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王昌龄要写“不教胡马度阴山”?看唐代边塞诗人的从军热

为何王昌龄要写“不教胡马度阴山”?看唐代边塞诗人的从军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东观校书郎 访问量:816 更新时间:2023/12/6 22:16:17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朝是边塞诗的黄金时代,唐以前中国的边塞诗不过才区区两百余首,但在整个唐代却诞生了高达两千余首的边塞诗。可奇怪的问题在于:唐代时期边疆地区虽时有骚乱但总体稳定,并没有像汉朝一样面临匈奴,明朝面临女真一样的军事压力和威胁,为何独独在唐朝却诞生了数量如此惊人的边塞诗歌呢?

虽然在唐以前也有边塞诗,如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徐陵《关山月》等等诸如此类,而且从汉魏到隋朝之间,中国历史上更是存在着一段极为混乱的动荡历史,按理来说,汉魏、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是培养边塞诗的最佳温床,如何到了唐朝时才呈现井喷式的现象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由于唐朝从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刺激大量文人积极参军,希求在塞外建功立业,从而掀起了一股从军热,而这些边塞诗人在经历了军旅生涯漫游塞外后,进而创造出了大规模的边塞诗。

边塞诗: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

府兵制是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创建,当时北朝的军事特点是鲜卑人当兵,汉人负责务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算是限制汉人力量的一种政策,所以当时当兵成为了鲜卑人的特权。府兵制发展到北周时期,由于北周当时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北齐,加上北魏的分裂,导致北周国内兵源稀缺。

于是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被打破,汉人于是也可以去当兵了。府兵制一直沿用到唐朝,但是在唐朝时期这一制度出现了问题。第一是按照府兵制的规定,府兵们需要自备武器,朝廷只负责提供铠甲,这些府兵们平时没有战事的时候就务农(免除赋税),遇到战事就上马为兵。所以府兵制很大程度上为唐朝节约了一大笔财政支出,但是却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其二,府兵们按照时间约定,每个军府都需要出兵到京城承担卫戍任务,去的路费也是府兵们自己承担。本来这些人期限一满就各自打道回府,但是唐太宗以后,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府兵们经常被扣留下来延长卫戍时间,京城里的达官贵族又把他们借去当私人护卫。

于是到了唐玄宗时,人们逃避征兵的现象很严重,以至于发展到最后根本抽调不出府兵。在这种情况下,府兵制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开始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各国招募强壮的士兵,国家供给武器和物资,从此兵农分离,士兵专心打仗,农民专心种地。

边塞诗:募兵制下文人们的从军热

募兵制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兵源,解放了生产力,所以当时很多文人积极参军,准备到边境去建功立业。如杨炯在《从军行》中写“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在《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中写“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也写“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这些诗歌反映的都是当时这些流行在文人之间的从军热,但这些文人去参军并不是指他们是去当一名基层士兵,实际上一名普通士兵想要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是十分困难的。募兵制的诞生使军队走向了职业化的进程,所以它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以前府兵制下战事一旦结束,府兵们各回各府,基本杜绝了将领们拥兵自重的可能。

但在募兵制下,由于士兵的职业化导致将军们拥有了拥兵自重的资本。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幕府制度下节度使又可以自行招收幕僚,必要时刻由于兵源不足他们甚至可以招募士兵,这些都是制度上的问题,因此慢慢演变为节度使拥兵自重的现象。

譬如高适二十八岁时北游燕赵,早期有作品《燕歌行》,先后准备投于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之中,在边塞地区生活了一段时间,写有《塞上》、《蓟门行五首》这些边塞诗,道是: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四十七岁那年他送兵北上的时候,又写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后来高适又经历了安史之乱,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中担任掌书记一职,随同哥舒翰一起坚守潼关。与之不同的是,当二十多岁的王昌龄到长安谋求发展的时候,却频频受挫,无奈之下只好远走西北地区,开始了塞外的游历。

此后他大部分的边塞诗歌都是在这段时期写就的,如《从军行七首》、《塞下曲四首》、《出塞二首》等等。那句著名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出自《出塞二首》,而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出自《从军行其四》。

不同于高适,王昌龄并没有军旅生涯,这些边塞诗都是他游历西北时写下的,他的一生仕途也颇为不顺,晚年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另一个边塞诗人岑参也是募兵制下积极参军的代表,岑参希望通过军功建功立业的愿望十分强烈,早年他写了很多寄托自己参军立功的诗歌。

在《江上春叹》中他写: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弱男儿。后来又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写“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其参军愿望可以说十分强烈了。天宝八年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是前往安西担任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来高仙芝被授予武威太守、河西节度使的职位,岑参再次随同。

天宝十三年的时候,他接受封常清的邀请,跑到北庭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这是他第二次出塞。两次出塞的经历让他充分感受到了塞外的生活,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歌,如《玉门关盖将军歌》、《碛中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轮台歌》等等。

小结

唐朝时期的边塞诗歌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根本背景是唐朝的军事政策从唐太宗时期的积极扩张转变为玄宗时代的防御政策,当时唐朝的对外军事政策数次失利,于是转进攻为防御,边境时有摩擦,但总体稳定。

