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贯高:有春秋“义士”风范,信守诺言,却让张耳丢掉了赵国

贯高:有春秋“义士”风范,信守诺言,却让张耳丢掉了赵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意青春梦 访问量:4918 更新时间:2024/1/15 17:58:57

刘邦训斥女婿张敖,态度蛮横。60多岁的贯高很生气,准备杀了刘邦。事情败露,贯高被逮捕,刘邦认为他是壮士,没有杀他,气量确实很大。

前200年,刘邦巡视平城,路过张敖封地赵国。张敖,赵王张耳的儿子,迎娶鲁元公主,是刘邦的大女婿,为人仁慈、友善、孝顺。

老丈人到来,张敖鞍前马后,每天亲自做菜,尽心服侍刘邦,尽到女婿的礼仪与情分。按理说,有这么一个好女婿,刘邦应该高兴才是,但刘邦看不起张敖,经常训斥他。

刘邦吃完饭,席地而坐,伸开双脚,如同簸箕一样,痛骂张敖。此时,赵国的文武官员都在场,张敖吓出一身冷汗,也很尴尬,只能磕头认罪,请求原谅。

贯高,赵国国相,已经60多岁,却是忠义之士。自古以来,燕赵地区都盛产壮士,“士为知己者死”。贯高深受张耳、张敖礼遇,岂能容许国王受到耻辱呢?

张敖不敢惹刘邦,贯高就未必。他对张敖说:“当年秦末群雄逐鹿,有能力的人就称王,老赵王为刘邦鞠躬尽瘁,他居然如此对待你,我要杀了他。”

行刺刘邦,这是大不敬之罪,要被诛九族,张敖不敢这么做。张敖咬破手指,对贯高说:“我们张家有今天,都是皇上的恩泽,我当女婿,岂能不孝敬岳父,希望你们不要胡来。”

张敖仁慈、软弱,贯高决定自己行动,召集一帮壮士,准备伏击刘邦,却没能成功。刘邦警惕性很高,不轻易在外面的驿站留宿,贯高没有得逞,还被仇人告发到朝廷,给张敖惹了麻烦。

前198年,贯高被逮捕,跟张敖一起押送到长安审问。与贯高一起行动的十几位壮士,都想着自尽,贯高大骂:“你们都死了,谁去给大王喊冤”,众人才作罢。

贯高是赵国国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行刺刘邦,必定有主谋。刘邦让狱吏严刑拷打,用尽各种酷刑,但贯高坚持说:“行刺皇上,赵王并不知道,都是我一人干的,与大王没关系。”

拷打数千下,体无完肤,但贯高始终不松口。廷尉把审讯报告送给刘邦,刘邦感叹:“真乃壮士,谁了解他的为人,可以私底下问,赵王是否参与此事。”

中大夫泄公,与贯高私交很深,对刘邦说:“贯高是忠义之士,也是遵守诺言的人,我可以私底下询问。”刘邦很高兴,当即让泄公去探望贯高,结果还是一样。

贯高说:“行刺皇上,是要诛族的,谁人不疼爱自己的父母,我岂能为了赵王而说假话?赵王确实不知情,只有我们十几人参与。”

贯高讲信义,“士为知己者死”,颇有春秋“义士之风”,刘邦很敬佩他,还打算重用。刘邦派泄公去告诉贯高:“张敖没有罪,我放了他;你是讲信义的人,所以也赦免了,希望能为朝廷效力。”

得知张敖无罪释放,贯高痛哭流涕,对泄公说:“赵王得救,我也算是完成使命了。行刺皇上是不忠,即便陛下不杀我,我也内心惭愧,没脸活着。”说完,贯高自尽而亡。

贯高此举,让刘邦更加佩服,跟着张敖入长安的宾客不但无罪释放,还都得到封赏与重用。不得不说,刘邦气量确实大,如果换做朱元璋,贯高不知道死多少回了。此前,刘邦痛恨的栾布季布也得到官职。韩信被处死后,曾经建议韩信“三分天下”的蒯通,也得到了重用。

刘邦没有杀贯高, 除了佩服他的“忠义”,更多的是贯高“帮助”刘邦做了一件想做又不好做的事。贯高此举,虽然张敖保全了性命,却丢失王爵,没了“赵国”这块封地,这正是刘邦想做的事。

刘邦40多岁才结婚,与吕雉结为夫妻,生了惠帝刘盈、鲁元公主。但是,刘邦并不是很喜欢他们,几次在危难之际丢弃这对姐弟。彭城之战,刘邦56万大军被项羽的3万骑兵吊打,几乎全军覆没,狼狈逃走。

为了逃命,刘邦几次把刘盈、鲁元公主扔下马车,但都被夏侯婴救了。刘邦当皇帝后,又宠爱戚夫人,以及他们所生的儿子刘如意。起初,刘邦打算废了刘盈太子之位,让刘如意当储君,但吕雉从中运作,没有得逞。

刘邦喜欢刘如意,便册封他为代王,但这块地方并不富裕,而赵国经济发达,刘邦有了想法。贯高行刺皇上,张敖丢失王爵,改封宣平侯。旋即,刘邦改封刘如意为赵王,周昌为国相。刘邦死后,吕雉掌权,杀了戚夫人、刘如意。

