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大唐陌刀队“掌门人”李嗣业

“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大唐陌刀队“掌门人”李嗣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菲哥侃娱乐 访问量:3466 更新时间:2024/1/22 18:24:12

今天,如果我们一提起赫赫有名的大唐陌刀队,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的名字:李嗣业!京兆高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人,据说身高七尺,力大超群。其一生战功彪炳,边军时期先后打败十姓苏禄、小勃律国、石国、大食国等国,安史之乱中又多次击败叛军,收复两京及河南、河东两道郡县,被敌军称为“神通大将”。

在大唐盛世,也许能让人们记住名字的将领有很多,但李嗣业作为凤毛麟角的陌刀名将,将大唐刀锋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李嗣业作为一线战将,他一直怀着对大唐高度的责任感和铁血精神,率领着陌刀队,数次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这点让世人印象深刻。

屡次万里赴国难的精锐安西士兵,数量虽然不多,但战斗力傲视天下,他们军容严整、秋毫无犯,一度被堪称为大唐军人的典范,而这些安西士兵的领头人就是大唐名将李嗣业。

而让李嗣业名气暴涨的当然还是因为陌刀,他无疑是史上第一陌刀大将,这一点估计不会有人质疑,陌刀之所以扬名,也因全靠李嗣业在唐军中的推广。《旧唐书》记载:“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

这短短二十几个字的信息量却很大,首先李嗣业从军的时候唐军刚开始装备陌刀,其次李嗣业是当时公认的陌刀高手。而他的先天条件决定了他能将陌刀这一兵器用得炉火纯青,因此他此生注定和陌刀也有着不解之缘。

李嗣业刚从军时是跟随安西四镇节度使马灵察,战场上因作战勇猛,打仗总是身先士卒,积累战功受封昭武校尉。由于其每次作战必定担任先锋,所向披靡,因而被节度使赏识,成为“陌刀队”的掌门人,并经常随之一同出征。

李嗣业和陌刀队一直是唐军的精锐之师,据史料记载,“唐陌刀一刀劈下去,骑兵人马俱碎”,但是陌刀并不是谁都能用的,重量为50斤,陌刀并不是较轻的长剑,而且它本身刀身也长,不好控制。更别提提着这把刀长途跋涉(虽然可以骑马机动),上战场机动杀敌了。而且步军陌刀如墙推进战术,需要极高的配合,但在李嗣业的带领下,大唐陌刀队纪律严明,战场上配合有度,战力彪悍。

李嗣业和陌刀队随后又跟随大唐名将高仙芝南征北战,在大破吐蕃一战中,李嗣业身先士卒,手中陌刀挥舞所向披靡,敌人鬼哭狼嚎,陌刀队如墙推进,一举俘虏了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李嗣业也因功升至右威卫将军。

天宝十年,李嗣业跟随高仙芝讨伐石国和突骑施,但高仙芝由于孤军深入,遭遇大败,李嗣业和陌刀队拼死护卫杀敌甚众,使得高仙芝得以生还,战后高仙芝向朝廷奏报李嗣业功绩,李嗣业又被封为右金吾大将军。

这场战役虽然唐军战败,但李嗣业却因为在此战中的勇猛表现开始扬名西域。安史之乱时,奉命征讨叛军,先后多次击败叛军,跟随广平王李豫收复长安,跟随郭子仪收复洛阳,与张镐等收复河南、河东两道郡县。

公元759年,李嗣业和郭子仪等围攻相州,当时唐军疲倦,众将都没能建功,只有李嗣业身穿铠甲多次上前奋勇杀敌,在众军中数第一。但是在攻打邺城时,一直勇猛冲在前的李嗣业中了流箭,血流不止。随后虽在军中养伤,但之后听闻击鼓作战的声音,情不自禁立马起身,大喊杀敌,却因为情绪致伤口破裂,流血致多而死!(也可能是伤口感染而死)

他的死,可以说是一个将军毕生的梦想与归宿,“征战沙场、马革裹尸”。而当李嗣业下葬之时,唐肃宗派宦官前往吊唁,朝中大臣哭着为李嗣业致哀,李嗣业的墓地安排十户人家常年清扫。如此一代军功卓著死在沙场的名将,使得他的名声干净而又备受百姓推崇。

不管是李嗣业成就了陌刀,还是陌刀成就了李嗣业,但是这位李嗣业将军,将唐代陌刀推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这诗是大唐安西军之魂,看到这首诗,我们仿佛见到了将军李嗣业拔剑高呼,其震天的喊杀声响彻万世,令所有华夏英雄儿女无不敬仰!

