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延和杨仪、邓艾和钟会,为何同一阵营不能同心?结局让人惋惜

魏延和杨仪、邓艾和钟会,为何同一阵营不能同心?结局让人惋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谈史演说会长 访问量:479 更新时间:2024/1/25 18:20:46

在三国中,蜀汉和曹魏有一对相似的人才,他们的谋略和才能都非同一般,但却因为彼此之间的私人恩怨,内斗残害,最终都落得殒命结局,让人惋惜。蜀汉一对是魏延杨仪,曹魏的一对是邓艾钟会

魏延和杨仪,各有奇才

魏延当初投靠刘备,深得刘备喜爱。刘备派人镇守汉中时,许多人都认为一定会选择张飞,但是刘备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魏延。刘备的识人能力在诸葛亮之上,张飞虽是猛将,但是魏延也是一代新秀,领兵打仗、镇守城池丝毫不弱于张飞。

刘备选择魏延镇守汉中,一方面也是领导提拔后续的有前景成员,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自己的非凡识人能力。事实证明,刘备没有看错魏延。他杀伐决断,领兵有谋,是蜀汉后期的一位关键将帅之才。

杨仪比起魏延,是个文官,但是也不是一般人。此人处理事务,能够迅速理出头绪,这点连诸葛亮也自叹不如。

魏延和杨仪,一武将,一文臣,都是蜀汉的栋梁之材。刘备对这两个人都非常器重,诸葛亮执政期间,对两人也都是委以重任。一文一武并应共同辅佐蜀汉成就霸业,可惜两人却为内斗两败俱伤。

水火不容,费祎充当和事佬

在战乱时代,武将总是比文臣更能显出功绩。魏延虽然比杨仪资历浅,但是作战勇猛,又有将帅之才,因此在军中威望很高。许多人都对其很是恭敬,不敢得罪。唯独杨仪,并不把他放在眼里。这就造成了魏延心里的怨恨。

两人参加朝廷等聚会酒宴,都不能坐在一起。又一次,两人又发生了冲突,魏延拔出剑指着杨仪,杨仪痛哭流涕。众人赶紧上来阻挠,费祎也赶紧过来劝和。从此,费祎经常座位设在两人中间,避免两人再次发生冲突。经此一事,两人关系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

诸葛亮因此也很感慨,蜀汉虽有这两位能才,却水火难容,日后自己若是不在了,恐怕会升起事端。

两人结局:魏延被冤,杨仪自尽

魏延和杨仪,最终两败俱伤。正如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自己死后,本来安排的撤兵,魏延不听,认为自己有能力去攻打曹魏。

魏延虽是一名猛将,但是和关羽有个相似点,就是有时过于狂妄自大。杨仪接受诸葛亮的遗命,准备撤兵。魏延为了增强实力,再加上平时也看杨仪不顺眼,就有心除掉杨仪。魏延先行南下回去,烧毁了桥梁,不让杨仪通过。

最终,两人都说对方谋乱,因为魏延平常过于狂傲,人员不好,大臣都力保杨仪,魏延被诛杀。而杨仪,后来也没有被重用,因为嫉妒蒋琬接替了诸葛亮,口出狂言,也被赐死。

这两个奇才,若是团结一心,蜀汉或许有望,可惜两人都因内斗而殒命。

相比于这两个人,曹魏也有相似一对,就是邓艾和钟会。

邓艾和钟会出名之处,就在于这两个人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灭掉了蜀汉。可以说是三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邓艾和钟会受命去讨伐蜀汉,受到了姜维的顽强抵抗。眼看着平定蜀国无望,邓艾采用奇谋,从阴平出发,好比红军长征一般辛苦,到达涪城,进攻剑阁,同时率军直逼成都。

姜维没有来得及引兵回援,刘禅就率领朝廷大臣们投降了。这也是为何后世说阿斗扶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如果刘禅不投降,姜维马上赶回来,蜀汉可能不会那么快消亡。不过,历史已成定局,关于刘禅为何不战而降,后世也有很多争论,有的说他是不想让城中百姓受战乱之苦,这些姑且暂不讨论。

邓艾和钟会平定蜀汉以后,钟会就有些狂妄自大,如果论功劳,自然邓艾的功劳更大一些。钟会心中自然有了不满,一心想除掉邓艾,认为除掉邓艾,自己就可以占据所有的功劳。这时的司马昭也对邓艾有了猜忌之心,毕竟司马懿和司马昭多次出兵都没能平定蜀汉,然而现在,邓艾做到了。

钟会利用司马昭的疑心,加上自己的私心,诬告邓艾有谋逆之心,司马昭下令将邓艾进行收押。钟会担心邓艾回去之后,可能会洗刷冤屈,就派人在回去的路上将邓艾父子都给杀害了。可怜邓艾平定蜀汉,却落个被诬陷杀害的下场。

而钟会不久,也死于司马昭以叛乱名义诛杀。

结语

不论是魏延、杨仪,还是邓艾和钟会,他们都是各个阵营的优秀人才,然而,最终结局都是异常悲惨,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方面,他们私心过重。将个人的名利得失、喜怒爱好放在了国家之前,最终招致祸患。如果他们能够像廉颇和蔺相如那样,各司其职,就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另一方面,他们不懂得隐忍低调。如果魏延能够谦虚对待周围的人,在杨仪告状时,就不会有忠臣力保杨仪,不信魏延的局面。如果邓艾能够低调处世,从不居功,也不会有钟会的嫉恨和谋害。

