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死不是天意:“害”死他的是他极端信任的杨仪等人

诸葛亮的死不是天意:“害”死他的是他极端信任的杨仪等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萌宠之家 访问量:4166 更新时间:2023/12/22 19:58:31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握了蜀国的大权。尽管上面有一位名义上的皇帝刘禅(小名阿斗),但是因为刘禅自知智力上与“相父”没办法比,所以,本着不干涉行政主管工作的思维,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一切都交给诸葛丞相了。

而诸葛亮,一来是因为刘备临终前托付,不敢懈怠;二来自知智力超群,对自己有信心;三来确实是对手下的工作能力不太放心,于是,蜀国上上下下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亲自过问、处理。当初刘备活着的时候,刘备的施政理念是积极用人,所以,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人,文有法正、诸葛亮、李严、马良、马谡等,可谓人才济济。

刘备知道一个人的智力是有限的,要集中大家的智慧,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到了诸葛亮治蜀,诸葛亮的施政理念是相信自己。加上有个自己比较信任的马谡,一开头就捅了篓子,更让他不相信手下的能力了。大事小情,诸葛亮都要亲自办,最显著的例子,是罚二十都要亲自在场。也就是说,对于某个士兵犯错,要被打二十军棍这样的事情,诸葛亮都要亲自审批,亲自到场看看到底冤不冤,看着执行并亲自告诫不可再犯。

难道蜀军中就没有掌握军法的官员吗?有的。只是诸葛亮对他们有些不太放心。于是,诸葛亮执政时期,是蜀国大小官僚最省心的时候,大家也乐得把所有智力游戏交给诸葛丞相来玩,自己听命令就行了。

连打二十军棍这样的事情都由诸葛亮来签字,来审批,那些副手们基本也就当摆设了。尽管那些副手们在专业知识方面,应该比诸葛丞相更专业、更有实践经验,但是,诸葛丞相想把所有事都担起来,大家也不能反对他这样做啊。

有句俗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论战力,廖化使一口三尖两刃刀(与二郎神使的兵器相同),跟关羽多年,当先锋也没有问题。只是与当初的张飞、赵云相比,廖化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诸葛亮的一个棋子罢了。蜀军上下,除了老资格但一向低调的赵云,也就是魏延经常有些想法,但结果大都是不被诸葛亮采纳。

当然,这里面也有些人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故意奉承诸葛丞相。比如杨仪。杨仪是长史,按现在的职务名称应该诸葛亮前敌指挥部的秘书长或参谋长。诸葛亮死前,把蜀军交给杨仪率领,杨仪按着丞相遗嘱,率军后撤,路上杀了魏延。但是回到成都后,杨仪对给自己的官职不满意,抱怨说如果自己当初率全军投降曹魏,肯定官职比现在大,赤裸裸地表现出投机分子的嘴脸,结果被法办。对于杨仪其实诸葛亮根本没有看透,就像当初对马谡看走眼一样。

为什么聪明如神的诸葛亮看走眼呢,因为这些人善于捕捉诸葛亮自以为聪明的心理,一切围着诸葛丞相转,不是诸葛丞相喜欢管事吗,那所有罚二十军棍以上的事,都请诸葛丞相来签字,让诸葛丞相充分享受权力的乐趣。再就是把诸葛亮当防火墙,自己工作干不好那与自己没关系,可都是丞相要那样干的。

以至于与诸葛亮对峙多年的司马懿,早就看清了诸葛亮以及部下的名堂,根本不用自己去与诸葛亮阵前交锋,只要拖也能拖死累得不行了的诸葛亮。

诸葛亮临死前祈祷苍天给自己增寿,点上许多表示某某人寿命的灯,结果魏延来报军情,把象征诸葛亮的灯给踏灭了。这结果实际上是很好的解释:诸葛亮是给自己部下“害”死的。但是,“害”死诸葛亮的恰恰不是经常“不听招呼”的魏延,而是他极端信任的杨仪等人。

标签: 杨仪

更多文章

  • 魏延之死真的是因为谋反叛逆吗?罪魁祸首其实是杨仪这个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上品电视君标签:杨仪

    三国将领魏延可以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无论后人如何评价魏延,都掩盖不了魏延立下的赫赫战功自从他加入刘备后,就为蜀汉政权效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任劳任怨的将军,最终却被自己的族人以阴谋谋反的罪名处死。那么魏延真的有谋反之心吗?那些认为魏延有谋反意图的人,可能是受到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书中有一段

  • 诸葛亮杀了魏延?杨仪的这句话暴露了谁是真正的凶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小前沿标签:杨仪