《历史杂谈驿站》

标签: 李嗣业

更多文章

  • 此诗人不算出名,但他的这三首闺情诗,可与李白王昌龄比肩

    历史人物编辑:爱吃的鲢鱼头标签:王昌龄

    在中国的诗歌中,有一种独特的题材,那就是闺情诗。这种诗歌,是模仿女子的口吻,或诉说对于丈夫的思念,或表达闺中生活的感触,或感叹世事无常。其实,闺情诗虽然很特别,却并不少见。从《诗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闺情诗,就连曹植也曾经写过,到了诗歌文化最为鼎盛的唐朝,闺情诗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李白也是此

  • 为何王昌龄要写“不教胡马度阴山”?看唐代边塞诗人的从军热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王昌龄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朝是边塞诗的黄金时代,唐以前中国的边塞诗不过才区区两百余首,但在整个唐代却诞生了高达两千余首的边塞诗。可奇怪的问题在于:唐代时期边疆地区虽时有骚乱但总体稳定,并没有像汉朝一样面临匈奴,明朝面临女真一样的

  • 王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味美乡里标签:王昌龄

    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旅途中,若是心情焦虑,思乡心切,便会觉得沿路的风景都显得那样单调和灰暗。同时也急迫地希望加快脚步,早点到达目的地,尽快地脱离这种窘迫的处境。唐代一位诗人晚年时就有这样非常孤独的感觉,王昌龄在贬谪途中遇见流浪艺人,这首诗浑融含蓄,直扣人心。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

  • 王昌龄与芙蓉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就是“莫道弦歌愁远谪”

    历史人物编辑:史令官标签:王昌龄

    古时,许多文人入仕为官,曾遭遇过被贬谪的命运。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自傲的风骨让他们面对仕途坎坷,依然能保持心性的高洁,著名的诗人王昌龄便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在宦海中几度沉浮,官场失意带来的种种痛苦并未磨灭他的浩然之气。稀世的才情使他被后人牢牢地记住,成为诗坛上一颗永恒灿烂的明星。天宝六载,王昌龄又一次

  • 王昌龄《出塞》诗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尉”就是王昌龄。诗歌创作背景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王昌龄二十七岁,他赴河陇,出玉门关,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

  • 王昌龄最有趣的送别诗,心中痛苦,嘴上却说不痛苦!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他的边塞诗自然没话说,其实王昌龄的送别诗也别具一格,其中有一首送别诗很有趣,明明自己内心很痛苦,却说自己不痛苦。我们来看看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

  • 【书写经典】网络展第846期——王昌龄(唐)《出塞二首其二》

    历史人物编辑:做美食的胖仔标签:王昌龄

    【书写经典】网络展第846期,王昌龄(唐)《出塞二首其二》。诗词读感(郝乙):战争是残酷的,但又是人类发展史上避免不了的。诗词原文: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诗词释文: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振荡回

  • 王昌龄:满身江湖气的“七绝圣手”,一首诗绝唱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滔滔子美食标签:王昌龄

    有真知,才有灼见欢迎关注槐序姑娘,这里有最美古诗词01 | 皆为我友大唐盛世,风云际会。一个个天之骄子,在诗坛留下了千古绝唱。他们之间,各有恩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武周宰相张说栽培了张九龄,张九龄又提拔了王昌龄和王维。王维和李白同年生人,又同在长安谋仕,却一生未曾有过交集。而玉真公主与他们俩却皆有

  •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送别诗,看似寡情却多情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王昌龄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

  • 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刻画入微,运思深婉,千古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王昌龄

    宫怨诗是诗词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一般表现宫女被禁锢或失宠,有些情况下则兼有仕途不遇的寓意。很多人都写过这方面的诗歌,比较著名的比如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还有刘方平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等等。王昌龄是第一个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大力创作宫怨题材的作家。王昌