论,或者说整个纵横家的理论是不受诸子百家待见的。

相传为鬼谷子所撰的《鬼谷子》,是一本实用的谋略方法论著作。

他既不像儒家那样以礼法纲纪规范人心,也不像道家那样讲消极处世、清静无为。

孟子喊出“民贵君轻”等仁政口号,却不赞同鬼谷学说。

与其同时代的景春,曾在与孟子辩论时说:“公孙衍、张仪这些纵横家,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担惊受怕,他们一安定,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坚决反对,说,这些人哪能算是大丈夫呢?

汉代时,有人问学者扬雄,苏秦、张仪向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使中原各国各自相安十余年,有没有这回事?

扬雄回答说:“诈人也,圣人恶诸。”

扬雄认为,鬼谷门人擅长的都是阴谋诡计,儒家圣人不屑为之。

这话倒也没说错,古代的“圣人”们当然不希望鬼谷之学这样的实用理论大行其道。世间若是多几个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岂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纵横家,本就是乱世诸侯割据的特定历史环境中才诞生的一门派系,自始皇帝大一统后,这些人也就少见于历史了。

时势造人,一直以来,不外如是。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

标签: 苏秦

更多文章

  • 说客?间谍?为何苏秦身份暴露被杀,弟弟依旧能纵横战国

    历史人物编辑:刘玲爱历史标签:苏秦

    说到苏姓历史名人,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一定是一门四学士父子三文豪的苏轼一家人。这一家人的文学造诣就不用说了,他们在朝堂的地位也是令人羡慕不已的。在北宋,“学士”可不是我们今天的本科层次的学位,而是朝堂重臣与普通官员的分水岭,有了学士身份之后就有机会成为“宰执”。比如我们熟悉的包青天包拯,就是龙图阁直学

  • 苏秦连横六国后,他衣锦还乡,让曾经看不起自己的家人刮目相看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苏秦

    苏秦从师傅鬼谷子那学成之后,返回家乡洛阳。起初家人欢天喜地,杀鸡宰羊庆祝他回来。可当苏秦提出想周游列国,家人脸拉了下来,妻妾和兄嫂嘲笑他:“经商不好吗?非要干那耍嘴皮的事,不穷困潦倒才怪呢!”但苏秦不信那个邪,他先求见周显王,陈述自己富国强兵之道。周显王身边的大臣知道苏秦出身农家,不相信他有什么真本

  • 原来“二百五”居然还是因苏秦之死爆出的千年粗口!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苏秦

    话说东周自平王迁都洛阳,以避西戎兵祸,西周以来分封的诸侯们就对周天子产生了轻视之心,于是列国就开始相互厮杀,而不听从周天子号令,到了晋国独大的时候,晋国内部又发生了相国智伯独揽大权,架空了晋王,后世的曹操、司马懿应该都是向这位智伯所学。然而晋国还有三员大将分别是赵、魏、韩三姓,这三家都拥有庞大的兵马

  • 痴情男儿苏秦用生命谱写至纯至性的爱恋情歌

    历史人物编辑:滔滔子美食标签:苏秦

    姬狐公主战国7雄,主要包括秦,赵,齐,魏,韩,楚,燕,其中秦国和齐国国力最为强盛,秦国的巴蜀之地,是天府之国,已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国征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齐国,是东方诸侯国之首,土地广袤,资源丰富,它经常欺负周围小国,时不时的割地赔款,让周边诸国敢怒不敢言。位于齐国北面的燕国,更是被齐国欺压到差点

  • 古文今译 《战国策 -魏策一》苏秦拘于魏

    历史人物编辑:小诚锅美食标签:苏秦

    图片源自网络原文:苏秦拘于魏,欲走而之齐,魏氏闭关而不通。齐使苏厉为之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而秦不受也。夫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齐王与苏秦也。今秦见齐、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则齐必不欺秦,而秦信齐矣。齐、秦合而泾阳君有宋地,则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

  • 苏秦与张仪,没有碰壁过的人生,何以言成败

    历史人物编辑:曹颖标签:苏秦

    如说中国历史上,人文精神最丰富的时代,当以春秋战国为首!可谓之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狂欢时代。古之圣贤,如孔孟老庄,忙着著书立说,传扬学问,进而通过自己的理念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各国的施政。大学者有自傲,虽也求职却也有矜持,可中小学者就没有这样的顾及,反而不甘于寂寞,仗剑走天涯!(孔孟老庄)于是主动

  • 分崩离析:张仪的东西连横策略,如何打破苏秦的南北合纵?

    历史人物编辑:云听历史标签:苏秦

    #历史#(本文大约1500字,阅读需要5分钟)贵为秦国宰相的张仪信守承诺,“只要苏秦在世一日,定当全力”面对秦国的攻城略地之势,苏秦在公元前333年,促成六国联盟,一度令秦国投鼠忌器。(引读资料可参考战国初期国力大比较,哪个才是你们心中的霸主?)公元前332年,秦国嬴驷使用诈术,方才暂时破解苏秦的南

  • 苏秦:在人生无望的时候,我们该做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寒云天标签:苏秦

    苏秦(生年不详-前284年),东周洛阳人,师从于鬼谷先生,是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史评他和张仪是:一夫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当时东周人的习俗是,要挣钱,要么就是种地,要么就是做买卖。但苏秦不想做打工人,这些事都没做,而是到齐国跟鬼谷子学习兵法,练习忽悠人的口才技术。毕业后,苏秦游历各国,但都没受

  • “苏秦死间灭齐”对秦国的积极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苏秦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秦惠文王攻灭巴蜀,为秦国又添粮仓。商鞅变法秦国变法夺回河西秦国灭巴蜀到了秦昭襄王时期,国力雄厚,四处找机会扩张,跟人约架。可是出师无名,就算打赢了一家,也容易遭到群殴,太危险。毕竟列国合纵攻秦也不止一次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初期,秦齐楚三强并立,各国进入短暂的相持阶段。苏秦

  • 孙敬:我头悬梁,苏秦:我锥刺股,二人最终的结局却很少有人提起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与命运标签:苏秦

    古代的文人们读书,功利性都比较强,因为只要能够考取上功名,就可以入朝为官,就算不能大富大贵,也能够保证后半辈子的生活有了着落,所以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个目标。古时候有一些文人为了勤奋学习,还创造出了许多方法。悬梁刺股我想大家都听说过,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两位主角最后到底怎么样了。首先要讲的是东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