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群:曾侍奉刘曹二主,胸怀大志,靠技术与忍耐终登高位

陈群:曾侍奉刘曹二主,胸怀大志,靠技术与忍耐终登高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吕晶晶 访问量:4702 更新时间:2024/2/17 22:54:33

陈群是颖川世家大族的子弟,祖父跟父亲都是灵帝末、献帝初的大官兼大儒,不但与孔融交好,连当时的荀家都要敬他们三分。

陈群更是家族中的天之骄子,名声显赫。当年刘备南下救援陶谦,被陶谦表为豫州牧,驻扎小沛。小沛虽然就在下邳(俗称的徐州城)附近,但属豫州。而就在这个地方,刘备征辟了陈群——刘备当时的实力威望其实相当不错,也去拜访了老师的老师郑玄,得到名士孙干襄助,再加上孔融的推荐,要征辟陈群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当时陈群曾经提醒刘备,要防着吕布,但刘备并没有那么放在心上。

玄德兵败,陈群归隐徐州,最终效力曹操

后来刘备兵败,陈群也没有为吕布效力,带着父亲深入徐州避难。吕布掌握的,仅仅是徐州的一部分。曹操打败吕布之后,安抚征辟徐州名士入司空府,但陈群并没有前去,只是回信跟曹操说,你另外征召的那两个人品不好,我不能与他们为伍。

建安五年,刘备叛出徐州。就局势战略看起来很蠢,但其实刘备在青、徐两州有民心基础。即使曹操快速的击破刘备,青徐之间的叛乱仍是不断。曹操只好任命当地名士来当县长县令,以为安抚。陈群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担任县令,这是《魏书》的记载。但陈寿只写他担任了几年县令之后,因为父亲过世辞官。由于陈群他爸是九卿那么大的官,也是有些周边史料记录了他的卒年月:建安四年六月。刘备才刚走出去要打袁术呢……

不管我们采哪一个时间说法,初期陈群不愿为曹操服务,是肯定的事实。父丧期满,陈群接受的也是司徒赵温的征辟。直到曹操成为丞相之后,陈群才转参丞相军事。剧透一下,陈群虽然大多时间担任文官,不过看得出来他对军事很感兴趣,也一直想参一脚。如果以荀彧跟曹操的政治争斗来看,陈群不想与之为伍的人,可能是荀彧。陈群曾经跟孔融一起评论过,荀彧四兄弟跟荀攸,可说是当今无对。

与岳父不和,自视甚高,宁鸡首不为凤尾

陈群的老婆更是荀彧的女儿,大家明明就是很亲近的世族,陈群在闹什么别扭?其实我们可以想想,陈群的长子陈泰,直到青龙年间才担任官职。以陈群的身份来说,最少在黄初年间,他的儿子就可以担任郎官了吧?这表示陈泰可能在建安末年才出生。陈群也只有这个儿子。再往前推,陈群在刘备任徐州牧时就能担任别驾。为什么荀彧没有推荐陈群给兖州牧曹操?

在政治的面前,除了少数死脑筋的家伙,什么交情甚至亲情都是开玩笑而已。严格说起来,陈群跟荀彧的功能十分接近。但性格上,荀彧基本比较对人友善,而陈群会跟孔融一起在那边评论名士,就显示出他的自视甚高。可陈群也觉得自己不如荀文若。这可能是一种宁为鸡首不为凤尾的心态,让陈群不想在荀彧底下做事。甚至廷斥荀彧所推荐的郭嘉

辅佐储君,善于选材,编织朝中人脉

但曹操任丞相之后,曹操跟荀彧的不和基本上已经浮出台面了。陈群自然会选择曹操这边站。这时候陈群回想过去种种......“原来真正欣赏我陈群的,是曹丞相啊。”选边站的智慧,跟堪比荀公达深埋的野心,是陈群很重要的特色。陈群进入朝廷,在曹操底下,一直是担任跟他老爸同类,关于刑罚的官职。除了那短暂的参丞相军事。他虽然有兴趣,但却是没有军事技能的。

