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此诗人不算出名,但他的这三首闺情诗,可与李白王昌龄比肩

此诗人不算出名,但他的这三首闺情诗,可与李白王昌龄比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爱吃的鲢鱼头 访问量:4487 更新时间:2024/1/18 21:02:54

在中国的诗歌中,有一种独特的题材,那就是闺情诗。这种诗歌,是模仿女子的口吻,或诉说对于丈夫的思念,或表达闺中生活的感触,或感叹世事无常。其实,闺情诗虽然很特别,却并不少见。从《诗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闺情诗,就连曹植也曾经写过,到了诗歌文化最为鼎盛的唐朝,闺情诗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

李白也是此中高手,。他的诗歌虽然以豪放出名,但他善于吸取民歌的优点,也能做出语言平白质朴的闺情诗。此后,几乎所有的著名诗人,都有相对不错的闺情诗佳作流传于世。到了中唐时期,甚至出现了一位闺情诗高手,他叫做张仲素。此人虽然不算知名,但他却极善于刻画思妇的心理,而且还能够结合其它题材,写出别样的风格。因此有人评价,但就这类诗歌,他的成就可比李白。

张仲素写妇女思念情人,并不是纯粹的心理描写,而是放置于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中。比如这首《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只有20个字,本应该是惜墨如金。但是,诗人却不惜在前两句中,使用了两个叠词。一般而言,这种做法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很容易让整首诗空洞无物。然而,张仲素却营造了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成功地达到了诗歌最高层次的目的。

它描述了一个女子,身处于城边的依依细柳之下,又在小路旁边的亲情嫩桑之中。即便是这样美好的环境之下,这位女子提着竹篮,忘记了采摘叶子,却不是因为周边景色迷人,而是因为昨晚梦见了渔阳。

渔阳是一个地名,代指边疆。诗人没有多一句废话,尽在不言中。一个女子,能梦见渔阳,而又难以忘怀,自然不是出自于建功立业的打算,而是因为她的心上人正在戍守边疆。正是出于对情郎的关心,这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因为梦中见到了渔阳,反过来又更加担心,这才忘记了采摘叶子。诗人只是构建了一个画面,其余都是读者合情合理的想象。

张仲素描写完女子春天的思绪,又写下了《秋闺思》,一共两首。同样的题材,写得一样回环曲折,深婉动人。

其一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其二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这两首诗,甚至可以看作是《春闺思》的续作。第一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窗外的斜月映射,让人感到无比凄迷,女子听到寒蝉的悲鸣,心里发愁,眼泪打湿了衣裳。她在梦里分明已经看到了关塞,却不知道哪条路是通向金微的。金微即阿尔泰山,在这里也是泛指边疆。

在第二首诗中,秋天的一夜万里无云,断断续续的大雁声从晚上一直叫到黎明。女子太过担心自己的心上人,想给他寄去衣服,顺便问问消息,可是听说居延城外又开始移动大军。居延城还是边塞之地,最后一句是说明丈夫随军出征,身不由己,信息时断时续,实在让人揪心。

相比于以往的闺情诗,张仲素巧妙地将边疆的苦寒艰难与女子的相思联系起来,造就了独特的风格。明朝胡应麟就说,张仲素虽然是以闺情诗擅长,但体现的边塞风情,与昌龄相去并不远。这一方面这是他个人创作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所处的年代,就是在战乱频繁、内忧外患的中唐时期,战争给人带来了创伤,也给诗人带来了足够的灵感。

标签: 王昌龄

更多文章

  • 为何王昌龄要写“不教胡马度阴山”?看唐代边塞诗人的从军热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王昌龄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朝是边塞诗的黄金时代,唐以前中国的边塞诗不过才区区两百余首,但在整个唐代却诞生了高达两千余首的边塞诗。可奇怪的问题在于:唐代时期边疆地区虽时有骚乱但总体稳定,并没有像汉朝一样面临匈奴,明朝面临女真一样的

  • 王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味美乡里标签:王昌龄

    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旅途中,若是心情焦虑,思乡心切,便会觉得沿路的风景都显得那样单调和灰暗。同时也急迫地希望加快脚步,早点到达目的地,尽快地脱离这种窘迫的处境。唐代一位诗人晚年时就有这样非常孤独的感觉,王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

  • 王昌龄与芙蓉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就是“莫道弦歌愁远谪”

    历史人物编辑:史令官标签:王昌龄

    古时,许多文人入仕为官,曾遭遇过被贬谪的命运。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自傲的风骨让他们面对仕途坎坷,依然能保持心性的高洁,著名的诗人王昌龄便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在宦海中几度沉浮,官场失意带来的种种痛苦并未磨灭他的浩然之气。稀世的才情使他被后人牢牢地记住,成为诗坛上一颗永恒灿烂的明星。天宝六载,王昌龄又一次

  • 王昌龄《出塞》诗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尉”就是王昌龄。诗歌创作背景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王昌龄二十七岁,他赴河陇,出玉门关,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

  • 王昌龄最有趣的送别诗,心中痛苦,嘴上却说不痛苦!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他的边塞诗自然没话说,其实王昌龄的送别诗也别具一格,其中有一首送别诗很有趣,明明自己内心很痛苦,却说自己不痛苦。我们来看看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

  • 【书写经典】网络展第846期——王昌龄(唐)《出塞二首其二》

    历史人物编辑:做美食的胖仔标签:王昌龄

    【书写经典】网络展第846期,王昌龄(唐)《出塞二首其二》。诗词读感(郝乙):战争是残酷的,但又是人类发展史上避免不了的。诗词原文: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诗词释文: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振荡回

  • 王昌龄:满身江湖气的“七绝圣手”,一首诗绝唱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滔滔子美食标签:王昌龄

    有真知,才有灼见欢迎关注槐序姑娘,这里有最美古诗词01 | 皆为我友大唐盛世,风云际会。一个个天之骄子,在诗坛留下了千古绝唱。他们之间,各有恩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武周宰相张说栽培了张九龄,张九龄又提拔了王昌龄和王维。王维和李白同年生人,又同在长安谋仕,却一生未曾有过交集。而玉真公主与他们俩却皆有

  •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送别诗,看似寡情却多情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

  • 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刻画入微,运思深婉,千古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王昌龄

    宫怨诗是诗词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一般表现宫女被禁锢或失宠,有些情况下则兼有仕途不遇的寓意。很多人都写过这方面的诗歌,比较著名的比如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还有刘方平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等等。王昌龄是第一个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大力创作宫怨题材的作家。王昌

  • 同是瓦岗出身,为何秦琼程咬金得善终,徐懋公王君廓却身死族灭?

    历史人物编辑:杨宗辉标签:王君廓

    从小到大,提起隋唐时期,不难想到秦琼、程咬金等人,也看过很多版本的以隋唐英雄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小说等,虽然剧名不尽相同,故事也有出入,甚至于可能与历史不完全相符,但结局却大致类似。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同是瓦岗出身,何以有人善终,有人身死族灭呢?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他们的生平经历去探索一番。骁勇彪悍秦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