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风起陇西:幕后黑手杨仪,历史上冤杀了魏延,最终狱中自尽

风起陇西:幕后黑手杨仪,历史上冤杀了魏延,最终狱中自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云夕客 访问量:4150 更新时间:2024/1/3 1:30:05

电视剧风起陇西迎来了结局,这部电视剧,在快要完结的时候,迎来了口碑大逆转,算是对得起这个制作了。

一开始可能很多人会被复杂的人名和快节奏的剧情劝退,但随着剧情的深入,过了几集之后,你就会发现这部剧真的是很精彩。

尤其是到了后面各种反转也意想不到,接踵而来,看得人目瞪口呆,十分过瘾,最终陈恭被砍头了,或许自从妻子翟悦死的那一刻,对他来说,活着就是一种痛苦吧。

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坚持和操守,但小人物的命运,有时候则完全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不经意间,就会成为别人的棋子。

看了这么多的牺牲,到了最后,忽然发现,做的这一切计谋,不过就是为了扳倒李严而已,而幕后的主谋,居然就是杨仪和冯膺。

为了扳倒李严,他们设计了一连串的阴谋,甚至都瞒着诸葛亮,而他们的目的和口号,也都非常高尚,一切都是为了光复汉室。

但看到他们的做法,实在是不敢苟同,这个电视剧里,实在是不喜欢杨仪,这倒是很符合历史上杨仪的形象,诸葛亮死后,杨仪造成了蜀汉最严重的一次内乱。

历史上李严的确和诸葛亮不和,但诸葛亮这个人公正严明,就算是李严故意在运送粮草方面出了问题,诸葛亮也没有像魏国和蜀国那样,用残忍的手法对待政敌。

诸葛亮治蜀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公平,李严经过合理审判,被贬为了庶民,而且诸葛亮还继续重用李严的儿子,正是诸葛亮这种严明,但同时又非常吻合的手段,给后来的蜀国君臣做了榜样。

魏吴两国,都有非常严重的内斗现象,而且往往失败的一方下场都比较惨烈,动不动就挖骨断筋,抄家灭族,状况十分惨烈,而相比之下蜀国也有内斗,但都温和的多,也就只有在诸葛亮刚死的时候,杨仪露出了凶残的獠牙。

这也是诸葛亮一直没把杨仪当做接班人培养的原因,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一文一武带的是杨仪和魏延,这两个人一直都是不合,公开场合都干动刀子,足见两个人不合到了什么程度。

诸葛亮死后,让杨仪带着大部队撤退,中间是姜维,魏延断后,这是诸葛亮的撤退计划,并不是接班安排,杨仪也没有绝对的权威。

没想到魏延不干了,他不愿意撤军,率领自己的少量部队,赶到杨仪前面,烧毁栈道,两个人的矛盾公开化,而且两人都上书刘禅,职责对方谋反。

当时的大军实际上是在杨仪手里,魏延根本不是对手,魏延无奈只得逃回汉中,杨仪则派马岱追击,截杀了魏延。

杨仪踩着魏延的脑袋,大骂到看你还嚣张不嚣张,而且诛杀了魏延的全家,后来杨仪回到成都之后,大家都认为杨仪这是做得有失公允,最后给了杨仪降职处理。

杨仪杀魏延的确不应该,说魏延想叛国纯粹是无稽之谈,魏延想继续北伐,主力部队又掌握在杨仪手里,杨仪完全可以用很多种办法来解决这件事,但最终杨仪采取的却是最糟糕的办法,杀死了魏延。

他可是蜀国大将,杨仪擅杀魏延,其中肯定有私人恩怨的成分在里面,而且从杀害魏延全家这事来看,杨仪的确是个气量狭小的人,诸葛亮没指定他做接班人是对的。

但没想到,杨仪被贬官之后,一肚子牢骚到处发泄,最终惹怒了朝廷,把杨仪关了起来,并赐他在狱中自尽,算是给足了杨仪面子。

杨仪的刚愎自用,不仅害了自己,也害死蜀国,让本来就人才稀少的蜀国,少了魏延这样的大将,幸亏他日后没有主政蜀国,蜀国日后也很少发生如此惨厉的内斗了。

关于杨仪杀死魏延,你认为有必要吗,欢迎留言交流。

标签: 杨仪

更多文章

  • 魏延和杨仪、邓艾和钟会,为何同一阵营不能同心?结局让人惋惜

    历史人物编辑:谈史演说会长标签:杨仪

    在三国中,蜀汉和曹魏有一对相似的人才,他们的谋略和才能都非同一般,但却因为彼此之间的私人恩怨,内斗残害,最终都落得殒命结局,让人惋惜。蜀汉一对是魏延和杨仪,曹魏的一对是邓艾和钟会。魏延和杨仪,各有奇才魏延当初投靠刘备,深得刘备喜爱。刘备派人镇守汉中时,许多人都认为一定会选择张飞,但是刘备却出人意料地