靠到曹丕身边后,陈群则继续展现他选拔人才的功力。不但深得曹丕信赖,也进而连带让曹操发觉陈群的本事。或许是曹丕故意把优秀自选人才进贡给老爸。作为一种后勤邀功之术。曹操用了几个不错,可能也有些奇怪:你曹丕什么时候长出了识人之明?一问之下才知道陈群功不可没。选拔人才向来是曹操的软肋,荀彧又走了,陈群自然就上位了。他开始编制自己的人脉。曹丕代汉之后,重臣几乎都是是陈群的关系人。

等到尚书令桓阶过世,陈群终于坐上了这个执政官之首的位置。该是实现梦想的时候了。随着曹丕黄初六年准备再开南征的时节,陈群当上了镇军大将军。司马懿的抚军是辎重所在,陈群的镇军却是元戎出征、柱石之贤帅。这个分配,从某方面来讲,可以说是曹丕末年的失心疯,突然拉了两个万年文臣出来当大将军。这也是陈群一生中在政治斗争里最强的杀招。

以天下为己任,贯行己道,胸怀大志

陈群当年判断吕布会偷袭刘备,判断得多么准确不是吗?他能够隐忍这么多年,又有真才实学,今天终于有机会当上远征大将军,陈群必然也是谦虚努力学习兵法,这也影响了他那幼小的独子发展方向:陈泰后来也算一代名将。三国大多数的将领二代,都因为老爸拼杀之后而转往文职发展,陈泰这种老爸半文官自己却变成武将的奇行种并不多见。

陆逊跟陈群,都是有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的远谋之士,是无可置疑的。但陈群终究没能上战场。曹丕过世,成为辅政大臣的他,只能一天到晚给曹叡提供战略建议。岳父荀彧当年恐怕也不过如此?也或许是兵法钻研越深,陈群的学识给了他跟孙武一样的答案。「不要打,才会赢。」陈群是一个坏人吗?还是一个忠臣?我只能说,他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有自己的「道」,自己的梦想。

而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太子曹丕,恰恰是大家的许愿池。是一个通往梦想的捷径。乱世投靠最有希望的军阀,治世投靠最有希望的王储。当然,每个人各自评估,忠孝节义,统御之术。陈群没有忠于汉室,陈泰绝对也算不上魏之忠臣。有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说比谁当皇帝更重要。

同样的,也有更多原本在地方工作,根本不涉及中央派系的优秀人才,支撑着这个国家。蜀汉也好,曹魏也罢。后期都是这些优秀的地方官员进入中央,来维持朝廷运作。可孙吴没有,始始终终都是派系、都是门阀。都是靠关系当官,都是内斗内行。莫以成败论英雄,成败乃天命。最重要的是胸怀大志,并且拥有达成大志的技术与忍耐,其余凡事皆不重要。

参考史料:《三国志》

标签: 陈群

更多文章

  • 有人说“陈群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这句话对吗?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陈群

    我能把这个逻辑倒推回去:陈群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陈群开创了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导致曹魏亡国易中天的谬论流传很广其实这三个观点全是拿“易中天依靠范文澜不可靠的推断”曲解而来的,以易中天的影响力,很多人信以为真,这真是史学憾事!易中天在《三国纪》中提出:“曹丕为了称帝是而与士族交换利益”,并推出这样的

  • 孙权劝曹操称帝,司马懿、陈群跟着劝进,曹操:吾为周文王!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陈群

    据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临死前几个月,孙权派遣使者上书称臣,并劝曹操称帝。曹操接到孙权劝进的表书后,拿着对群臣说了一句话:"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这个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公元219年是三国时期非常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大事:5月刘

  • 原本效力刘备的陈群,为何成了曹魏帝国的重臣?