    魏延在三国中算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不管是三国演义中还是正史三国志中,他的身上好像反应了太多的问题,有人说他是百年难得一遇的良将,也有人说他是导致蜀国最先灭亡的罪魁祸首。在三国演义中个,魏延被诸葛亮死后用计斩掉,也成就了诸葛亮神一般军师的威名。诸葛亮之所以斩魏延,是因为他看到了魏延骨子里的背叛。他在襄

  • 杨仪奉命除掉魏延后,为何落得自杀身亡的悲惨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杨仪

    我们按照《三国志》来分析这件事,而不是《三国演义》。首先这里要说明的就是,杨仪和魏延的关系一直就不咋地,诸葛亮临死的时候,魏延的职务是丞相府司马、前军师,南郑侯。但没有明确职权。也没有实际军权。杨仪虽然是长史,没有实际军权,但诸葛亮死后全军却是最高职务。魏延自然要夺权。二人还彼此不对付,一个性矜高,

  • 杀魏延的杨仪,被后世称为小人,其实他也是被冤枉的!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杨仪

    杀魏延的杨仪,被后世称为小人,其实他也是被冤枉的!文|少年带你读历史在三国的后期,有这样一件事情,那就是魏延被杀,而杀他的杨仪也是被后世称为了小人,而这其中,大多数人都觉得魏延是冤枉了,而杨仪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但实际上,杨仪和是被冤枉的一个人。众所周知魏延这一个案件是一件冤案,很多人都觉得是杨仪陷害

  • 魏延的死,是因为“反骨“,还是他跟杨仪的个人恩怨?

    历史人物编辑:与宠物相伴的日子标签:杨仪

    魏延为什么会死?不仅仅是他与政敌杨仪有冲突。同时也不仅是因为它有反骨,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官场上的人,不懂得变通,非常的死脑筋。在这种情况之下得罪了非常非常多的人。同时他的性格也非常的直爽,这种性格在喜欢他的人和欣赏他的人眼里是一件非常优良的品德,但如果这种性格放在讨厌他的人眼中,就是一个非常鲁莽形象

  • 诸葛亮刚一去世就都上表称对方谋反,盘点魏延、杨仪恩怨始末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杨仪

    建兴十二年(234),一代贤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在他去世后,蜀汉军队很快便因为撤军问题爆发了内讧。当时,长史杨仪奉诸葛亮遗命率领大军撤退,而原本应当负责断后的征西大将军魏延却坚决反对撤军,甚至还率领自己的部队抢先烧毁栈道以阻止杨仪返回成都。随后,魏延与杨仪都上书后主刘禅指控对方谋反,而这场闹剧最终

  • 杨仪魏延二人相争,魏延失败被杀,获胜的杨仪为何最后也自尽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杨仪

    杨仪此人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多。但是诸葛亮死后,他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他和姜维的密切配合,才让诸葛亮第五次带出去的蜀汉精锐主力平安的撤回到国内。不仅如此他还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成功的斩杀了魏延,防止蜀军因此的内斗,避免国家实力进一步损耗。魏延是不是真的如小说里所说的那样并不忠心

  • “庸奴,复能作恶不?”杨仪指着魏延的头颅,狞笑着说了这7字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杨仪

    三国,毋庸置疑,绝对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这个群雄荟萃、济济一堂的时代,你只要有本事,就能够创造出属于你的一片天地,不怕没机会,就怕没本事,毕竟在那个时候,有太多平时不起眼的人,忽然得到机会,从而一鸣惊人、扬名天下。关羽斩华雄,酒能尚温,卧龙算八卦,天下三分。有了本事,是能够成名的第一步,但要想成

  • 杨仪为何如此讨厌魏延?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狠毒设计灭了魏延全族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杨仪

    导语:魏延的死,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争议的。所谓争议的焦点,无非就在于他是否死有余辜。他的死是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还是杨仪策划的一场阴谋呢?我认为魏延之死,跟诸葛亮无关,主要是杨仪的阴谋所致。因为诸葛亮没有任何理由杀掉魏延,魏延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任何谋反的迹象。01魏延是季汉王朝最后的大将,

  • 诸葛瑾屡战屡败,为何孙权却任命他为大将军?好好先生,牵制陆逊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诸葛瑾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领荆州牧;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陆逊是东吴的国之柱石,任上大将军没问题,但诸葛瑾被任命为大将军就非常有意思了,因为纵观诸葛瑾领兵作战的经历,几乎没打过一场胜仗!屡战屡败的诸葛瑾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同胞兄长,然而他的能力却不如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