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玄宗八大名将,除郭子仪、李嗣业外,要么惨死,要么晚景苍凉

玄宗八大名将,除郭子仪、李嗣业外,要么惨死,要么晚景苍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城 访问量:3193 更新时间:2024/1/20 17:54:12

说到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人挺复杂,早年斗韦后、败安定公主,颇有其曾祖父李世民、奶奶武则天之风,开元盛世确实也表现出了他的程度。但这个人后期却不怎样地,偏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宠幸杨玉环,被安禄山玩的团团转,白白断送了大唐盛世。

唐玄宗朝名将很多,安史之乱前能抑制住安禄山的就不下四位,加上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四位名将,这就是笔者要说的玄宗朝八大名将,这八人大都不得善终。

王忠嗣

简介:唐朝名将,“烈士”之子,被唐玄宗收为义子,大破奚契联军,先后降服契丹三十六部,在青海湖、积石之战中大破吐蕃,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著有《平戎十八策》,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封清源县公,兼领河西、河东、陇右、朔方四镇节度使,威震天下。

结局:遭李林甫嫉妒进谗,几度被害死,经哥舒翰求情,被贬为太守,旋即暴死,时年45岁。

小评:王忠嗣若在,安禄山岂敢造反。

哥舒翰

简介:突骑施人,唐朝名将,屡破吐蕃,攻石堡、夺九曲,成立宛秀、神策二军,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爵西平郡王。兼领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安禄山并称东西双雄。

结局:安史之乱迸发,带兵出征,固守潼关,被逼出征,败于叛军,被俘遇害。

小评:若不是玄宗逼迫出征,哥舒翰或可保住关中。

高仙芝

简介:高句丽人,唐朝名将,击败吐蕃;取小勃律,降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灭石国,创中原王朝西征之最。官至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密云郡公。

结局:安史之乱后,高仙芝退守潼关,被监军边令诚诬告,旋即被杀。

小评:一心为国的高仙芝,估量还在想着如何对付安禄山,就浑浑噩噩做了刀下鬼。

封常清

简介:唐朝名将,率军攻破大勃律国,威震西垂,官至安西副都护。与高仙芝并称帝国双璧。

结局:带惯了安西精锐的封常清,不知中原军备废弛,夸下海口,出征安禄山,兵败后,丢掉洛阳,旋即被杀。

小评:与高仙芝一道成为刀下鬼,此二人若在,同哥舒翰固守潼关,安史之乱或许不会那么严重。

以上四位,是玄宗手中的四张王牌,却都浑浑噩噩的被自己人阴掉,白白成就了安禄山。接下来说的四位,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四位名将。

郭子仪

简介:唐朝名将,安史之乱迸发后,任朔方节度使,先后平定河东、河北,收复两京,后又抗击吐蕃,官至太尉、中书令,封汾阳郡王,被尊为尚父。

结局:郭子仪暮年虽屡遭谗言,但索性无大事,寿终正寝。

小评:郭令公功盖全唐,却不弄权,是玄宗朝众名将中少有的善终者。

李光弼

简介:契丹人,唐朝名将,参与平定安史之乱,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进封临淮郡王。次年,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结局:暮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病死徐州。

小评:李光弼是不亚于郭令公的平乱名将,无法晚景苍凉。

李嗣业

简介:唐朝名将,身高七尺,力大超群,擅用陌刀,每逢出战必一马当先,所向无敌,故敌军称其是“神通大将”。曾随高仙芝西征,安史之乱后率军回援,随郭子仪等平乱。怀州刺史,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封虢国公。

结局:随郭子仪围攻相州时,多次冲阵,流血过多而死,赐谥号忠勇,追封武威郡王。

小评:战死疆场,或许是名将最好的归宿。

仆固怀恩

简介:铁勒仆骨部人,唐朝名将,安史之乱曾借兵回纥,随郭子仪平乱,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封大宁郡王。