    历史人物编辑:倔强的程序猿标签:陈群

    陈群,字长文,是颍川许县人,出身名门,爷爷是陈寔,在汉末可谓是泰山北斗级的名士;父亲陈纪,在党锢时期,在家著书立说,人称“陈子”,也是天下闻名的名士。要说起陈群是如何成为刘备的部下,可以先从他父亲陈纪的经历说起。董卓掌政时期,征辟陈纪去洛阳入朝为官,担任侍中,后又被任命为平原相。《后汉书·陈纪传》:

  • 刘备看走眼放走了陈群,被曹操三代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陈群

    自古以来能成大事者必定会识人用人,懂得运用团队的力量来达成目标。说起会用人这方面,可以说是许多开国君主的一项技能,在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就是通过这个方式取得了成功。特别是刘备,从一穷二白到建立蜀汉,这其中都是因为他的身边有众多能人帮助他。关于刘备识人这方面,“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就是最好的例子,

  • 诸葛亮和董允死后,最高兴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叫我过客标签:董允

    诸葛亮和董允死后,最高兴的人是谁?诸葛亮自从接受了刘备托孤后,一直兢兢业业地治理着蜀国。刘禅在他的保护下,一直稳坐着蜀国的王位。但是刘禅也时常感觉到,诸葛亮的威信太过高涨,自己毫无用武之地,也没有任何参与决策的机会。在诸葛亮的才干之下,刘禅就这样毫无波澜地过了几年,直到诸葛亮死后,他才有了一丝喘息的

  • 蜀汉有四位“虎贲中郎将”:除了董允,你还知道哪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董允

    虎贲中郎将,这是一个统领虎贲禁军的官职。东汉时期,侍中一开始兼任虎贲中郎将一职,后来则是多由贵族和外戚担任。当然,这也容易理解,因为该官职直接掌管都城的禁军,皇帝必须要授予给充分信任的人。到了三国时期,蜀汉历史上有四位“虎贲中郎将”,除了董允,你还知道哪一位?一、董允董允(?~246年),字休昭,南

  • 吴质死后,魏朝官员为何落井下石,给他定了一个“丑侯”的恶谥?

    历史人物编辑:月光侃历史标签:吴质

    魏明帝太和四年,吴质病逝,魏朝官员趁机落井下石,在魏明帝曹叡的默许下,给吴质定了一个恶谥——“丑侯”,其子吴应为此事前后奔走了二十余年,朝廷才将其谥号由“丑侯”改为“威侯”。吴质是谁?曹丕的密友、谋臣,曾在“丕植争立”这个重大问题上为曹丕积极奔走、出谋划策;与曹丕身边的另外三人司马懿、陈群、朱铄,并

  • 曹丕夺嫡成功受益最多的人不是贾诩,也不是司马懿,而是吴质!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吴质

    “太子四友”的说法来自《晋书·宣帝纪》,指的是四个为曹丕夺嗣成功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司马懿、陈群、吴质和朱铄。其实除了这四位,曹丕能够顺利成为太子,贾诩才是功劳最大的那个,但这五人中受益最多的既不是贾诩,也不是司马懿,而是吴质。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转封临菑侯。七月,曹操攻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

  • 诸葛亮五次北伐花费多少?难怪蒋琬和费祎不愿北伐,刘禅口袋空了

    历史人物编辑:矛舍品史标签:费祎

    蒋琬和费祎,显然是诸葛亮钦定的两位接班人。蒋琬比诸葛亮小不了几岁,没几年就退位让贤了。所以诸葛亮的接班人大体上就是费祎了。在蒋琬和费祎统治蜀汉的那些年里,始终都没有看到蜀汉大规模北伐的迹象,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诸葛亮的遗志他们是不想完成了么?蒋琬和费祎都有自知之明,自己不是带兵的料子,但又不好放权。

  • 费祎被刺姜维是最大受益者,这件事和姜维有没有关系,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费祎

    确实如此,从蜀汉政局来说,费祎被刺最大获益者。但不能就此证明姜维就是刺杀费祎的主谋和凶手,不能以谁是最大获益者就是有罪推论者。更为确切地说,费祎被杀绝对是政治谋杀,但绝对是曹魏所为,但也只是推导。费祎(?-253年2月),字文伟,深得诸葛亮器重。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先后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