参考资料:《三国志》

标签: 杨仪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的死不是天意:“害”死他的是他极端信任的杨仪等人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杨仪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握了蜀国的大权。尽管上面有一位名义上的皇帝刘禅(小名阿斗),但是因为刘禅自知智力上与“相父”没办法比,所以,本着不干涉行政主管工作的思维,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一切都交给诸葛丞相了。而诸葛亮,一来是因为刘备临终前托付,不敢懈怠;二来自知智力超群,对自己有信心;三来确实是对手下的工作能

  • 魏延之死真的是因为谋反叛逆吗?罪魁祸首其实是杨仪这个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上品电视君标签:杨仪

    三国将领魏延可以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无论后人如何评价魏延,都掩盖不了魏延立下的赫赫战功自从他加入刘备后,就为蜀汉政权效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任劳任怨的将军,最终却被自己的族人以阴谋谋反的罪名处死。那么魏延真的有谋反之心吗?那些认为魏延有谋反意图的人,可能是受到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书中有一段

  • 诸葛亮杀了魏延?杨仪的这句话暴露了谁是真正的凶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小前沿标签:杨仪

    魏延在三国中算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不管是三国演义中还是正史三国志中,他的身上好像反应了太多的问题,有人说他是百年难得一遇的良将,也有人说他是导致蜀国最先灭亡的罪魁祸首。在三国演义中个,魏延被诸葛亮死后用计斩掉,也成就了诸葛亮神一般军师的威名。诸葛亮之所以斩魏延,是因为他看到了魏延骨子里的背叛。他在襄

  • 杨仪奉命除掉魏延后,为何落得自杀身亡的悲惨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杨仪

    我们按照《三国志》来分析这件事,而不是《三国演义》。首先这里要说明的就是,杨仪和魏延的关系一直就不咋地,诸葛亮临死的时候,魏延的职务是丞相府司马、前军师,南郑侯。但没有明确职权。也没有实际军权。杨仪虽然是长史,没有实际军权,但诸葛亮死后全军却是最高职务。魏延自然要夺权。二人还彼此不对付,一个性矜高,

  • 杀魏延的杨仪,被后世称为小人,其实他也是被冤枉的!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杨仪

    杀魏延的杨仪,被后世称为小人,其实他也是被冤枉的!文|少年带你读历史在三国的后期,有这样一件事情,那就是魏延被杀,而杀他的杨仪也是被后世称为了小人,而这其中,大多数人都觉得魏延是冤枉了,而杨仪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但实际上,杨仪和是被冤枉的一个人。众所周知魏延这一个案件是一件冤案,很多人都觉得是杨仪陷害

  • 魏延的死,是因为“反骨“,还是他跟杨仪的个人恩怨?

    历史人物编辑:与宠物相伴的日子标签:杨仪

    魏延为什么会死?不仅仅是他与政敌杨仪有冲突。同时也不仅是因为它有反骨,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官场上的人,不懂得变通,非常的死脑筋。在这种情况之下得罪了非常非常多的人。同时他的性格也非常的直爽,这种性格在喜欢他的人和欣赏他的人眼里是一件非常优良的品德,但如果这种性格放在讨厌他的人眼中,就是一个非常鲁莽形象

  • 诸葛亮刚一去世就都上表称对方谋反,盘点魏延、杨仪恩怨始末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杨仪

    建兴十二年(234),一代贤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在他去世后,蜀汉军队很快便因为撤军问题爆发了内讧。当时,长史杨仪奉诸葛亮遗命率领大军撤退,而原本应当负责断后的征西大将军魏延却坚决反对撤军,甚至还率领自己的部队抢先烧毁栈道以阻止杨仪返回成都。随后,魏延与杨仪都上书后主刘禅指控对方谋反,而这场闹剧最终

  • 杨仪魏延二人相争,魏延失败被杀,获胜的杨仪为何最后也自尽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杨仪

    杨仪此人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多。但是诸葛亮死后,他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他和姜维的密切配合,才让诸葛亮第五次带出去的蜀汉精锐主力平安的撤回到国内。不仅如此他还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成功的斩杀了魏延,防止蜀军因此的内斗,避免国家实力进一步损耗。魏延是不是真的如小说里所说的那样并不忠心

  • “庸奴,复能作恶不?”杨仪指着魏延的头颅,狞笑着说了这7字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杨仪

    三国,毋庸置疑,绝对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这个群雄荟萃、济济一堂的时代,你只要有本事,就能够创造出属于你的一片天地,不怕没机会,就怕没本事,毕竟在那个时候,有太多平时不起眼的人,忽然得到机会,从而一鸣惊人、扬名天下。关羽斩华雄,酒能尚温,卧龙算八卦,天下三分。有了本事,是能够成名的第一步,但要想成

  • 杨仪为何如此讨厌魏延?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狠毒设计灭了魏延全族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杨仪

    导语:魏延的死,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争议的。所谓争议的焦点,无非就在于他是否死有余辜。他的死是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还是杨仪策划的一场阴谋呢?我认为魏延之死,跟诸葛亮无关,主要是杨仪的阴谋所致。因为诸葛亮没有任何理由杀掉魏延,魏延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任何谋反的迹象。01魏延是季汉王朝最后的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