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中,蜀汉和曹魏有一对相似的人才,他们的谋略和才能都非同一般,但却因为彼此之间的私人恩怨,内斗残害,最终都落得殒命结局,让人惋惜。蜀汉一对是魏延和杨仪,曹魏的一对是邓艾和钟会。
魏延和杨仪,各有奇才
魏延当初投靠刘备,深得刘备喜爱。刘备派人镇守汉中时,许多人都认为一定会选择张飞,但是刘备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魏延。刘备的识人能力在诸葛亮之上,张飞虽是猛将,但是魏延也是一代新秀,领兵打仗、镇守城池丝毫不弱于张飞。
刘备选择魏延镇守汉中,一方面也是领导提拔后续的有前景成员,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自己的非凡识人能力。事实证明,刘备没有看错魏延。他杀伐决断,领兵有谋,是蜀汉后期的一位关键将帅之才。
杨仪比起魏延,是个文官,但是也不是一般人。此人处理事务,能够迅速理出头绪,这点连诸葛亮也自叹不如。
魏延和杨仪,一武将,一文臣,都是蜀汉的栋梁之材。刘备对这两个人都非常器重,诸葛亮执政期间,对两人也都是委以重任。一文一武并应共同辅佐蜀汉成就霸业,可惜两人却为内斗两败俱伤。
水火不容,费祎充当和事佬
在战乱时代,武将总是比文臣更能显出功绩。魏延虽然比杨仪资历浅,但是作战勇猛,又有将帅之才,因此在军中威望很高。许多人都对其很是恭敬,不敢得罪。唯独杨仪,并不把他放在眼里。这就造成了魏延心里的怨恨。
两人参加朝廷等聚会酒宴,都不能坐在一起。又一次,两人又发生了冲突,魏延拔出剑指着杨仪,杨仪痛哭流涕。众人赶紧上来阻挠,费祎也赶紧过来劝和。从此,费祎经常座位设在两人中间,避免两人再次发生冲突。经此一事,两人关系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
诸葛亮因此也很感慨,蜀汉虽有这两位能才,却水火难容,日后自己若是不在了,恐怕会升起事端。
两人结局:魏延被冤,杨仪自尽
魏延和杨仪,最终两败俱伤。正如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自己死后,本来安排的撤兵,魏延不听,认为自己有能力去攻打曹魏。
魏延虽是一名猛将,但是和关羽有个相似点,就是有时过于狂妄自大。杨仪接受诸葛亮的遗命,准备撤兵。魏延为了增强实力,再加上平时也看杨仪不顺眼,就有心除掉杨仪。魏延先行南下回去,烧毁了桥梁,不让杨仪通过。
最终,两人都说对方谋乱,因为魏延平常过于狂傲,人员不好,大臣都力保杨仪,魏延被诛杀。而杨仪,后来也没有被重用,因为嫉妒蒋琬接替了诸葛亮,口出狂言,也被赐死。
这两个奇才,若是团结一心,蜀汉或许有望,可惜两人都因内斗而殒命。
相比于这两个人,曹魏也有相似一对,就是邓艾和钟会。
邓艾和钟会出名之处,就在于这两个人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灭掉了蜀汉。可以说是三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邓艾和钟会受命去讨伐蜀汉,受到了姜维的顽强抵抗。眼看着平定蜀国无望,邓艾采用奇谋,从阴平出发,好比红军长征一般辛苦,到达涪城,进攻剑阁,同时率军直逼成都。
姜维没有来得及引兵回援,刘禅就率领朝廷大臣们投降了。这也是为何后世说阿斗扶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如果刘禅不投降,姜维马上赶回来,蜀汉可能不会那么快消亡。不过,历史已成定局,关于刘禅为何不战而降,后世也有很多争论,有的说他是不想让城中百姓受战乱之苦,这些姑且暂不讨论。
邓艾和钟会平定蜀汉以后,钟会就有些狂妄自大,如果论功劳,自然邓艾的功劳更大一些。钟会心中自然有了不满,一心想除掉邓艾,认为除掉邓艾,自己就可以占据所有的功劳。这时的司马昭也对邓艾有了猜忌之心,毕竟司马懿和司马昭多次出兵都没能平定蜀汉,然而现在,邓艾做到了。
钟会利用司马昭的疑心,加上自己的私心,诬告邓艾有谋逆之心,司马昭下令将邓艾进行收押。钟会担心邓艾回去之后,可能会洗刷冤屈,就派人在回去的路上将邓艾父子都给杀害了。可怜邓艾平定蜀汉,却落个被诬陷杀害的下场。
而钟会不久,也死于司马昭以叛乱名义诛杀。
结语
不论是魏延、杨仪,还是邓艾和钟会,他们都是各个阵营的优秀人才,然而,最终结局都是异常悲惨,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方面,他们私心过重。将个人的名利得失、喜怒爱好放在了国家之前,最终招致祸患。如果他们能够像廉颇和蔺相如那样,各司其职,就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另一方面,他们不懂得隐忍低调。如果魏延能够谦虚对待周围的人,在杨仪告状时,就不会有忠臣力保杨仪,不信魏延的局面。如果邓艾能够低调处世,从不居功,也不会有钟会的嫉恨和谋害。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