参考书目:《史记》

标签: 张耳

更多文章

  • 张耳是谁?他和刘邦、项羽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则次的旅行vlog标签:张耳

    张耳是魏国人,年轻的时候比较穷,就跑到邯郸去打工。张耳这个人比较豪爽,人缘非常好,当时赵国有一个富家千金刚刚嫁人,她的丈夫没有什么才能,这位年轻的女子很不满,就和丈夫协商离婚,然后请人帮自己物色一个有能力的丈夫。就这样,张耳成为了豪门女婿,手里有了钱,他开始广交天下朋友,很快就成为了名人。当时的刘邦

  • 张耳和陈馀本是刎颈之交,为何最终反目成仇?男人绝情起来真狠

    历史人物编辑:冯嘉慧标签:张耳

    题/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塑料兄弟情的代表人物:张耳和陈馀文/南箕北斗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

  • 张耳陈余:绝代双骄,命运殊途-执念太深的危害

    历史人物编辑:潘东铧标签:张耳

    张耳陈余,司马迁把他们安排在楚汉争雄时期列传的第一篇。这两个人,在前半生的轨迹非常相似,但后半生,却命运迥异……张耳和陈余,都是战国末期魏国大梁人。张耳年长于陈余,两个人是刎颈之交,他们俩人在当地都素有贤名。另外,两个人都娶了当地的富家女(不是同一家)——两人岳父都慧眼识珠,认为张耳陈余有才德,所以

  • 《资治通鉴》赏析 - 张耳面对人生机遇当仁不让,陈馀追悔莫及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张耳

    巨鹿之战后,赵王赵歇、张耳拜谢各国将领。张耳与好友陈馀相见后,责备陈馀当初不肯营救赵王。待问及陈泽等人下落时,张耳怀疑是陈馀将他们杀了,即几次追问陈馀。陈馀发怒道:“作为好友,想不到你对我的责怨如此之深啊!难道你以为我就舍不得放弃这将军的官印吗?”于是解下印信绶带,推给张耳。张耳也是愕然不肯接受。陈

  • 八条证据,司马迁驳斥张耳、陈余欺世盗名的“刎颈交”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张耳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认可的“刎颈之交”,向来只有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用来形容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指用刀子抹脖子。当然,是为了朋友而抹自己的脖子,甘愿牺牲自我保全朋友的献身精神。《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张耳、陈余也算是“刎颈交”吗?我们从

  • 客家人和北方汉人关系不大,大部分以畲族为基础,秦朝赵佗建立南越国

    历史人物编辑:大黄鸭子标签:赵佗

    客家人和北方汉人关系不大,大部分以畲族为基础,秦朝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广州,汉武帝移民开发岭南也是以广州为广东首府,都城首府在广州汉人不可能集中在龙川,而且明朝时广东才有客家,因为来得太迟才叫客家,来到早不可能叫客家,而且是畲族造反被王阳明强制迁广东四川湖南的,是同时集体迁出江西,才自成被社会,不学

  • 国士无双的韩信被杀后,他的儿子如何了?被萧何送给赵佗,改姓韦

    历史人物编辑:云夕客标签:赵佗

    韩信是所谓汉初三杰之一,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功高盖主的一代兵仙韩信,在军事上全无对手,却死在了自己最不擅长的政治斗争里。那么韩信被吕后杀害后,韩信的子孙怎样呢?若是根据史记所记载来看,韩信被夷灭三族,没有后代得以幸存。从史记的所记载的内容来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对刘邦心生怨

  • 从将军到皇帝的赵佗—一生熬死9位皇帝,盗墓贼都找不到他的王陵

    历史人物编辑:叶子听禅标签:赵佗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封建朝代,都是以急剧扩张为生存宗旨,在这种重武轻文的背景下,诞生了无数著名的武将,他们不仅自身战力惊人,而且对外也能征善战,指挥麾下军队取得一场场的战斗胜利,辅佐自己效忠的帝王打下统治的江山。武将在征战的过程中,经常面对战场上恶劣的环境,还时刻有性命之忧,常年累月南征北战的奔波和伤痛

  • 秦始皇不让赵佗北上勤王吗?看看秦亡之时,大秦四大军团在干啥

    历史人物编辑:崔照国标签:赵佗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短短二十个字,便将鼎盛时期秦朝的豪奢糜乱一语概括,所以辉煌如中国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秦朝,落了个二世而亡的惨淡结局,化作历史中的渺渺烟尘。对于秦朝灭亡时,镇守岭南的赵佗为何不北上勤王的话题,一直为大家所津津乐道,最大众的说法是,秦始皇当时给赵佗下了一道

  • 打造岭南帝国的南越王赵佗,在历史上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汤娜标签:赵佗

    乾隆活了89岁,武则天活了81岁,两位都是古代历史上的长寿君王。如果把皇帝的标准再放低一点,还有一人更加离谱,活了103岁,这人就是南越王赵佗。赵佗,名字听起来乡土气十足,别怕,不还有一个神医华佗吗?两位都是大牛人,前者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后者医者仁心,妙手回春。赵佗生于公元前240年,战国末期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