结局:安史之乱平定后,被宦官骆奉先陷害,举兵叛唐,不久病死。

小评:仅次于郭子仪、李光弼的平乱第三名将,却最终被列入“叛臣传”。

纵观这八位名将,前四位皆寿终正寝,后面的除了郭子仪、李嗣业也都晚景苍凉,真是应了那句话“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世见白头”。

标签: 李嗣业

更多文章

  • “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大唐陌刀队“掌门人”李嗣业

    历史人物编辑:菲哥侃娱乐标签:李嗣业

    今天,如果我们一提起赫赫有名的大唐陌刀队,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的名字:李嗣业!京兆高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人,据说身高七尺,力大超群。其一生战功彪炳,边军时期先后打败十姓苏禄、小勃律国、石国、大食国等国,安史之乱中又多次击败叛军,收复两京及河南、河东两道郡县,被敌军称为“神通大将”。在大唐盛世,也许能让人

  • 此诗人不算出名,但他的这三首闺情诗,可与李白王昌龄比肩

    历史人物编辑:爱吃的鲢鱼头标签:王昌龄

    在中国的诗歌中,有一种独特的题材,那就是闺情诗。这种诗歌,是模仿女子的口吻,或诉说对于丈夫的思念,或表达闺中生活的感触,或感叹世事无常。其实,闺情诗虽然很特别,却并不少见。从《诗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闺情诗,就连曹植也曾经写过,到了诗歌文化最为鼎盛的唐朝,闺情诗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李白也是此

  • 为何王昌龄要写“不教胡马度阴山”?看唐代边塞诗人的从军热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王昌龄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朝是边塞诗的黄金时代,唐以前中国的边塞诗不过才区区两百余首,但在整个唐代却诞生了高达两千余首的边塞诗。可奇怪的问题在于:唐代时期边疆地区虽时有骚乱但总体稳定,并没有像汉朝一样面临匈奴,明朝面临女真一样的

  • 王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味美乡里标签:王昌龄

    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旅途中,若是心情焦虑,思乡心切,便会觉得沿路的风景都显得那样单调和灰暗。同时也急迫地希望加快脚步,早点到达目的地,尽快地脱离这种窘迫的处境。唐代一位诗人晚年时就有这样非常孤独的感觉,王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

  • 王昌龄与芙蓉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就是“莫道弦歌愁远谪”

    历史人物编辑:史令官标签:王昌龄

    古时,许多文人入仕为官,曾遭遇过被贬谪的命运。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自傲的风骨让他们面对仕途坎坷,依然能保持心性的高洁,著名的诗人王昌龄便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在宦海中几度沉浮,官场失意带来的种种痛苦并未磨灭他的浩然之气。稀世的才情使他被后人牢牢地记住,成为诗坛上一颗永恒灿烂的明星。天宝六载,王昌龄又一次

  • 王昌龄《出塞》诗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尉”就是王昌龄。诗歌创作背景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王昌龄二十七岁,他赴河陇,出玉门关,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

  • 王昌龄最有趣的送别诗,心中痛苦,嘴上却说不痛苦!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他的边塞诗自然没话说,其实王昌龄的送别诗也别具一格,其中有一首送别诗很有趣,明明自己内心很痛苦,却说自己不痛苦。我们来看看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

  • 【书写经典】网络展第846期——王昌龄(唐)《出塞二首其二》

    历史人物编辑:做美食的胖仔标签:王昌龄

    【书写经典】网络展第846期,王昌龄(唐)《出塞二首其二》。诗词读感(郝乙):战争是残酷的,但又是人类发展史上避免不了的。诗词原文: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诗词释文: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振荡回

  • 王昌龄:满身江湖气的“七绝圣手”,一首诗绝唱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滔滔子美食标签:王昌龄

    有真知,才有灼见欢迎关注槐序姑娘,这里有最美古诗词01 | 皆为我友大唐盛世,风云际会。一个个天之骄子,在诗坛留下了千古绝唱。他们之间,各有恩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武周宰相张说栽培了张九龄,张九龄又提拔了王昌龄和王维。王维和李白同年生人,又同在长安谋仕,却一生未曾有过交集。而玉真公主与他们俩却皆有

  •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送别诗,看似寡情却多情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