另一方面,由于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激发了这些诗人们弃笔从戎的风气,希求通过在边塞建功立业,博取功名。早期的边塞诗人在创作风向上大体表现的都是这样一种愿望,安史之乱左右,边塞诗歌发生了创作风向的裂变,有的诗人转向对残酷战争的批判,如王翰的《凉州词》写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豪迈之中其实也是对残酷战争的一种批判,又如王之涣的《凉州词》则这样写: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都是描写边塞地区的艰苦,大体走向上来看,从早期对到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边塞诗歌后期转变为对边塞艰苦生活、恶劣环境的描写,以及对边塞战争的批判。如李颀的《古从军行》写“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陈陶的《陇西行》也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些描写塞外残酷战争的诗句。

大体上来看,唐代的边塞诗从最初唐太宗时期拥有的强大军事力量下,一般多表现歌颂、憧憬,安史之乱以后,边塞诗开始转向批判为主。而边塞诗也是由最初文人对建功立业的憧憬,逐渐转变为对边塞战争的厌倦。综上所述,边塞诗歌作为唐诗中一种特殊的体裁,它反映的是初唐到盛唐时期文人建立在自信的民族力量之上的憧憬和歌颂。

由于初唐到盛唐时期唐朝对外保持着强劲的扩张势头,所以激发了很多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但随着扩张转变为防御,以及安史之乱以后,边塞诗就表现为了批评,这时候诗人们不再“自叹弱男儿”,而是感慨“一将功成万骨枯”了,这说明诗人们从军热的渴望已经冷却下来,开始转向理智和现实。

标签: 王昌龄

更多文章

  • 王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味美乡里标签:王昌龄

    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旅途中,若是心情焦虑,思乡心切,便会觉得沿路的风景都显得那样单调和灰暗。同时也急迫地希望加快脚步,早点到达目的地,尽快地脱离这种窘迫的处境。唐代一位诗人晚年时就有这样非常孤独的感觉,王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

  • 王昌龄与芙蓉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就是“莫道弦歌愁远谪”

    历史人物编辑:史令官标签:王昌龄

    古时,许多文人入仕为官,曾遭遇过被贬谪的命运。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自傲的风骨让他们面对仕途坎坷,依然能保持心性的高洁,著名的诗人王昌龄便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在宦海中几度沉浮,官场失意带来的种种痛苦并未磨灭他的浩然之气。稀世的才情使他被后人牢牢地记住,成为诗坛上一颗永恒灿烂的明星。天宝六载,王昌龄又一次

  • 王昌龄《出塞》诗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尉”就是王昌龄。诗歌创作背景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王昌龄二十七岁,他赴河陇,出玉门关,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

  • 王昌龄最有趣的送别诗,心中痛苦,嘴上却说不痛苦!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他的边塞诗自然没话说,其实王昌龄的送别诗也别具一格,其中有一首送别诗很有趣,明明自己内心很痛苦,却说自己不痛苦。我们来看看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

  • 【书写经典】网络展第846期——王昌龄(唐)《出塞二首其二》

    历史人物编辑:做美食的胖仔标签:王昌龄

    【书写经典】网络展第846期,王昌龄(唐)《出塞二首其二》。诗词读感(郝乙):战争是残酷的,但又是人类发展史上避免不了的。诗词原文: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诗词释文: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振荡回

  • 王昌龄:满身江湖气的“七绝圣手”,一首诗绝唱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滔滔子美食标签:王昌龄

    有真知,才有灼见欢迎关注槐序姑娘,这里有最美古诗词01 | 皆为我友大唐盛世,风云际会。一个个天之骄子,在诗坛留下了千古绝唱。他们之间,各有恩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武周宰相张说栽培了张九龄,张九龄又提拔了王昌龄和王维。王维和李白同年生人,又同在长安谋仕,却一生未曾有过交集。而玉真公主与他们俩却皆有

  •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送别诗,看似寡情却多情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

  • 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刻画入微,运思深婉,千古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王昌龄

    宫怨诗是诗词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一般表现宫女被禁锢或失宠,有些情况下则兼有仕途不遇的寓意。很多人都写过这方面的诗歌,比较著名的比如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还有刘方平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等等。王昌龄是第一个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大力创作宫怨题材的作家。王昌

  • 同是瓦岗出身,为何秦琼程咬金得善终,徐懋公王君廓却身死族灭?

    历史人物编辑:杨宗辉标签:王君廓

    从小到大,提起隋唐时期,不难想到秦琼、程咬金等人,也看过很多版本的以隋唐英雄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小说等,虽然剧名不尽相同,故事也有出入,甚至于可能与历史不完全相符,但结局却大致类似。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同是瓦岗出身,何以有人善终,有人身死族灭呢?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他们的生平经历去探索一番。骁勇彪悍秦叔

  • 李世民召庐江王李瑗入朝述职,王君廓说:“这次去了凶多吉少!”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王君廓

    626年7月,李世民召庐江王李瑗入朝述职,李瑗顿时慌了。找来自己的心腹王君廓商量对策。王君廓担忧地说:“大王这次去了恐怕是凶多吉少啊!”李瑗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如今李建成没了,李世民成了一把手,本就担心这次入朝李世民会找茬。听王君廓这么一说,李瑗更加不知所措了。王君廓见状就给李瑗分析说:“京师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