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风起陇西迎来了结局,这部电视剧,在快要完结的时候,迎来了口碑大逆转,算是对得起这个制作了。
一开始可能很多人会被复杂的人名和快节奏的剧情劝退,但随着剧情的深入,过了几集之后,你就会发现这部剧真的是很精彩。
尤其是到了后面各种反转也意想不到,接踵而来,看得人目瞪口呆,十分过瘾,最终陈恭被砍头了,或许自从妻子翟悦死的那一刻,对他来说,活着就是一种痛苦吧。
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坚持和操守,但小人物的命运,有时候则完全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不经意间,就会成为别人的棋子。
看了这么多的牺牲,到了最后,忽然发现,做的这一切计谋,不过就是为了扳倒李严而已,而幕后的主谋,居然就是杨仪和冯膺。
为了扳倒李严,他们设计了一连串的阴谋,甚至都瞒着诸葛亮,而他们的目的和口号,也都非常高尚,一切都是为了光复汉室。
但看到他们的做法,实在是不敢苟同,这个电视剧里,实在是不喜欢杨仪,这倒是很符合历史上杨仪的形象,诸葛亮死后,杨仪造成了蜀汉最严重的一次内乱。
历史上李严的确和诸葛亮不和,但诸葛亮这个人公正严明,就算是李严故意在运送粮草方面出了问题,诸葛亮也没有像魏国和蜀国那样,用残忍的手法对待政敌。
诸葛亮治蜀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公平,李严经过合理审判,被贬为了庶民,而且诸葛亮还继续重用李严的儿子,正是诸葛亮这种严明,但同时又非常吻合的手段,给后来的蜀国君臣做了榜样。
魏吴两国,都有非常严重的内斗现象,而且往往失败的一方下场都比较惨烈,动不动就挖骨断筋,抄家灭族,状况十分惨烈,而相比之下蜀国也有内斗,但都温和的多,也就只有在诸葛亮刚死的时候,杨仪露出了凶残的獠牙。
这也是诸葛亮一直没把杨仪当做接班人培养的原因,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一文一武带的是杨仪和魏延,这两个人一直都是不合,公开场合都干动刀子,足见两个人不合到了什么程度。
诸葛亮死后,让杨仪带着大部队撤退,中间是姜维,魏延断后,这是诸葛亮的撤退计划,并不是接班安排,杨仪也没有绝对的权威。
没想到魏延不干了,他不愿意撤军,率领自己的少量部队,赶到杨仪前面,烧毁栈道,两个人的矛盾公开化,而且两人都上书刘禅,职责对方谋反。
当时的大军实际上是在杨仪手里,魏延根本不是对手,魏延无奈只得逃回汉中,杨仪则派马岱追击,截杀了魏延。
杨仪踩着魏延的脑袋,大骂到看你还嚣张不嚣张,而且诛杀了魏延的全家,后来杨仪回到成都之后,大家都认为杨仪这是做得有失公允,最后给了杨仪降职处理。
杨仪杀魏延的确不应该,说魏延想叛国纯粹是无稽之谈,魏延想继续北伐,主力部队又掌握在杨仪手里,杨仪完全可以用很多种办法来解决这件事,但最终杨仪采取的却是最糟糕的办法,杀死了魏延。
他可是蜀国大将,杨仪擅杀魏延,其中肯定有私人恩怨的成分在里面,而且从杀害魏延全家这事来看,杨仪的确是个气量狭小的人,诸葛亮没指定他做接班人是对的。
但没想到,杨仪被贬官之后,一肚子牢骚到处发泄,最终惹怒了朝廷,把杨仪关了起来,并赐他在狱中自尽,算是给足了杨仪面子。
杨仪的刚愎自用,不仅害了自己,也害死蜀国,让本来就人才稀少的蜀国,少了魏延这样的大将,幸亏他日后没有主政蜀国,蜀国日后也很少发生如此惨厉的内斗了。
关于杨仪杀死魏延,你认为有必要吗,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