  • 诸葛亮的死不是天意:“害”死他的是他极端信任的杨仪等人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杨仪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握了蜀国的大权。尽管上面有一位名义上的皇帝刘禅(小名阿斗),但是因为刘禅自知智力上与“相父”没办法比,所以,本着不干涉行政主管工作的思维,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一切都交给诸葛丞相了。而诸葛亮,一来是因为刘备临终前托付,不敢懈怠;二来自知智力超群,对自己有信心;三来确实是对手下的工作能

  • 魏延之死真的是因为谋反叛逆吗?罪魁祸首其实是杨仪这个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上品电视君标签:杨仪

    三国将领魏延可以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无论后人如何评价魏延,都掩盖不了魏延立下的赫赫战功自从他加入刘备后,就为蜀汉政权效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任劳任怨的将军,最终却被自己的族人以阴谋谋反的罪名处死。那么魏延真的有谋反之心吗?那些认为魏延有谋反意图的人,可能是受到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书中有一段

  • 诸葛亮杀了魏延?杨仪的这句话暴露了谁是真正的凶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小前沿标签:杨仪

    魏延在三国中算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不管是三国演义中还是正史三国志中,他的身上好像反应了太多的问题,有人说他是百年难得一遇的良将,也有人说他是导致蜀国最先灭亡的罪魁祸首。在三国演义中个,魏延被诸葛亮死后用计斩掉,也成就了诸葛亮神一般军师的威名。诸葛亮之所以斩魏延,是因为他看到了魏延骨子里的背叛。他在襄

  • 杨仪奉命除掉魏延后,为何落得自杀身亡的悲惨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杨仪

    我们按照《三国志》来分析这件事,而不是《三国演义》。首先这里要说明的就是,杨仪和魏延的关系一直就不咋地,诸葛亮临死的时候,魏延的职务是丞相府司马、前军师,南郑侯。但没有明确职权。也没有实际军权。杨仪虽然是长史,没有实际军权,但诸葛亮死后全军却是最高职务。魏延自然要夺权。二人还彼此不对付,一个性矜高,

  • 杀魏延的杨仪,被后世称为小人,其实他也是被冤枉的!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杨仪

    杀魏延的杨仪,被后世称为小人,其实他也是被冤枉的!文|少年带你读历史在三国的后期,有这样一件事情,那就是魏延被杀,而杀他的杨仪也是被后世称为了小人,而这其中,大多数人都觉得魏延是冤枉了,而杨仪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但实际上,杨仪和是被冤枉的一个人。众所周知魏延这一个案件是一件冤案,很多人都觉得是杨仪陷害

  • 魏延的死,是因为“反骨“,还是他跟杨仪的个人恩怨?

    历史人物编辑:与宠物相伴的日子标签:杨仪

    魏延为什么会死?不仅仅是他与政敌杨仪有冲突。同时也不仅是因为它有反骨,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官场上的人,不懂得变通,非常的死脑筋。在这种情况之下得罪了非常非常多的人。同时他的性格也非常的直爽,这种性格在喜欢他的人和欣赏他的人眼里是一件非常优良的品德,但如果这种性格放在讨厌他的人眼中,就是一个非常鲁莽形象

  • 诸葛亮刚一去世就都上表称对方谋反,盘点魏延、杨仪恩怨始末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杨仪

    建兴十二年(234),一代贤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在他去世后,蜀汉军队很快便因为撤军问题爆发了内讧。当时,长史杨仪奉诸葛亮遗命率领大军撤退,而原本应当负责断后的征西大将军魏延却坚决反对撤军,甚至还率领自己的部队抢先烧毁栈道以阻止杨仪返回成都。随后,魏延与杨仪都上书后主刘禅指控对方谋反,而这场闹剧最终

  • 杨仪魏延二人相争,魏延失败被杀,获胜的杨仪为何最后也自尽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杨仪

    杨仪此人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多。但是诸葛亮死后,他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他和姜维的密切配合,才让诸葛亮第五次带出去的蜀汉精锐主力平安的撤回到国内。不仅如此他还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成功的斩杀了魏延,防止蜀军因此的内斗,避免国家实力进一步损耗。魏延是不是真的如小说里所说的那样并不忠心

  • “庸奴,复能作恶不?”杨仪指着魏延的头颅,狞笑着说了这7字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杨仪

    三国,毋庸置疑,绝对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这个群雄荟萃、济济一堂的时代,你只要有本事,就能够创造出属于你的一片天地,不怕没机会,就怕没本事,毕竟在那个时候,有太多平时不起眼的人,忽然得到机会,从而一鸣惊人、扬名天下。关羽斩华雄,酒能尚温,卧龙算八卦,天下三分。有了本事,是能够成名的第一步,但要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